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时代,让阅读成为习惯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今后,语文考试的内容将涉及更多国内外名著、传统文化、哲史甚至法治知识,也就是进入所谓的“大语文时代”。这时,如果不重视课外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孩子有可能连考题都读不完。未来,得语文者得天下。而得阅读者,则得语文。为此,我們语文教研组致力于开展“大语文时代,让阅读成为习惯”的思考和探索。
   一、兴趣引领,走进阅读时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现实是网络碎片化阅读、低俗浅白化表达、网络文学大行其道,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更何况还有些“手机族”“游戏族”等根本不阅读,所以,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将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当然,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也是高瞻远瞩。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教材编写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精神世界。事实上,这才是我们的主阵地,而不是一味地鼓励课外阅读。在我们引领孩子们遨游我们的教材时,要立足于文本,让孩子们感觉其精彩,掌握阅读的方法,慢慢培养阅读的“冲动”,千万不要支离破碎地分析,让孩子们好像面对被肢解的“尸体”,要像法布尔研究动物那样去用心观察,用情去感受,而不是移到实验室来解剖。
   立足于文本,而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可以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自然地进行延伸阅读,说不定哪一篇就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去寻找该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和课文相似的作品,也许是这一文体的其他作品……最起码,我们要给他们打开那扇兴趣的窗户,瞥一眼那份“精彩”,即使不能够很深入,也增长了见识,然后再水到渠成地去鼓励他们开展课外阅读。
   二、习惯养成,走上阅读之路
   兴趣确实是很强大的动力,但仅靠兴趣也许往往不能持久,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最根本的保障,而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师生付出艰苦而持久的努力。
   首先,还是兴趣的激发。比如处理教材文本时,要及时鼓励,适当评价,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或者恍然大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还比如开展一系列的读书实践活动,像牵手家长,走进书店,让孩子们寻找自己喜爱的书籍,甚或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交流心得,营造家庭阅读的浓厚氛围。或者班级召开读书沙龙,大家畅所欲言,等等。总之,我们可以针对孩子们对不一样的东西感到好奇、充满兴趣但兴趣不持久的特点,灵活地采取多样的方式方法。
   其次,是持久,是恒心。习惯真正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从容易的比较好坚持的入手,像每天读书十分钟,一开始硬性规定只能读十分钟,但是必须每天坚持,这个可以利用现在很多App上的打卡功能。待孩子们每天不读书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的时候,可以适当放宽。
   再次,是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人言“磨刀不误砍柴工”,孩子们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阅读起来会事半功倍。更何况现在文化多元,泥沙俱下,好的东西固然多,但也充斥着一些不良的东西。仅靠课堂上的东西,很难让孩子们做出完全正确的选择,所以教师应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比如对书籍选择的指导,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或者几本书的比较阅读,或者对一些书的批判性阅读,等等。
   三、榜样示范,爱上阅读时代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不能仅靠说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教师的示范作用可能影响一些孩子的一生。当然,老师读书多了,阅读视野和思想境界开阔了,在解读课文时,才能更绘声绘色,表达得更精彩,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在现实生活里,可能让学生特别敬佩老师的学识,从而激发自己的阅读意愿。
   除了老师的榜样作用,其实学生中也有很多的榜样。比如我们学校建立了“嵫山文学社”,创办了《嵫山文学报》,很多学生“阅而优则写”。除了发表在校报上,我们还有部分学生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稿费”,也许只是几十块钱,但可想会对其今后的阅读、写作起到多么大的影响。
   总之,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会充满艰辛和荣光,但走下去,让阅读成为习惯,才能真正融入大语文时代,照亮未来的路。
其他文献
在网上查阅《我的单位观》一文,发现是新华社推荐好文,本着研究探讨的态度,我认真研读了这篇文章。文章中心是“单位如家”,在此观点下,作者提到了“三珍惜”:珍惜手上的工作,珍惜人际关系,珍惜已有的;“四忌”:忌推诿工作,忌愚弄他人,忌心浮气躁;“三不”:不忘贵人,不忘补台,不忘谦虚;三“最吃香”:做事出色,会搞团结,知恩图报。文章朴实无华,很多观念值得思考。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单位的认同
期刊
现阶段,受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时间紧、任务多,为了更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数学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帮助他们解决数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知识,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   一、微视频   微视频的主要特点就是上课的内容短小精悍,很有目的性。(1)短: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管理者,不仅要培养、形成、巩固集體,还应注意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关键词】班级管理;学困生转化   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多次强调:“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差生’的转化工作。转化一个‘差生’和优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由此可见学困生转化工作困难大,任务重。那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
期刊
可能是刚工作不久的原因,也可能是过于信任孩子,当跟孩子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才知道了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于老师,今天上午我没有去学校上课,我说我生病了,其实是我撒谎了。刚才我妈妈给我讲了道理,我保证绝对不会有第二次了!”打电话的正是我们班三年级的孩子,在我接手这个班以来她一直是个比较乖巧的孩子,假如不是她亲口告诉我,我真不相信她会撒谎。值得我庆幸的是孩子的妈妈补偿了我工作的欠缺,对孩
期刊
我家的阳台上花团锦簇,有端庄的牡丹,有孤傲的仙人掌,还有秀雅的君子兰,但是阳台一角的最小的、最不起眼的文竹却是我最喜欢、最珍惜的植物。   文竹是爸爸从市场买回来的,刚一进入我家,她便深深地吸引了我。妈妈说文竹不喜欢强烈的阳光,所以我们把她放到了阳台一角的位置。文竹刚生出叶子的时候颜色是嫩绿的,淡青的颜色像个小可爱。她逐渐长大,颜色就变成翠绿的,叶上稍微带点黄。   文竹的枝干是嫩绿的,下面的
期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重视乡土资源的德育功能,促进教育与地域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引导学生亲近故土、热爱家乡,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方法,在立足课堂、用好课本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德育资源,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道德与法治教育。   一、关注学生生活资源,紧跟时代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基于学科教材,又不局限于此,正符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
期刊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想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工作中,我关注更多的是那些同学眼中的“问题学生”,有些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是自己不努力,还爱惹事;有的是性格内向,不与人交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部分孩子,我会多看看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和他们说说话,倾听他们的心中所想;多走入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成长原生地。   我觉得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期刊
家访是密切家校联系的捷径,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渠道,更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工作方式之一。前些日子,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家访活动。身为班主任,我积极参与其中,走访了班里40个家庭,做到了户户到,家家访。   家访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心、着急,内心迫切地想去改变每位家长。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孩子们大部分都有了弟弟或者妹妹,相继就出现了老大和老二之间的矛盾问题。父母的精力有限,在老二身上关注的多
期刊
兴趣是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学科教学的基础。学科与趣味性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学科价值。小学识字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也是小学生形成语文思维、语文能力、语文兴趣的重要阶段。趣味性小学识字教学模式能够赋予其更加直观的意义,便于学生理解与学习,并真正掌握字形、字义、字音,了解汉字背后的情感与文化;可以赋予识字教学无限想象力、趣味性,让学生在现实与抽象的碰撞中迸发学习灵感,深刻地领悟到识字教学中的精髓。
期刊
【摘要】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课堂的一部分。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多媒体技术确实使课堂教学魅力无限,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寻求解决良策,从而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