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虽然是根据时代要求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但追根问底,这一理念毕竟只是停留在价值层面的、具有应然性特征的理论假设,从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演变成现实的教育事实,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还面临着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调整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关系的改善是保证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不可或缺的前提。
【关键词】: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 思维方式 柔性管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交往在教育活动中凸显了其愈加重要的角色定位,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交往性理论的融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教育职能的完善。论文以社会实际出发,以交往性教育理论为基础,通过强化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凸显其服务于个人发展。服务于教育目标的效能所在。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1】(P330)。把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性行为转变为交往性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革命,不是仅仅在教育实践中增加一些交往活动,而首先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变革。
1.从对象性思维到关系思维。所谓“对象性思维”,指的是近代认识论统驭下的思维方式,“关系思维”指的是交往理论统驭下的思维方式。对象性思维是一种简单机械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物化思维,其最根本特征是对象化,用这种思维看世界,世界就是一个可以由人加以主宰、控制、征服、利用、占有、算计的对象,人与世界的关系由“在世界之中”变为了“在世界之外”,用这种思维来看他人,他人就成了我可以改造、利用的客体。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当程度上仍然被构筑于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人们总是习惯以对象化的眼光和对象化的方式来对待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象化认识仿佛放之四海而皆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这种“对象化”现象,无疑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丧失教育性以及普遍低效甚至无能的重要原因。关系思维是一种“主体间性”思维。人学思维,是一种以“人”的方式来理解人的思维范畴,其最根本特征是非对象化,它强调生存主体间以及生存主体与周围事物基于人的长久的和历史性的生存而建立起来的积极的对话关系。以这种思维来看人时,人就不是一个个“孤独”的单子,而是渴望与他人真诚交往的关系性存在物。在这种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极主体都不再是一个个独立、封闭的个体,他们在开放而又宽松的情境中进行着对话、沟通和交往,彼此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2.从封闭思维到开放思维。所谓开放思维,是指坚持并发展与外界进行广泛的、立体的、多层次的,纵向与横向的非线性交换与交流,从而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使思维能及时触及外界变化发展着的事物,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封闭思维则与开放思维相反,是指在认定的线性循环中思考问题,思维的立足点是面向自身,面向眼前,面向内部,习惯自我约束,在信息上闭塞,认识上排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过去,我们重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寻找解决办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被动,对受教育者急剧的思想变化只能采取跟踪解决的办法,而不能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开放性的研究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以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置于一个开放性的视域来考察。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面向国际发展,要确立世界意识,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增强国际化意识,借鉴与吸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先进文明成果;要防止和抵制国际化进程中的某些负面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思维,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路放在一种宏大的全球视野中思考,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应有之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调整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寓含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一定意义上,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也就是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选择和调控对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影响很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所谓刚性管理,是指以物为本的管理,管理者依靠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明的规章制度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来进行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2】而“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以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为前提,以提高人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为出发点所实行的以人为中心的分权化的管理。”【3】,如果仍沿用旧的规章制度不仅会有“削足适履”之感,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会因此变得僵化和落后,管理也将失去其本意。因此,要实现从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到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应发生重大调整,要从刚性管理为主应逐渐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为主。
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将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其一,人本性。从本质上说,柔性管理是一种体现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这一思想和模式的基本精神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与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构建和谐的管理生态环境,提倡发展人、提高人、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突破“以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摒弃传统“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方法,真正做到把教育管理和受教育者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目标联系在一起,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二,情感性。人的行为并非完全按“理性”的方式活动,各种心理的、社会的需要往往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情感正是人的需要是否满足的一种心理体验。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既有理性,也有情感,情感决定了思考的方向。柔性管理正是通过发挥情感的凝聚功能,关心、爱护、尊重受教育者,使他们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选择者,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的改善
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良性的交往关系,是以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关爱为其主要特征的。
首先,相互平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事实平等能否实现,是制约主体交往关系正常与否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走向平等,需要他们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对于教育者来说,社会赋予其较高的地位,以及其在知识上、阅历上的优势,使得教育者可能具有某种优越感,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优越感不但不能强化,反而应该淡化,只有这样,教育者才有可能与受教育者趋向平等。其次,相互理解。理解是人对人性的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中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人对人的理解过程是人对人的全面,完整的本质的把握过程,理解的过程既不止于认知的过程,也不止于情感的过程,它所投入的是全部人格因素,它是对你、我、他作为人之相遇、相知、相通、理解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中,表现为教育者之间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相互的理解。不过因为相似的背景与阅历,使得前者之间的理解相对容易,也不需要做太多的换位思考。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的理解,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的重要内容。第三,相互欣赏。欣赏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逐渐发现、积极领悟的过程。欣赏不完全等同于理解,比较而言,理解更侧重理性与克制,而欣赏则更强调宽容的精神。人与人之间不仅要学会自我欣赏,更重要的是海纳百川,善于欣赏他人,从而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S·克罗韦尔.思维的新方式:未来的挑战[J].瞿葆奎主编.施良方等选编.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周邦,黄志群.柔性管理:新经济时代的新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师,2001,(4)
【3】陈明.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作者简介:刘锋(1993)男,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450045,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关键词】: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 思维方式 柔性管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交往在教育活动中凸显了其愈加重要的角色定位,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交往性理论的融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教育职能的完善。论文以社会实际出发,以交往性教育理论为基础,通过强化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凸显其服务于个人发展。服务于教育目标的效能所在。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1】(P330)。把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性行为转变为交往性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革命,不是仅仅在教育实践中增加一些交往活动,而首先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变革。
1.从对象性思维到关系思维。所谓“对象性思维”,指的是近代认识论统驭下的思维方式,“关系思维”指的是交往理论统驭下的思维方式。对象性思维是一种简单机械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物化思维,其最根本特征是对象化,用这种思维看世界,世界就是一个可以由人加以主宰、控制、征服、利用、占有、算计的对象,人与世界的关系由“在世界之中”变为了“在世界之外”,用这种思维来看他人,他人就成了我可以改造、利用的客体。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当程度上仍然被构筑于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人们总是习惯以对象化的眼光和对象化的方式来对待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象化认识仿佛放之四海而皆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这种“对象化”现象,无疑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丧失教育性以及普遍低效甚至无能的重要原因。关系思维是一种“主体间性”思维。人学思维,是一种以“人”的方式来理解人的思维范畴,其最根本特征是非对象化,它强调生存主体间以及生存主体与周围事物基于人的长久的和历史性的生存而建立起来的积极的对话关系。以这种思维来看人时,人就不是一个个“孤独”的单子,而是渴望与他人真诚交往的关系性存在物。在这种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极主体都不再是一个个独立、封闭的个体,他们在开放而又宽松的情境中进行着对话、沟通和交往,彼此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2.从封闭思维到开放思维。所谓开放思维,是指坚持并发展与外界进行广泛的、立体的、多层次的,纵向与横向的非线性交换与交流,从而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使思维能及时触及外界变化发展着的事物,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封闭思维则与开放思维相反,是指在认定的线性循环中思考问题,思维的立足点是面向自身,面向眼前,面向内部,习惯自我约束,在信息上闭塞,认识上排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过去,我们重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寻找解决办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被动,对受教育者急剧的思想变化只能采取跟踪解决的办法,而不能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开放性的研究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以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置于一个开放性的视域来考察。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面向国际发展,要确立世界意识,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增强国际化意识,借鉴与吸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先进文明成果;要防止和抵制国际化进程中的某些负面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思维,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路放在一种宏大的全球视野中思考,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应有之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调整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寓含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一定意义上,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也就是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选择和调控对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影响很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所谓刚性管理,是指以物为本的管理,管理者依靠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明的规章制度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来进行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2】而“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以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为前提,以提高人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为出发点所实行的以人为中心的分权化的管理。”【3】,如果仍沿用旧的规章制度不仅会有“削足适履”之感,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会因此变得僵化和落后,管理也将失去其本意。因此,要实现从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到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应发生重大调整,要从刚性管理为主应逐渐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为主。
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将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其一,人本性。从本质上说,柔性管理是一种体现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这一思想和模式的基本精神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与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构建和谐的管理生态环境,提倡发展人、提高人、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突破“以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摒弃传统“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方法,真正做到把教育管理和受教育者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目标联系在一起,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二,情感性。人的行为并非完全按“理性”的方式活动,各种心理的、社会的需要往往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情感正是人的需要是否满足的一种心理体验。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既有理性,也有情感,情感决定了思考的方向。柔性管理正是通过发挥情感的凝聚功能,关心、爱护、尊重受教育者,使他们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选择者,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的改善
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良性的交往关系,是以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关爱为其主要特征的。
首先,相互平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事实平等能否实现,是制约主体交往关系正常与否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走向平等,需要他们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对于教育者来说,社会赋予其较高的地位,以及其在知识上、阅历上的优势,使得教育者可能具有某种优越感,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优越感不但不能强化,反而应该淡化,只有这样,教育者才有可能与受教育者趋向平等。其次,相互理解。理解是人对人性的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中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人对人的理解过程是人对人的全面,完整的本质的把握过程,理解的过程既不止于认知的过程,也不止于情感的过程,它所投入的是全部人格因素,它是对你、我、他作为人之相遇、相知、相通、理解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中,表现为教育者之间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相互的理解。不过因为相似的背景与阅历,使得前者之间的理解相对容易,也不需要做太多的换位思考。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的理解,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的重要内容。第三,相互欣赏。欣赏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逐渐发现、积极领悟的过程。欣赏不完全等同于理解,比较而言,理解更侧重理性与克制,而欣赏则更强调宽容的精神。人与人之间不仅要学会自我欣赏,更重要的是海纳百川,善于欣赏他人,从而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S·克罗韦尔.思维的新方式:未来的挑战[J].瞿葆奎主编.施良方等选编.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周邦,黄志群.柔性管理:新经济时代的新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师,2001,(4)
【3】陈明.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作者简介:刘锋(1993)男,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450045,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