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他们在情境中好奇、好疑、好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笔者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起点、动力以及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精髓。问题情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呈现问题的情境,即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在宽松、开放的氛围中,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实现自主的解难释疑;另一种是发现问题的情境,即教师通过设置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创设恰当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设"疑"布"惑"和巧"诱"妙"导"。下面笔者将以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结合课堂实践,就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尝试谈谈认识。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
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大多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从中选择、提炼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相称,又是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身边事例,将其转化为可供学生思考的物理问题而走进课堂,可以达到引发学生共鸣的良好效果。例如在"惯性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常用"斧子的手柄松了"的事例来分析讲解。笔者为了使学生能切身体会理解该知识点,让学生用手中的圆珠笔和笔套来再现解决"斧子的手柄松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拔下笔套,笔尖朝上,再把笔套轻放在圆珠笔上,不必套紧,然后模仿解决"斧子的手柄松了"的方法。开始某些学生还不是太感兴趣,但听到其他同学激动地说:"老师,成了!成了!"他们也急忙动手,紧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该实验中的研究对象? 对象的原来状态?笔套和圆珠笔碰桌时的受力情况? 圆珠笔运动状态变化? 笔套运动状态如何等系列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就在成功体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准确地理解了知识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这类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多观察、多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设计具有趣味性或新奇性的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趣味性或新奇性的实验容易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能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诱惑力,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智慧火花,从中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并问学生:"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由于问题简单学生争着回答"用手推""用绳子拉"……待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对小车施加力的作用,小车就运动了,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接着做演示实验。用手轻轻地推小车,车动了;松开手,车立即停下来;用较大的力推小车,松开手后,车继续滑行一段距离才停下来。第一个实验情境说明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情境说明不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也能运动。这矛盾的结果使学生产生疑问,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迫切要求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究竟如何",由此学习进入了主动状态,为后续探究做了知识和情感准备。以这类貌似"矛盾"的趣味性新奇性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善于"闭嘴",把提出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自主建构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热门的科技话题或科技成果来创设问题情境
许多热门的科技话题或科技成果所涉及的部分知识与中学物理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为物理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广阔的取材背景。然而这种取材不能贪大求全,因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某一问题,往往会超出中学物理的知识范畴,最后常常导致老师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明白。因此,以这类题材创设问题情境时,最好采用"特写镜头",选出其中跟所学物理知识最有关联、最具典型性、启发性的精彩片断。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引用当时刚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神舟七号"飞船这一热门科技话题来创设问题情境:火箭是如何发射升空的?飞船的运行轨迹是怎样的?飞船为什么会这样运动?等问题链让学生交流、思考,从而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利用这类热门的科技话题或科技成果来创设问题情境,拉近了科学技术与所学物理知识的距离,变高不可攀为触手可及,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破除对科学的神秘感,坚定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信念。
四、利用丰富快捷的多媒体或网络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影音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特别是它对图形元素进行自由拆卸,自由放大、缩小,且不受时空限制,又可让抽象的、不可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变得可见、可控,容易为学生营造出清晰的学习情境,轻松地突破教学的难点。例如,学习"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时,我利用多媒体模拟分子的简化模型: 屏幕上呈现出一个一个小球状的分子,再提出问题:这些又小又轻的分子是不是一个挨一个紧紧地挤在一起一动也不动呢? 接着借助电脑动画展现分子的运动过程,实现把微观的、看不到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过程采用"放大"效果给直观展示出来,让学生感性思维更丰富,加深了对分子运动论的认识。利用丰富快捷的多媒体或网络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可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热情。
五、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质疑点或闪光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课前我们无法预见的学生提问或其他突发事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迅速分清这些突发信息中可能存在的教学价值,能从中提取出指向教学目标的学生质疑或闪光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摩擦力"时,静摩擦力的的大小和方向是个难点,我增加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坚直墙壁上的问题情境:"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回答最多的是"因为压力增大,所以摩擦力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思考,主动探索。及时抓住这类在课堂中生成的学生质疑或其它闪光点来创设问题情境是最鲜活、最有价值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所谈几点仅仅是自己教学实践中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的点滴体会。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和尝试,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无论用什么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贯彻课程改革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喜欢动手,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善于发表不同见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笔者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起点、动力以及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精髓。问题情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呈现问题的情境,即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在宽松、开放的氛围中,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实现自主的解难释疑;另一种是发现问题的情境,即教师通过设置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创设恰当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设"疑"布"惑"和巧"诱"妙"导"。下面笔者将以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结合课堂实践,就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尝试谈谈认识。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
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大多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从中选择、提炼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相称,又是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身边事例,将其转化为可供学生思考的物理问题而走进课堂,可以达到引发学生共鸣的良好效果。例如在"惯性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常用"斧子的手柄松了"的事例来分析讲解。笔者为了使学生能切身体会理解该知识点,让学生用手中的圆珠笔和笔套来再现解决"斧子的手柄松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拔下笔套,笔尖朝上,再把笔套轻放在圆珠笔上,不必套紧,然后模仿解决"斧子的手柄松了"的方法。开始某些学生还不是太感兴趣,但听到其他同学激动地说:"老师,成了!成了!"他们也急忙动手,紧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该实验中的研究对象? 对象的原来状态?笔套和圆珠笔碰桌时的受力情况? 圆珠笔运动状态变化? 笔套运动状态如何等系列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就在成功体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准确地理解了知识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这类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多观察、多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设计具有趣味性或新奇性的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趣味性或新奇性的实验容易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能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诱惑力,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智慧火花,从中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并问学生:"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由于问题简单学生争着回答"用手推""用绳子拉"……待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对小车施加力的作用,小车就运动了,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接着做演示实验。用手轻轻地推小车,车动了;松开手,车立即停下来;用较大的力推小车,松开手后,车继续滑行一段距离才停下来。第一个实验情境说明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情境说明不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也能运动。这矛盾的结果使学生产生疑问,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迫切要求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究竟如何",由此学习进入了主动状态,为后续探究做了知识和情感准备。以这类貌似"矛盾"的趣味性新奇性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善于"闭嘴",把提出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自主建构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热门的科技话题或科技成果来创设问题情境
许多热门的科技话题或科技成果所涉及的部分知识与中学物理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为物理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广阔的取材背景。然而这种取材不能贪大求全,因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某一问题,往往会超出中学物理的知识范畴,最后常常导致老师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明白。因此,以这类题材创设问题情境时,最好采用"特写镜头",选出其中跟所学物理知识最有关联、最具典型性、启发性的精彩片断。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引用当时刚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神舟七号"飞船这一热门科技话题来创设问题情境:火箭是如何发射升空的?飞船的运行轨迹是怎样的?飞船为什么会这样运动?等问题链让学生交流、思考,从而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利用这类热门的科技话题或科技成果来创设问题情境,拉近了科学技术与所学物理知识的距离,变高不可攀为触手可及,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破除对科学的神秘感,坚定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信念。
四、利用丰富快捷的多媒体或网络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影音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特别是它对图形元素进行自由拆卸,自由放大、缩小,且不受时空限制,又可让抽象的、不可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变得可见、可控,容易为学生营造出清晰的学习情境,轻松地突破教学的难点。例如,学习"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时,我利用多媒体模拟分子的简化模型: 屏幕上呈现出一个一个小球状的分子,再提出问题:这些又小又轻的分子是不是一个挨一个紧紧地挤在一起一动也不动呢? 接着借助电脑动画展现分子的运动过程,实现把微观的、看不到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过程采用"放大"效果给直观展示出来,让学生感性思维更丰富,加深了对分子运动论的认识。利用丰富快捷的多媒体或网络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可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热情。
五、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质疑点或闪光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课前我们无法预见的学生提问或其他突发事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迅速分清这些突发信息中可能存在的教学价值,能从中提取出指向教学目标的学生质疑或闪光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摩擦力"时,静摩擦力的的大小和方向是个难点,我增加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坚直墙壁上的问题情境:"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回答最多的是"因为压力增大,所以摩擦力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思考,主动探索。及时抓住这类在课堂中生成的学生质疑或其它闪光点来创设问题情境是最鲜活、最有价值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所谈几点仅仅是自己教学实践中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的点滴体会。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和尝试,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无论用什么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贯彻课程改革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喜欢动手,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善于发表不同见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