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千丈岩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cj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哉天造伏龙山,独压溟波浩荡间。”南宋著名学者黄震的诗句,将我们引入巍峨的伏龙山。
  浙江宁波市北30公里的伏龙山,高达283米,悬崖峭壁,怪石嵯峨。登上大云岭,绕过伏龙寺,朝东北方向探古寻踪,没行多远就来到两峰陡峭的山崖峡谷处,忽见块石垒叠而成的仙人桥,仙人桥西向80余米,便是名震东南的千丈岩。千丈岩朝东面海,直扑东海。俯瞰脚下峭壁千仞,怪石突兀,溪涧深谷约有200余米,令人望而生畏。山腰间古木参天,海鸥鸣幽,山崖下海地千顷,苍海茫茫,白帆点点,蔚为壮观。山巅奇石叠嶂,怪石嶙峋凹凸,古木翠盖,松涛阵阵。巨石缝隙注出一涧清泉,好似银河落九天,流水飞泻在岩石上,砸出圆浑的坑洼,溅起晶莹的水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折射出七色彩虹,恍惚迷离,犹入仙境。跃入眼帘的瀑布有时像串串夺目的珍珠,有时如大河倾泻,银帘高悬,狭窄处清泉喷涌湍流,奇崛处水势好似龙腾虎跃,平缓处犹如西施浣纱,素绢飘洒。雨过天晴,只见那被阳光照射得熠熠发光的急流,裹着层层水雾,从悬崖直泻千丈,犹如脱缰的野马撞击山岩,溅起漫天水花,整个伏龙山静中有动,虚实相映,气象万千。
  登临千丈岩石,回味古人吟诵,别有一番风味。“在千丈岩上,望日初出,有两轮上下相摩久之,必在十月朔,它日无有也”,此乃清朝文人范观濂《名胜古迹》篇中,对于伏龙山“日月交”景象的描述。范观濂并作诗曰:“异景天开日月交,此岩如画定初爻。两轮忽起相摩荡,万道金光散作蛟。”沿千丈岩溪旁峭壁處过小径,从后山循至伏龙寺。沿路岩壁处有多处摩崖石刻,为宋代政治家大文豪王安石、苏东坡等人登临留墨。诗人范观濂在《名胜古迹》篇中记有“涛涛”二字刻于千丈岩,旁有小径,胆壮者循径而下,至半径壁处有“勇入”二字,下至近潮水处刻有“波涛”二字,大有七八尺,相传出自苏东坡手笔。早在唐宋时期,伏龙山就作为风景名胜备受人们的青睐,清乾隆年间龙山人诸生顾学镗撰文赞美“伏龙山六景”:“吾乡伏龙山以千丈岩、刺史门、石坛、乳井、海眼泉、自满仓为六景也。”可以想见伏龙山过往的胜景。伏龙山上千丈岩真可与奉化千丈岩媲美,只是地处偏僻,有待开发。
  喜闻伏龙山开发已统一规划,伏龙山的春天就在我们眼前!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五岁的时候,父母响应国家“大搞三线建设”的号召,我家从嫩江畔那座有着几个大军工厂的城市,搬到了建在张广才岭深山老林里的“小三线”军工厂。  山坳里最早升起炊烟的地方,是家属区里的豆腐房。当家家户户的炊烟刚刚升起的时候,豆腐房里的老把式已经把那一盘盘甜丝丝、白嫩嫩的大豆腐“出锅”了。喜欢吃豆腐的人们爱往豆腐房奔,进去时盆里端着黄豆,出来时盆里装着豆腐——一斤黄豆五分钱,换两块。  早上的炊烟,看上去
期刊
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拄着一根木制的简易拐杖,佝偻着腰身艰难地挪动着脚步,走进了她那间阴暗低矮的老屋。  初冬的寒风紧跟随着她,不安地掀起她的衣角。那是一件黑色的棉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在岁月的搓洗中褪尽了光亮的色泽,质朴得还打着补丁。油渍的污点也零星地点缀在上面,沉默得不肯说一句话。老人却一直穿着它,舍不得扔掉,也许这件棉袄伴随着老人走过了太多的人生风雨,那些凄冷的时光被包裹在了棉袄中,只有自己才懂
期刊
其实,恋爱中的女人最爱听的,是苏岑那句:“宝贝,你就像我的女儿。”  很赞同这句话。这个世上,第一个喊我们宝贝的男人是父亲,无论我们是叛逆,还是远隔万里。当我们日渐长大,像鸟儿般横跨千山万水时,这种特定称谓成了我们抽象的精神定所,那种根深的情结成为女儿心中一道甜美的风景。也因此,当第二个男人出现在我们生命中,这种称谓兼有父爱般的宽厚,是最令女人心安的。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信,通篇没有一句“宝贝”
期刊
一只杯子与桌面形成的优美角度,像一只鸟站在树枝上。  我喜欢杯子留在桌面的小块阴影。盛满水的杯子,阴影显得凝重;空着的杯子,阴影便透出柔媚。于是,阴影仿佛一面镜子,成为杯子内心的反映。无论多么深的杯子,它的内心总是明亮的。  杯子的姿势就是站立。它不能躺着,更不能翻转。即便一只空着的杯子,它也是为水而生,为饮而生,为禅而生。端起一只盛满水的杯子,水微微漾出来,打湿我的手指,一如海浪轻抚船舷,远方悄
期刊
夜深了,我关上吸顶灯,打开台灯。  柔柔的光散开来,洒在白色的墙壁上和床上躺着的母亲身上。母亲刚刚睡着,眼帘轻合,遮住了黯然沉重的目光,脸上柔和而舒展,白发被橘色的灯光染上了一层暖黄,此刻,她是安然而幸福的。  我多么希望这美丽的时光止步,让母亲能远离病痛之苦。  母亲半年前突发中风,语言丧失,左侧偏瘫,一切来得太快,猝不及防。她一生好说,好动,现在只能整日无言地躺着,一切都需要人照顾,痛苦不堪。
期刊
惊蛰的雷,贴着河面滚过;春分的雨,擦着屋檐泼来。沉睡了一冬的水乡,眨了眨惺忪的睡眼,連打了几个哈欠,慵懒地伸了伸腰肢,还缱绻着不肯起身。  天渐敞亮,院子里的香樟树上,传来布谷鸟浑厚的歌喉,“咕咕——咕”。几只早起的麻雀,叽叽喳喳,腾上跳下,欢欣雀跃。鸟鸣驱散了水乡的睡意,于是,一骨碌便醒来了!  池塘里,清澈恬静的水,透示宁谧祥和,犹如一汪深邃的眼神;小河中,蜿蜒碧幽的水,泛出莹莹绿意,恰似柔滑
期刊
我是一片嫩生生、绿油油、胖乎乎的普洱茶,于初春的一日出生在逶迤绵延、蔚为壮观的思茅区万亩茶园。  妈妈告诉我:“小宝贝,这里土地肥沃、营养充足,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像我们一样绽放灿烂的绿色微笑,迎送南来北往的游客了。”从此,绽放灿烂的绿色微笑就成了我的梦想。  可是,突如其来的“倒春寒”,使我的梦想几经考验。  那日,暖暖的春阳不见了,柔软的春风不见了,欢声笑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阵阵寒意、股股寒气
期刊
秋,虽没有春的含蓄、夏的豪爽、冬的冷傲,却有着成熟厚重、宁静致远。  放眼望,高粱红如火,一片片舒展;豆谷黄如金,一波波荡漾;棉花白如雪,一朵朵绽放,多姿多彩,景色旖旎,勾勒出一幅蕴含丰富、层次分明的画卷。闭目闻,瓜果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花草芬芳馥郁,使人流连忘返。凝神听,庄稼成熟声、机器轰鸣声、虫鸣鸟叫声和人们的谈笑声融会在一起,谱就出一首美妙悠扬的交响曲。  田野山岗忙起来了,男女老少忙起
期刊
清明节,几家亲戚每年都相约一起去扫墓。扫墓结束的时候,大家总是聚在就近的一家吃个晚餐。各人都把自备的家养乌骨鸡,下兰塘螠蛏,蒲坝港小白虾,自种的原生态的芹菜,自做的最拿手的麦焦、青团和青麻糍拿出来共享。  主人特别在心,当那盆精心准备的腊肉炒海蛳摆上餐桌时,大家都乐得手舞足蹈。看着一颗颗被油水浸淫得乌黑,偶尔泛着些微绿光的海蛳,那呈圆锥形的似塔的贝壳,已经被剪掉了塔尖;那圆形、亚圆形的壳口,连接着
期刊
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全志》,收有一首宋代郑樵的七言绝句《蓝溪》:“溪流曲曲抱清沙,此地争传太姥家。千載波纹青不改,种蓝人果未休耶?”  此诗虽文字浅白易懂,但诗味隽永,内涵丰富,夹漈先生不愧是著名学者、历史学家,他从文化的视角重申了蓝溪所流经的区域就是传说中的太姥故里这个重要信息。“此地争传太姥家”,穿越千年时光,我们还能隐约感觉得到,太姥山地区的人们在谈起“太姥”时的自豪和温暖。  我们可以想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