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下,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地理教学也必须跟上,本文主要以本人在中学地理中教学设计中的一些探索、实践为基础,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字:地理教学 、设计
从目前的地理教学来情况看,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引入了各种教学思想以及手段。如“三板”教学,信息技术的引用等等,然而从教学效果来看则不尽相同,有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另一些则华而不实。也就是说,不管引入何种方法、何种手段,真正能在教学中取得实效,能让学生的探知能力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的教学设计,才是我们需要的教学设计。
1. “反客为主”的教学设计: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中教师都处在绝对主导的地位,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学习教材中的地理知識,而学生往往也只能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指什么就看什么,很难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像地理课本、地图册、地理模型、仪器和地理挂图这样的教学媒体,有时非但没有让学生学得更透彻,反而海量信息让学生往往眼花缭乱,云里雾里,在眼前只是看到一些符号,而没有弄清这些符号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地理联系。可是,如果我们把做事情的顺序颠倒一下时,我们把“老师讲”改成“学生讲”、“学生问”,而效果就在这种改变中产生:
(1)兴趣大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在中学,往往被戴上了“副科”的帽子,许多学生都不太重视,上课积极性不够,形成了老师讲我就听听,自己不愿思考的毛病。而现在老师“权力下放”,平时都是被提问的对象,现在忽然成了发问者,角色互换,有种“大权在手,当家作主”感觉,于是学生积极性大增,愿意参与到互动的教学中来。
(2)思考更深入,思路更开阔。平时作为答题者,思路总是局限在问题上,不够开阔。而成为发问者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给对方提问,在心理上有问倒对方的欲望。因此,必须去想办法给对方出难题。要想出难题,自己首先要对知识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总不能连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进一步,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如何才能“难倒”对方。而答题的一方,也要充分准备,才能“接招”。例如:在进行“省级行政区划”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有位同学将“贵州省”周边的省说了出来,让对方回答“贵州”这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还有的甚至想到了提问俄罗斯与我国那几个省级行政单位接壤,着实让回答者一阵好找。教师看了也是啧啧称赞!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师问生答相比较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一下子,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看,也由于学生的亲身参与而使得印象更深,思路也更广。由此可见,反客为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的融入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2.“身边地理”的教学设计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描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体现出这一要求,不要总是给学生讲“大道理”,过于强调学生的“专业”水准,而应当意识到什么是学生需要的地理,对其“有用”的地理。而“身边地理”就是我们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贴近生活,学生乐于接受。例如,本人在讲授“中国的铁路”这一内容时,并为首先强调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而是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去西藏旅行并欣赏沿途风光,可以选择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各自有什么优缺点。有的学生说航空,但发现似乎沿途风光看不过瘾;有的学生说汽车,但又发现路途艰辛;还有的学生则想到了“青藏铁路”,还知道国家已把它开辟为进藏旅游线路,可谓上策。而贵州省有哪些铁路与青藏铁路相接就成为了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对象。整堂课,通过“外出旅行”这样一个引子,将学生引导到铁路线的学习上;让学生从本省(贵州省)出发,游览了整个中国。
3.“让学生自学”的教学设计: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的能力形成过程。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在人格上进一步要求独立。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课堂有效的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知识的自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好处。当然,在具体的过程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对地理概念的准确把握,因为只有准确的把握好基本地理概念,才能够用地理能力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
以下以本人在高一地理中“地方时及其应用”的教学设计(部分)为例:
本小节内容涉及到与地球自转有关的地方时、区时的基本概念,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基本规律学会地方时与区时的推算,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并非力所不能及,故选用了该内容让学生在指导的前提下自学。基本过程如下:①由教师指出该节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运用,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做好笔记。② 教师进行检查,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本课主要是对时区的划分方式不够明确),进而进行提示指导。③请几位同学把自己的笔记写在黑板上,大家修改。④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修改笔记。⑤集体练习,共同寻求好的解题方法。其中,第4、5步骤进行了多次,最终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有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学习能力的机会,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掌握能力有了一个更准确地认识,以便其能更好的改进学习方法,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独立自主的学习打下一些基础。
可见,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种好的教学设计必将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地理(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培英,陈澄.初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地理教师培训手册(7—8)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关键字:地理教学 、设计
从目前的地理教学来情况看,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引入了各种教学思想以及手段。如“三板”教学,信息技术的引用等等,然而从教学效果来看则不尽相同,有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另一些则华而不实。也就是说,不管引入何种方法、何种手段,真正能在教学中取得实效,能让学生的探知能力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的教学设计,才是我们需要的教学设计。
1. “反客为主”的教学设计: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中教师都处在绝对主导的地位,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学习教材中的地理知識,而学生往往也只能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指什么就看什么,很难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像地理课本、地图册、地理模型、仪器和地理挂图这样的教学媒体,有时非但没有让学生学得更透彻,反而海量信息让学生往往眼花缭乱,云里雾里,在眼前只是看到一些符号,而没有弄清这些符号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地理联系。可是,如果我们把做事情的顺序颠倒一下时,我们把“老师讲”改成“学生讲”、“学生问”,而效果就在这种改变中产生:
(1)兴趣大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在中学,往往被戴上了“副科”的帽子,许多学生都不太重视,上课积极性不够,形成了老师讲我就听听,自己不愿思考的毛病。而现在老师“权力下放”,平时都是被提问的对象,现在忽然成了发问者,角色互换,有种“大权在手,当家作主”感觉,于是学生积极性大增,愿意参与到互动的教学中来。
(2)思考更深入,思路更开阔。平时作为答题者,思路总是局限在问题上,不够开阔。而成为发问者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给对方提问,在心理上有问倒对方的欲望。因此,必须去想办法给对方出难题。要想出难题,自己首先要对知识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总不能连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进一步,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如何才能“难倒”对方。而答题的一方,也要充分准备,才能“接招”。例如:在进行“省级行政区划”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有位同学将“贵州省”周边的省说了出来,让对方回答“贵州”这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还有的甚至想到了提问俄罗斯与我国那几个省级行政单位接壤,着实让回答者一阵好找。教师看了也是啧啧称赞!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师问生答相比较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一下子,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看,也由于学生的亲身参与而使得印象更深,思路也更广。由此可见,反客为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的融入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2.“身边地理”的教学设计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描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体现出这一要求,不要总是给学生讲“大道理”,过于强调学生的“专业”水准,而应当意识到什么是学生需要的地理,对其“有用”的地理。而“身边地理”就是我们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贴近生活,学生乐于接受。例如,本人在讲授“中国的铁路”这一内容时,并为首先强调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而是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去西藏旅行并欣赏沿途风光,可以选择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各自有什么优缺点。有的学生说航空,但发现似乎沿途风光看不过瘾;有的学生说汽车,但又发现路途艰辛;还有的学生则想到了“青藏铁路”,还知道国家已把它开辟为进藏旅游线路,可谓上策。而贵州省有哪些铁路与青藏铁路相接就成为了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对象。整堂课,通过“外出旅行”这样一个引子,将学生引导到铁路线的学习上;让学生从本省(贵州省)出发,游览了整个中国。
3.“让学生自学”的教学设计: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的能力形成过程。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在人格上进一步要求独立。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课堂有效的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知识的自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好处。当然,在具体的过程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对地理概念的准确把握,因为只有准确的把握好基本地理概念,才能够用地理能力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
以下以本人在高一地理中“地方时及其应用”的教学设计(部分)为例:
本小节内容涉及到与地球自转有关的地方时、区时的基本概念,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基本规律学会地方时与区时的推算,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并非力所不能及,故选用了该内容让学生在指导的前提下自学。基本过程如下:①由教师指出该节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运用,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做好笔记。② 教师进行检查,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本课主要是对时区的划分方式不够明确),进而进行提示指导。③请几位同学把自己的笔记写在黑板上,大家修改。④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修改笔记。⑤集体练习,共同寻求好的解题方法。其中,第4、5步骤进行了多次,最终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有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学习能力的机会,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掌握能力有了一个更准确地认识,以便其能更好的改进学习方法,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独立自主的学习打下一些基础。
可见,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种好的教学设计必将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地理(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培英,陈澄.初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地理教师培训手册(7—8)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