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今后,语文考试的内容将涉及更多国内外名著、传统文化、哲史甚至法治知识,也就是进入所谓的“大语文时代”。这时,如果不重视课外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孩子有可能连考题都读不完。未来,得语文者得天下。而得阅读者,则得语文。为此,我們语文教研组致力于开展“大语文时代,让阅读成为习惯”的思考和探索。
一、兴趣引领,走进阅读时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现实是网络碎片化阅读、低俗浅白化表达、网络文学大行其道,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更何况还有些“手机族”“游戏族”等根本不阅读,所以,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将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当然,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也是高瞻远瞩。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教材编写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精神世界。事实上,这才是我们的主阵地,而不是一味地鼓励课外阅读。在我们引领孩子们遨游我们的教材时,要立足于文本,让孩子们感觉其精彩,掌握阅读的方法,慢慢培养阅读的“冲动”,千万不要支离破碎地分析,让孩子们好像面对被肢解的“尸体”,要像法布尔研究动物那样去用心观察,用情去感受,而不是移到实验室来解剖。
立足于文本,而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可以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自然地进行延伸阅读,说不定哪一篇就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去寻找该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和课文相似的作品,也许是这一文体的其他作品……最起码,我们要给他们打开那扇兴趣的窗户,瞥一眼那份“精彩”,即使不能够很深入,也增长了见识,然后再水到渠成地去鼓励他们开展课外阅读。
二、习惯养成,走上阅读之路
兴趣确实是很强大的动力,但仅靠兴趣也许往往不能持久,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最根本的保障,而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师生付出艰苦而持久的努力。
首先,还是兴趣的激发。比如处理教材文本时,要及时鼓励,适当评价,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或者恍然大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还比如开展一系列的读书实践活动,像牵手家长,走进书店,让孩子们寻找自己喜爱的书籍,甚或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交流心得,营造家庭阅读的浓厚氛围。或者班级召开读书沙龙,大家畅所欲言,等等。总之,我们可以针对孩子们对不一样的东西感到好奇、充满兴趣但兴趣不持久的特点,灵活地采取多样的方式方法。
其次,是持久,是恒心。习惯真正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从容易的比较好坚持的入手,像每天读书十分钟,一开始硬性规定只能读十分钟,但是必须每天坚持,这个可以利用现在很多App上的打卡功能。待孩子们每天不读书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的时候,可以适当放宽。
再次,是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人言“磨刀不误砍柴工”,孩子们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阅读起来会事半功倍。更何况现在文化多元,泥沙俱下,好的东西固然多,但也充斥着一些不良的东西。仅靠课堂上的东西,很难让孩子们做出完全正确的选择,所以教师应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比如对书籍选择的指导,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或者几本书的比较阅读,或者对一些书的批判性阅读,等等。
三、榜样示范,爱上阅读时代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不能仅靠说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教师的示范作用可能影响一些孩子的一生。当然,老师读书多了,阅读视野和思想境界开阔了,在解读课文时,才能更绘声绘色,表达得更精彩,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在现实生活里,可能让学生特别敬佩老师的学识,从而激发自己的阅读意愿。
除了老师的榜样作用,其实学生中也有很多的榜样。比如我们学校建立了“嵫山文学社”,创办了《嵫山文学报》,很多学生“阅而优则写”。除了发表在校报上,我们还有部分学生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稿费”,也许只是几十块钱,但可想会对其今后的阅读、写作起到多么大的影响。
总之,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会充满艰辛和荣光,但走下去,让阅读成为习惯,才能真正融入大语文时代,照亮未来的路。
一、兴趣引领,走进阅读时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现实是网络碎片化阅读、低俗浅白化表达、网络文学大行其道,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更何况还有些“手机族”“游戏族”等根本不阅读,所以,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将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当然,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也是高瞻远瞩。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教材编写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精神世界。事实上,这才是我们的主阵地,而不是一味地鼓励课外阅读。在我们引领孩子们遨游我们的教材时,要立足于文本,让孩子们感觉其精彩,掌握阅读的方法,慢慢培养阅读的“冲动”,千万不要支离破碎地分析,让孩子们好像面对被肢解的“尸体”,要像法布尔研究动物那样去用心观察,用情去感受,而不是移到实验室来解剖。
立足于文本,而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可以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自然地进行延伸阅读,说不定哪一篇就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去寻找该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和课文相似的作品,也许是这一文体的其他作品……最起码,我们要给他们打开那扇兴趣的窗户,瞥一眼那份“精彩”,即使不能够很深入,也增长了见识,然后再水到渠成地去鼓励他们开展课外阅读。
二、习惯养成,走上阅读之路
兴趣确实是很强大的动力,但仅靠兴趣也许往往不能持久,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最根本的保障,而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师生付出艰苦而持久的努力。
首先,还是兴趣的激发。比如处理教材文本时,要及时鼓励,适当评价,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或者恍然大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还比如开展一系列的读书实践活动,像牵手家长,走进书店,让孩子们寻找自己喜爱的书籍,甚或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交流心得,营造家庭阅读的浓厚氛围。或者班级召开读书沙龙,大家畅所欲言,等等。总之,我们可以针对孩子们对不一样的东西感到好奇、充满兴趣但兴趣不持久的特点,灵活地采取多样的方式方法。
其次,是持久,是恒心。习惯真正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从容易的比较好坚持的入手,像每天读书十分钟,一开始硬性规定只能读十分钟,但是必须每天坚持,这个可以利用现在很多App上的打卡功能。待孩子们每天不读书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的时候,可以适当放宽。
再次,是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人言“磨刀不误砍柴工”,孩子们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阅读起来会事半功倍。更何况现在文化多元,泥沙俱下,好的东西固然多,但也充斥着一些不良的东西。仅靠课堂上的东西,很难让孩子们做出完全正确的选择,所以教师应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比如对书籍选择的指导,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或者几本书的比较阅读,或者对一些书的批判性阅读,等等。
三、榜样示范,爱上阅读时代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不能仅靠说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教师的示范作用可能影响一些孩子的一生。当然,老师读书多了,阅读视野和思想境界开阔了,在解读课文时,才能更绘声绘色,表达得更精彩,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在现实生活里,可能让学生特别敬佩老师的学识,从而激发自己的阅读意愿。
除了老师的榜样作用,其实学生中也有很多的榜样。比如我们学校建立了“嵫山文学社”,创办了《嵫山文学报》,很多学生“阅而优则写”。除了发表在校报上,我们还有部分学生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稿费”,也许只是几十块钱,但可想会对其今后的阅读、写作起到多么大的影响。
总之,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会充满艰辛和荣光,但走下去,让阅读成为习惯,才能真正融入大语文时代,照亮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