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史中,因材施教作为一种处理个体差异的原则不断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许多学者致力于如何有效贯彻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也不断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反思,目前的研究成果有:小班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等。但从教育教学实践效果来看,这些尝试和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在实际实施中面临着不少困难。
[关键词]因材施教 教学改革 实践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166-02
因材施教作为教学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当代许多学者致力于如何有效贯彻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也不断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刻反思。课题组目前已经开展的有以下几种教学实践方法:小班教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个别差异化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这些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从教育教学实践效果来看,这些尝试和实践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在实际实施中面临着不少困难。
一、搭建小班化教学平台,拓宽师生交流渠道
小班教学法是在严格限定班级人数的前提下,基于一定的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的支配,形成就有稳定教育特征的教育教学活动体系,形成小班教育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性,拓展了教育模式。
“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兴起于美国,推广于美国,并成功于美国,其是美国教育史上最为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在美国教学改革史上较为著名的研究有:印地安纳州的黄金时间(Prime Time)项目、加利福尼亚州的缩小班级规模(Class Size Reduction, CSR)项目和田纳西州的师生比例改进研究(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 STAR)项目。其中STAR 项目被称为是“美国教育历史上伟大实验之一”[1]。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一个班级的规模和学生的成绩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且年级越低,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越有利。换言之就是,一个班级的规模越小,其学生的成绩越好。班级规模越小,越有利于学生的成绩提高。尤其是当一个班级的规模在20人以下时,这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彰显。据悉:“从今年秋季起,上海市将普及小班化教育,力争通过三至五年,使小学阶段班级学额全部控制在30人以内,初中阶段的学额全部控制在40人以内。”上海为真正把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落实到实处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小班化教学要求班级人数控制在20人以下,教育成本太高,这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下是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的。而且像上海这样发达的城市仍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班化教学尝试阶段,要在高中阶段普及更是步履维艰、难上加难。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本单调的教学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丰富的影像资料,从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使得教师单一讲授的传统向多渠道信息传递的转变。当学生对单一的讲解感到厌烦时,多媒体丰富的资料引入,能够给课堂注入无穷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课件制作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室要安装多媒体设备。如果授课的主体教师没有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若想做出经典实用的教学课件将是非常困难的,那么计算机辅助教学只能是天方夜谭。换言之,如果仅仅是把多媒体设备用做“电子黑板”,课件的页面做得非常花哨,但是缺乏实用的知识和实际教学价值,则不但浪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即使以上条件都能够达到,在现阶段也只能以其成本较高而成为一个教育神话。
三、着力推进个别化教学,适应学生个体差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外在环境的需求下,班级授课法愈发重要。班级授课对于大规模培养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天然的优势。
但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班级授课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班级授课法剥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的教学步子,以培养教育“工具人”的理念和教育方式,不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法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日益受到质疑。
进入20世纪以来,一些教育家开始研究学生个体存在的个体差异问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法激发了人们对个别化教学的兴趣。20世纪60年代,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宜的条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2]20世纪60年代的凯勒计划提供了系统化的个别教学模式等。
个别化教学,是指充分挖掘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的采取扩充或补救等教育教学措施,从而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断适应个体学生的特质差异,不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发展,而不是压抑。由此可见,个别化教学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开展因材施教的一个生动而又具体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虽然个别化教学相对于古代的个别教学和现代的班级授课制有一定进步,但是个别化教学也存在着缺陷。
第一,教育成本高。同小班化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相似,个别化教学同样存在着教育成本较高的问题。在大班额的教学组织形式下,一名教师针对几十名学生,而且教师不是固定执教某个班级。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方方面面的差异,进而选择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策略和方法进行个别化的教育、教学辅导,在教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限度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在个别化教学中,教师“变得像马戏场上玩杂耍的人,其目的是为了让30个盘子在30根柱子上旋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哪里最需要他,他就要转到哪里,以增加每根柱子的动力,防止盘子掉到地上”[3]。个别化教学是以牺牲教学效率为代价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第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的研究者认为,个别化教学是有悖于教育宗旨的。理由是个别化教学经常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匹配错位,从而导致小学生在各个学校的教育计划中忽视了某些最为基本的要素。
高中阶段,虽然以分科课程为主,强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迈入社会生存所需的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奠定基础。因而在普通高中阶段实行个别化教学,同样有悖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四、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有序推进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不同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分类有序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组织不同层次的辅导,从而使不同类别的学生各有所得,让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分层教学教改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讲,传统的分层教学主要基于某种方法获取学生个体差异的平均水平,进而按照平均水平进行教学。然而,个体差异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是特定情境下的,平均水平并不能使个体差异消失。从实践中来看,有些开展分层教学实验的学校主要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不同层次的班级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提纲。片面的认为优等生就是“理想的、有希望”的学生,在行为和性格方面均优秀;而分数低的学生自然就成了“差生”,就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因而给予冷落、讥讽与歧视,“某某某是班上最笨的”“你的成绩这么差,将来什么也不能做,只能倒倒垃圾,捡捡破烂”。有个别教师还明示成绩好的学生不要和成绩差的学生搅和在一起,要与他们划清界限,使分数低的学生抬不起头来。
从学生发展的观点来看,一时的学生评价并非一成不变。这样的所谓教学改革实验,以分数为中心筛选学生,重心倾向小数优秀学生,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妨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背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宗旨的,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这与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是相悖的。
总结因材施教的教改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在当前的背景和教学条件下,要在教育教学中顺利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必须遵循以下要求:首先,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其次,要有利于节省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最后,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叶子.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0(07).
[2]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04).
[3]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因材施教 教学改革 实践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166-02
因材施教作为教学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当代许多学者致力于如何有效贯彻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也不断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刻反思。课题组目前已经开展的有以下几种教学实践方法:小班教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个别差异化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这些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从教育教学实践效果来看,这些尝试和实践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在实际实施中面临着不少困难。
一、搭建小班化教学平台,拓宽师生交流渠道
小班教学法是在严格限定班级人数的前提下,基于一定的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的支配,形成就有稳定教育特征的教育教学活动体系,形成小班教育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性,拓展了教育模式。
“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兴起于美国,推广于美国,并成功于美国,其是美国教育史上最为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在美国教学改革史上较为著名的研究有:印地安纳州的黄金时间(Prime Time)项目、加利福尼亚州的缩小班级规模(Class Size Reduction, CSR)项目和田纳西州的师生比例改进研究(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 STAR)项目。其中STAR 项目被称为是“美国教育历史上伟大实验之一”[1]。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一个班级的规模和学生的成绩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且年级越低,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越有利。换言之就是,一个班级的规模越小,其学生的成绩越好。班级规模越小,越有利于学生的成绩提高。尤其是当一个班级的规模在20人以下时,这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彰显。据悉:“从今年秋季起,上海市将普及小班化教育,力争通过三至五年,使小学阶段班级学额全部控制在30人以内,初中阶段的学额全部控制在40人以内。”上海为真正把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落实到实处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小班化教学要求班级人数控制在20人以下,教育成本太高,这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下是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的。而且像上海这样发达的城市仍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班化教学尝试阶段,要在高中阶段普及更是步履维艰、难上加难。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本单调的教学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丰富的影像资料,从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使得教师单一讲授的传统向多渠道信息传递的转变。当学生对单一的讲解感到厌烦时,多媒体丰富的资料引入,能够给课堂注入无穷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课件制作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室要安装多媒体设备。如果授课的主体教师没有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若想做出经典实用的教学课件将是非常困难的,那么计算机辅助教学只能是天方夜谭。换言之,如果仅仅是把多媒体设备用做“电子黑板”,课件的页面做得非常花哨,但是缺乏实用的知识和实际教学价值,则不但浪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即使以上条件都能够达到,在现阶段也只能以其成本较高而成为一个教育神话。
三、着力推进个别化教学,适应学生个体差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外在环境的需求下,班级授课法愈发重要。班级授课对于大规模培养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天然的优势。
但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班级授课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班级授课法剥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的教学步子,以培养教育“工具人”的理念和教育方式,不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法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日益受到质疑。
进入20世纪以来,一些教育家开始研究学生个体存在的个体差异问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法激发了人们对个别化教学的兴趣。20世纪60年代,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宜的条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2]20世纪60年代的凯勒计划提供了系统化的个别教学模式等。
个别化教学,是指充分挖掘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的采取扩充或补救等教育教学措施,从而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断适应个体学生的特质差异,不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发展,而不是压抑。由此可见,个别化教学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开展因材施教的一个生动而又具体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虽然个别化教学相对于古代的个别教学和现代的班级授课制有一定进步,但是个别化教学也存在着缺陷。
第一,教育成本高。同小班化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相似,个别化教学同样存在着教育成本较高的问题。在大班额的教学组织形式下,一名教师针对几十名学生,而且教师不是固定执教某个班级。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方方面面的差异,进而选择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策略和方法进行个别化的教育、教学辅导,在教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限度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在个别化教学中,教师“变得像马戏场上玩杂耍的人,其目的是为了让30个盘子在30根柱子上旋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哪里最需要他,他就要转到哪里,以增加每根柱子的动力,防止盘子掉到地上”[3]。个别化教学是以牺牲教学效率为代价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第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的研究者认为,个别化教学是有悖于教育宗旨的。理由是个别化教学经常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匹配错位,从而导致小学生在各个学校的教育计划中忽视了某些最为基本的要素。
高中阶段,虽然以分科课程为主,强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迈入社会生存所需的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奠定基础。因而在普通高中阶段实行个别化教学,同样有悖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四、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有序推进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不同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分类有序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组织不同层次的辅导,从而使不同类别的学生各有所得,让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分层教学教改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讲,传统的分层教学主要基于某种方法获取学生个体差异的平均水平,进而按照平均水平进行教学。然而,个体差异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是特定情境下的,平均水平并不能使个体差异消失。从实践中来看,有些开展分层教学实验的学校主要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不同层次的班级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提纲。片面的认为优等生就是“理想的、有希望”的学生,在行为和性格方面均优秀;而分数低的学生自然就成了“差生”,就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因而给予冷落、讥讽与歧视,“某某某是班上最笨的”“你的成绩这么差,将来什么也不能做,只能倒倒垃圾,捡捡破烂”。有个别教师还明示成绩好的学生不要和成绩差的学生搅和在一起,要与他们划清界限,使分数低的学生抬不起头来。
从学生发展的观点来看,一时的学生评价并非一成不变。这样的所谓教学改革实验,以分数为中心筛选学生,重心倾向小数优秀学生,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妨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背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宗旨的,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这与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是相悖的。
总结因材施教的教改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在当前的背景和教学条件下,要在教育教学中顺利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必须遵循以下要求:首先,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其次,要有利于节省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最后,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叶子.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0(07).
[2]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04).
[3]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