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影响下,艺术界内创作状态的转变悄然发生着变化。传播模式的改变,对于传播对象、观者的观念都有极大转变,甚至重塑。“长隐终南,一朝闻名”的传统创作模式已不可行。而今,艺术家在创作时存在着较之前创作模式没有的“名声焦虑”现象。笔者将从古代和现代、国内与国外的对比中,阐述新媒体发展情境下对艺术家心理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名声焦虑;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27-01
对名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博斯丁创办的成名学,他曾说:“‘成名’意味着一切应有尽有:权力、金钱、美女和不朽。”①名和利被视为名声的左膀右臂,哲学上认为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并这样定义:“名声一般指普遍被认定的一个人的品德或者某人受到的评价。”②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功利色彩,名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心理活动,看中的人会因此产生“名声焦虑”。
一、古代与现代的对比
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看重个人的名声,孔子曾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屈原也曾感慨“恐修名之不立”,可见名声对一个文人是多么的看重。但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更多的是靠口口相传,李世进的《略论唐代的文名传播》曾提到“大的名声离不开文名传播。”总的来说,古代的名声更多的是靠人际交往中的口碑相传,并且传播者更多的是依靠成名已久的前辈或达官贵人,普通人的传播效果远不如他们来的有说服力。“很多画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身价倍增,例如法国画家米勒,法国画家梵高,明朝画家徐渭。”③“最幸运的人当属毕加索了,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④从艺术上来说,艺术总是超前的,尼采曾说:艺术先于哲学,另一方面来看,一般在死后被人认同的艺术家都是某画派的先驱,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往往艺术家的思维都很偏激、开放,闭塞思想是接受不了的,这些事例让日后的艺术创作者对于名声传播的看重更是到了一种至关重要的地步。
二、新媒体环境的影响
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的历史环境下,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社会对艺术也不断地提出创新要求,因而便出现相应的问题——“新媒体的大跨步发展导致了很多的青年艺术工作者产生了单一的、片面的、浮躁的形而上的创作思维。”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媒体作为主要传播途径,使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创作方式已不可行。网络作为名声的巨大推手,已造就了无数网络红人和网络热点事件,名声与网络的和谐相处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王京山的《网络声望论》曾研究过此类问题,提出三要素:知名度、美誉度和持续时间,这是当代新媒体技术与名声传播研究中二者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能有曾在《现代成名学:博斯丁名声训练法》中认为曾经被读者奉为“成功学经典”的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已经过时了,它们是前工业时代的理念,而在信息时代的美国,人们已不再把单纯赚钱视为成功的主要标志——而认为“成名”(获得高知名度)才是成功人生的主要标志。新媒体传播本身的快速性和广泛性让其直接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声望。从信息发布者角度来说,其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但因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不可控性让这把双刃剑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受众的观念。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传媒受众有着喇叭筒式的“扩散效应”。⑥一个网民背后有四到七个“二次网民”,所以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控制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现实社会声望。网络宣传在当今宣传手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一大批互联网巨头在其门户网站上所发布的新闻可吸引足够的用户,并影响他们的认识。作秀、点击率、炒作这些跟名声息息相关的字眼出现在了新媒体的社会大环境下,时代赋予了名声和艺术创作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名声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到一线艺术创作,听说鲁迅在之前有以杨贵妃为主线写一部小说的想法,不过,在1924年的时候,他应邀到西安讲学路过华清池,心目中的景致登时打消,对其兴致大减,由此可见名声传播与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在客观条件上,针对互联网平台,曾有研究表明因特网上的信息90%是英语,5%是法语,2%是西班牙语,剩下为其他语种。③虽然人数上我国占优势,但在文化输出方面,作为“世界语”的英语对我国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上的创作需要碰撞,金子的发光要建立在强有力的交流与沟通上,新媒体平台让优秀的艺术作品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大众与艺术作品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对于以往作品的流传与欣赏还建立在美术馆等实体载体上这种低效率的传播方式上,新媒体无疑是让作者与受众达到了及时的沟通与交流,真实的看法与评论在第一时间可以让作者感知,作品也在被网络无形的监督着,好坏一目了然。此大环境下优秀的艺术从业者自然脱颖而出,相对应的社会待遇也会随之而来。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声把艺术创作者推到了一个分水岭,以艺术的思维为前提的艺术创作其过程是孤独且痛苦的,伟大的艺术家有所建树大凡都是经历了时间的痛苦与罹患,没有深入的生活体验作支撑,即使有渊博的艺术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法,也是难以完成可经得起推敲、万古流传的作品。名和利是艺术创作上的拦路虎,当贪图享受深陷其中,艺术生命也随之戛然而止。
三、结语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影响下,艺术界内创作状态的转变悄然发生着变化。传播模式的改变,对于传播对象、观者的观念都有极大转变,甚至重塑。“长隐终南,一朝闻名”的传统创作模式已不可行。而这种“名声焦虑”现象在整个行业中渗透至深处,成为创作转向的一个不可遗漏的因素,但在某种程度会使之艺术创作发生偏离而自逐于艺术。
注释:
①谢志伟,《“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J],《现代领导》,2004年.
②肖冬平、王春秀著,《社会资本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③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8HdmPTEHfnKejPNhg.
④杨剑,《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欲望法则”》,重庆大学,2009
⑤刘靖戎,《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6年5期
⑥王京山,《网络声望初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5期
参考文献:
[1]谢志伟,《“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J],《现代领导》,2004年.
[2]肖冬平、王春秀著,《社会资本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3]杨剑,《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欲望法则”》,重庆大学,2009
[4]刘靖戎,《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6年5期
[5]王京山,《网络声望初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5期
本文为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当代新媒体发展情境下对文化产业从业者“名声焦虑”现象的探究”(项目编号:201610610801)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新媒体;名声焦虑;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27-01
对名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博斯丁创办的成名学,他曾说:“‘成名’意味着一切应有尽有:权力、金钱、美女和不朽。”①名和利被视为名声的左膀右臂,哲学上认为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并这样定义:“名声一般指普遍被认定的一个人的品德或者某人受到的评价。”②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功利色彩,名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心理活动,看中的人会因此产生“名声焦虑”。
一、古代与现代的对比
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看重个人的名声,孔子曾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屈原也曾感慨“恐修名之不立”,可见名声对一个文人是多么的看重。但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更多的是靠口口相传,李世进的《略论唐代的文名传播》曾提到“大的名声离不开文名传播。”总的来说,古代的名声更多的是靠人际交往中的口碑相传,并且传播者更多的是依靠成名已久的前辈或达官贵人,普通人的传播效果远不如他们来的有说服力。“很多画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身价倍增,例如法国画家米勒,法国画家梵高,明朝画家徐渭。”③“最幸运的人当属毕加索了,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④从艺术上来说,艺术总是超前的,尼采曾说:艺术先于哲学,另一方面来看,一般在死后被人认同的艺术家都是某画派的先驱,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往往艺术家的思维都很偏激、开放,闭塞思想是接受不了的,这些事例让日后的艺术创作者对于名声传播的看重更是到了一种至关重要的地步。
二、新媒体环境的影响
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的历史环境下,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社会对艺术也不断地提出创新要求,因而便出现相应的问题——“新媒体的大跨步发展导致了很多的青年艺术工作者产生了单一的、片面的、浮躁的形而上的创作思维。”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媒体作为主要传播途径,使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创作方式已不可行。网络作为名声的巨大推手,已造就了无数网络红人和网络热点事件,名声与网络的和谐相处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王京山的《网络声望论》曾研究过此类问题,提出三要素:知名度、美誉度和持续时间,这是当代新媒体技术与名声传播研究中二者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能有曾在《现代成名学:博斯丁名声训练法》中认为曾经被读者奉为“成功学经典”的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已经过时了,它们是前工业时代的理念,而在信息时代的美国,人们已不再把单纯赚钱视为成功的主要标志——而认为“成名”(获得高知名度)才是成功人生的主要标志。新媒体传播本身的快速性和广泛性让其直接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声望。从信息发布者角度来说,其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但因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不可控性让这把双刃剑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受众的观念。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传媒受众有着喇叭筒式的“扩散效应”。⑥一个网民背后有四到七个“二次网民”,所以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控制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现实社会声望。网络宣传在当今宣传手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一大批互联网巨头在其门户网站上所发布的新闻可吸引足够的用户,并影响他们的认识。作秀、点击率、炒作这些跟名声息息相关的字眼出现在了新媒体的社会大环境下,时代赋予了名声和艺术创作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名声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到一线艺术创作,听说鲁迅在之前有以杨贵妃为主线写一部小说的想法,不过,在1924年的时候,他应邀到西安讲学路过华清池,心目中的景致登时打消,对其兴致大减,由此可见名声传播与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在客观条件上,针对互联网平台,曾有研究表明因特网上的信息90%是英语,5%是法语,2%是西班牙语,剩下为其他语种。③虽然人数上我国占优势,但在文化输出方面,作为“世界语”的英语对我国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上的创作需要碰撞,金子的发光要建立在强有力的交流与沟通上,新媒体平台让优秀的艺术作品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大众与艺术作品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对于以往作品的流传与欣赏还建立在美术馆等实体载体上这种低效率的传播方式上,新媒体无疑是让作者与受众达到了及时的沟通与交流,真实的看法与评论在第一时间可以让作者感知,作品也在被网络无形的监督着,好坏一目了然。此大环境下优秀的艺术从业者自然脱颖而出,相对应的社会待遇也会随之而来。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声把艺术创作者推到了一个分水岭,以艺术的思维为前提的艺术创作其过程是孤独且痛苦的,伟大的艺术家有所建树大凡都是经历了时间的痛苦与罹患,没有深入的生活体验作支撑,即使有渊博的艺术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法,也是难以完成可经得起推敲、万古流传的作品。名和利是艺术创作上的拦路虎,当贪图享受深陷其中,艺术生命也随之戛然而止。
三、结语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影响下,艺术界内创作状态的转变悄然发生着变化。传播模式的改变,对于传播对象、观者的观念都有极大转变,甚至重塑。“长隐终南,一朝闻名”的传统创作模式已不可行。而这种“名声焦虑”现象在整个行业中渗透至深处,成为创作转向的一个不可遗漏的因素,但在某种程度会使之艺术创作发生偏离而自逐于艺术。
注释:
①谢志伟,《“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J],《现代领导》,2004年.
②肖冬平、王春秀著,《社会资本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③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8HdmPTEHfnKejPNhg.
④杨剑,《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欲望法则”》,重庆大学,2009
⑤刘靖戎,《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6年5期
⑥王京山,《网络声望初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5期
参考文献:
[1]谢志伟,《“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J],《现代领导》,2004年.
[2]肖冬平、王春秀著,《社会资本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3]杨剑,《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欲望法则”》,重庆大学,2009
[4]刘靖戎,《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6年5期
[5]王京山,《网络声望初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5期
本文为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当代新媒体发展情境下对文化产业从业者“名声焦虑”现象的探究”(项目编号:2016106108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