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能源电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高职能源电力类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创新能源电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能源电力类专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关键词】“一带一路” 能源电力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030-02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电力的国际合作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电力现状。据统计,当前全球还有12亿无电人口,缺少电力能源成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电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人均装机容量和发用电量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或較发达国家。中国以外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均装机容量不到0.3千瓦,人均用电量仅每年1600千瓦时,比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还低。因此,能源电力的不足成为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现状。依托国内电力大市场多年的培育,当前我国电源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电网电压等级世界最高,电力系统世界规模最大。各项电力技术如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火电超超临界、核电技术世界领先。国内电力设备龙头公司的技术实力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且成本明显低于欧美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同时从国内电力企业自身发展而言,也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以促进技术的交流与推广。
(三)“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合作现状。电力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关乎民生,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据中电联对国内部分特大型、大型电网、发电、核电、电建企业国际业务的统计分析,在对外投资方面,2016年共在5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业务,其中投资额3000万美元及以上项目年度完成投资达39.56亿美元,涉及沿线10余个国家和地区。从投资领域看,2012年至2016年5年中,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共103例,其中水电和清洁能源占48%,火电占21%,输变电占16%,矿产资源占9%,其他约为6%。
二、对接行业产业的能源电力类高职人才需求现状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应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
为此,作为与电力发展密切相关的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当前电力发展的形势,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得出国内大型电力企业在海外建设过程中对人才需求有以下几个特点:
由于海外项目的增多,中国的海外企业对本土人才要求更高,需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因此,国内企业对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有着内在的需求。
与国内电力的运营方式不同,海外电力项目一般需能提供项目全程综合服务方案,包括规划、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因此对人才的需求将涵盖电力建设及运营等各个层面,人才缺口较大。
对海外建设人员的语言要求提高,海外员工不但要懂技术,也要懂外语,外语作为一种工具,在交流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建设企业在项目总包的过程中一般都包含了对当地员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同时,对当地员工培训的成效也将成为今后电力设备运行可靠性的有力保证,因此,对当地员工技术技能培训的需求增大。
三、能源电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践
在《广西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重要支撑。同时,将打造“两通道三基地”新格局,其中就有“一带一路”能源资源合作通道,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示范区,深化与东盟国家跨境电力项目合作。因此,广西与东盟国家在能源电力领域的深度合作,也为区内高职能源电力类专业的发展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
(一)国际化课程的开发及建设。针对“一带一路”电力企业用人需求,将国际化标准引入到课程建设中,开发能源电力类专业核心双语课程。按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电厂汽轮机设备及系统、发电厂电气设备及运行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课件PPT、试题库及素材包等采用双语模式。课件及动画中的双语通道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切换,以满足不同学习人群的需要。完整的标准双语教学模式,既可服务于目前的在校学生,也可对参与海外建设项目的国内员工进行培训,同时又能满足“一带一路”国家当地员工培训的需求。
(二)做好能源电力类教学资源库建设。由于能源电力属于大工业类型,系统及设备内部结构复杂,工艺流程、设备内部结构、设备工作原理等知识点晦涩难懂,无法直观在课堂上结合实物理解,因此在理论课讲解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授课难点,急需能展示这些知识点的动画、视频资源。构建能源电力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群的建设,可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建设目标的统一性,加强专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达成资源利用的共享性、资源配置的集成性。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和资源开发技术,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应用便捷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能更好地对能源电力专业进行布局与支撑。同时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利用资源库中丰富的素材进行课程开发,可避免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开发和完善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开发及完善如单元机组运行、循环流化床机组运行等一批精品在线开发课程,构筑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实现学生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在线批改、在线答疑等功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在线预习及复习,巩固知识,同时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掌握知识的程度,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核心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今后的远程教育创造了条件。 (四)加大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比重。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新能源也渐渐成为了世界未来的动力发展大趋势。新能源主要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广西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丰富,在开发新能源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十三五”时期,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分别新增300万千瓦、90万千瓦、35万千瓦。因此,在能源电力类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应加大新能源相关的课程,如新能源发电技术等,以更好地适应能源发展的变化。
(五)增加国际化的职业指導课程。对原有的职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树立国际化理念。适当加入“一带一路”国家的整体职业环境介绍,营造国际化氛围,并将能源电力类人才需求的规格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一带一路”东盟国家的发展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有效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及思维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国际职业咨询服务及职业测评,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就业能力。
(六)做好国际交换生工作。国际交换生通过到国外交流学习,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磨练,并丰富自身的人生经历。选派优秀学生到东盟国家进行短期学习交流,能更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进对东盟国家的了解,提升国际素养。同时,在专业技术上可以感知当地能源电力的发展水平,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及教学手段,以丰富自身素养,提升对专业的认知。
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配套建设
(一)加强师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师资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技能。为适应“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发展,教师更需要通晓本行业的国际规则,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有效开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一是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参加广西“国际工程师资质认证”培训,达到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互学互鉴,提高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二是选派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办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指导教师培训”,利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培训平台培养行业认证双师教师,创新双师队伍建设途径和方法,实现专业师资的行业认证及管理标准化。三是组织专业带头人参加中国电力行职委在大唐集团洛阳首阳山电厂举办的热力设备检修标准化培训,通过此类培训,使教师与行业专家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习,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得以提升。四是在学院内部举办了电力仿真系统、电厂热机检修、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装调等多个技能内培班,使教师整体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扩展国际化校企合作项目。我院在能源电力上的办学实力使我们一直与区内外大型能源电力类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企业也将影响延伸到了合作的东盟国家。曾圆满完成了越南林同氧化铝热电厂及煤气站人员培训、牙买加糖业自备电厂生产人员培训等项目,积累了足够的海外培训经验。曾派专业教师赴越南、泰国、印尼等东盟国家的各类型电厂进行安装与调试等技术服务工作。因此,具有承接东盟能源电力类职业教育和技能技术培训任务的能力,也可为东盟国家学员提供进入中方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满足东盟当地企业和中国企业对本土化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利用东盟职教联展平台,扩大能源电力类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广西自2012年以来与教育部共同成功举办了3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通过东盟职业教育联展平台,充分展示了我院在能源电力专业建设上与行业企业发展的同步性,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先进性及办学的整体实力,为进一步推动国际间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为今后向东盟国家进行能源电力类的人才输出及技术输出积蓄了力量。
能源电力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给中国能源电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能源电力方面不断增加的技术需求与国际化的人力资源需求,同样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中国和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给广西区内各高职院校带来了创新动力。因此,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创新能源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时代的需求的。
在创新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分析、学情分析,充分对接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来修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修订教学的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进行创新改革,同时在师资建设、国际化校企合作等方面来保证创新改革的有效实施。通过创新改革探索,使能源电力类专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东盟国家输送更多符合国际化需求的能源电力类人才。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8)(RW-41)
【作者简介】谌 莉(1975— ),女,博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师,研究方向:能源电力。
(责编 丁 梦)
【关键词】“一带一路” 能源电力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030-02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电力的国际合作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电力现状。据统计,当前全球还有12亿无电人口,缺少电力能源成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电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人均装机容量和发用电量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或較发达国家。中国以外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均装机容量不到0.3千瓦,人均用电量仅每年1600千瓦时,比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还低。因此,能源电力的不足成为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现状。依托国内电力大市场多年的培育,当前我国电源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电网电压等级世界最高,电力系统世界规模最大。各项电力技术如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火电超超临界、核电技术世界领先。国内电力设备龙头公司的技术实力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且成本明显低于欧美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同时从国内电力企业自身发展而言,也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以促进技术的交流与推广。
(三)“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合作现状。电力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关乎民生,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据中电联对国内部分特大型、大型电网、发电、核电、电建企业国际业务的统计分析,在对外投资方面,2016年共在5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业务,其中投资额3000万美元及以上项目年度完成投资达39.56亿美元,涉及沿线10余个国家和地区。从投资领域看,2012年至2016年5年中,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共103例,其中水电和清洁能源占48%,火电占21%,输变电占16%,矿产资源占9%,其他约为6%。
二、对接行业产业的能源电力类高职人才需求现状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应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
为此,作为与电力发展密切相关的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当前电力发展的形势,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得出国内大型电力企业在海外建设过程中对人才需求有以下几个特点:
由于海外项目的增多,中国的海外企业对本土人才要求更高,需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因此,国内企业对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有着内在的需求。
与国内电力的运营方式不同,海外电力项目一般需能提供项目全程综合服务方案,包括规划、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因此对人才的需求将涵盖电力建设及运营等各个层面,人才缺口较大。
对海外建设人员的语言要求提高,海外员工不但要懂技术,也要懂外语,外语作为一种工具,在交流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建设企业在项目总包的过程中一般都包含了对当地员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同时,对当地员工培训的成效也将成为今后电力设备运行可靠性的有力保证,因此,对当地员工技术技能培训的需求增大。
三、能源电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践
在《广西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重要支撑。同时,将打造“两通道三基地”新格局,其中就有“一带一路”能源资源合作通道,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示范区,深化与东盟国家跨境电力项目合作。因此,广西与东盟国家在能源电力领域的深度合作,也为区内高职能源电力类专业的发展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
(一)国际化课程的开发及建设。针对“一带一路”电力企业用人需求,将国际化标准引入到课程建设中,开发能源电力类专业核心双语课程。按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电厂汽轮机设备及系统、发电厂电气设备及运行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课件PPT、试题库及素材包等采用双语模式。课件及动画中的双语通道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切换,以满足不同学习人群的需要。完整的标准双语教学模式,既可服务于目前的在校学生,也可对参与海外建设项目的国内员工进行培训,同时又能满足“一带一路”国家当地员工培训的需求。
(二)做好能源电力类教学资源库建设。由于能源电力属于大工业类型,系统及设备内部结构复杂,工艺流程、设备内部结构、设备工作原理等知识点晦涩难懂,无法直观在课堂上结合实物理解,因此在理论课讲解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授课难点,急需能展示这些知识点的动画、视频资源。构建能源电力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群的建设,可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建设目标的统一性,加强专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达成资源利用的共享性、资源配置的集成性。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和资源开发技术,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应用便捷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能更好地对能源电力专业进行布局与支撑。同时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利用资源库中丰富的素材进行课程开发,可避免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开发和完善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开发及完善如单元机组运行、循环流化床机组运行等一批精品在线开发课程,构筑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实现学生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在线批改、在线答疑等功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在线预习及复习,巩固知识,同时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掌握知识的程度,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核心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今后的远程教育创造了条件。 (四)加大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比重。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新能源也渐渐成为了世界未来的动力发展大趋势。新能源主要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广西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丰富,在开发新能源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十三五”时期,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分别新增300万千瓦、90万千瓦、35万千瓦。因此,在能源电力类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应加大新能源相关的课程,如新能源发电技术等,以更好地适应能源发展的变化。
(五)增加国际化的职业指導课程。对原有的职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树立国际化理念。适当加入“一带一路”国家的整体职业环境介绍,营造国际化氛围,并将能源电力类人才需求的规格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一带一路”东盟国家的发展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有效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及思维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国际职业咨询服务及职业测评,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就业能力。
(六)做好国际交换生工作。国际交换生通过到国外交流学习,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磨练,并丰富自身的人生经历。选派优秀学生到东盟国家进行短期学习交流,能更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进对东盟国家的了解,提升国际素养。同时,在专业技术上可以感知当地能源电力的发展水平,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及教学手段,以丰富自身素养,提升对专业的认知。
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配套建设
(一)加强师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师资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技能。为适应“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发展,教师更需要通晓本行业的国际规则,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有效开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一是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参加广西“国际工程师资质认证”培训,达到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互学互鉴,提高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二是选派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办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指导教师培训”,利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培训平台培养行业认证双师教师,创新双师队伍建设途径和方法,实现专业师资的行业认证及管理标准化。三是组织专业带头人参加中国电力行职委在大唐集团洛阳首阳山电厂举办的热力设备检修标准化培训,通过此类培训,使教师与行业专家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习,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得以提升。四是在学院内部举办了电力仿真系统、电厂热机检修、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装调等多个技能内培班,使教师整体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扩展国际化校企合作项目。我院在能源电力上的办学实力使我们一直与区内外大型能源电力类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企业也将影响延伸到了合作的东盟国家。曾圆满完成了越南林同氧化铝热电厂及煤气站人员培训、牙买加糖业自备电厂生产人员培训等项目,积累了足够的海外培训经验。曾派专业教师赴越南、泰国、印尼等东盟国家的各类型电厂进行安装与调试等技术服务工作。因此,具有承接东盟能源电力类职业教育和技能技术培训任务的能力,也可为东盟国家学员提供进入中方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满足东盟当地企业和中国企业对本土化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利用东盟职教联展平台,扩大能源电力类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广西自2012年以来与教育部共同成功举办了3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通过东盟职业教育联展平台,充分展示了我院在能源电力专业建设上与行业企业发展的同步性,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先进性及办学的整体实力,为进一步推动国际间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为今后向东盟国家进行能源电力类的人才输出及技术输出积蓄了力量。
能源电力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给中国能源电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能源电力方面不断增加的技术需求与国际化的人力资源需求,同样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中国和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给广西区内各高职院校带来了创新动力。因此,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创新能源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时代的需求的。
在创新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分析、学情分析,充分对接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来修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修订教学的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进行创新改革,同时在师资建设、国际化校企合作等方面来保证创新改革的有效实施。通过创新改革探索,使能源电力类专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东盟国家输送更多符合国际化需求的能源电力类人才。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8)(RW-41)
【作者简介】谌 莉(1975— ),女,博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师,研究方向:能源电力。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