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的春(外二章)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uliang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蛰的雷,贴着河面滚过;春分的雨,擦着屋檐泼来。沉睡了一冬的水乡,眨了眨惺忪的睡眼,連打了几个哈欠,慵懒地伸了伸腰肢,还缱绻着不肯起身。
  天渐敞亮,院子里的香樟树上,传来布谷鸟浑厚的歌喉,“咕咕——咕”。几只早起的麻雀,叽叽喳喳,腾上跳下,欢欣雀跃。鸟鸣驱散了水乡的睡意,于是,一骨碌便醒来了!
  池塘里,清澈恬静的水,透示宁谧祥和,犹如一汪深邃的眼神;小河中,蜿蜒碧幽的水,泛出莹莹绿意,恰似柔滑绸缎摊铺在那儿。
  清风下,柳树冒出了鲜绿的嫩芽,枝条摇曳于明媚里,宛若村姑的秀发在飘逸;河岸边,淡黄色的迎春花,好似船娘浅漾的酒窝,绽放美艳心情,点缀着靓丽的春色。
  顽皮的燕子,倏地挣脱了冬的羁绊,呢喃着絮语情话,舒展开矫健的羽翼,盘旋于晴朗的天空,尽情地追逐嬉戏,剪影出变幻多姿的春景。
  家门前河埠的青石块旁,栖息着几只青灰的螺蛳。它们悄然吐出触须,优雅地挪动着,执着地迁徙着,仿佛在昭告我们——春天来了。
  徜过弯曲的幽巷,穿过袅袅的炊烟,沐浴在和煦晨曦里的我,呼吸着湿润清新的空气,信步朝湖边的栈道走去。蓦地,耳边传来“扑通”的声响。定睛一看,嗬,好家伙,原来是条跃出水面的大白鱼,在摇头摆尾跟我打招呼呢!
  春天的水乡,恬静,闲适。它是首委婉动人的歌,她是幅素淡雅致的画,让我沉醉,令人神往!
  炊烟里的乡愁
  恬淡夕阳下,静美山村中,袅袅升起几缕靛蓝色的炊烟。
  那是一幅诗意的画卷,那是一缕久违的温情。
  轻柔如丝的烟岚,随微风缓缓扭动,慢慢扩散开来,弥漫在朗丽的山野间,显得那么突兀炫目,又那么温暖亲切。
  那烟如同一根无形的丝带,牢牢牵住我的目光,也牵出了我的思绪。穿越飘逸的烟岚,我仿佛窥见母亲劳碌的身影,嗅到了饭菜的馨香,感知到了港湾的暖意。
  袅袅婷婷的炊烟,兴奋过我的童年,温暖了我的青年,承载着岁月的风雨,幻化了人间沧桑。庸常时日里,炊烟伴着希冀迎来黎明,给落日的余晖平添一抹暖心的靓色。
  幼时的我,喜倚墙凝视那袅绕的炊烟,它灵动、轻盈、秀逸。所憾已有好多年没见着了。我常会想起它,甚至有时想得失眠。好在那缕烟早已烙在我的心底,因而我便有遐思的蓝本。
  身在异乡的游子,无论何时,走得多远,都不会忘却那份浓浓的乡愁!孤寂时,它带给我慰藉;失意时,它淡化我的苦痛;迷茫时,它点化我的人生;柔弱时,它助力我坚强。
  炊烟,一端系着故乡的旧时光,一头连着当下的新向往。纵使日子再旷久恒远,尘世再繁复纷扰,那缕素雅厚重的乡愁,始终飘荡在我的印记里,袅绕在我的灵魂深处。
  异乡的种子
  揣在衣兜里那张泛黄的船票,可还有效?稔熟于心的那句亲切乡音,可还记得?温馨心扉的那段甜美记忆,可曾淡忘?
  心,若没处安放,到哪儿都是流浪。因而故乡,是我身心疲惫时靠泊的港湾,是我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
  无常人生难免遇有无可预知的变数,多少人弃家别子、背井离乡,变成追随向往的小舟,颠簸在漫长的岁月之河。
  远离故土的人,像无根的浮萍,常被风浪挤压撕扯,心仿佛也被时光的利爪掏空了。白昼疲于奔忙,无暇思量,待到夜阑人静,孤寂便常常袭满胸腔。
  游子思乡心切,埋藏心底的隐痛无人能知,而积聚体内的情感亦脆弱得如薯片。偶尔不经意的轻轻触碰,也会令他思绪决堤,倏地奔涌为潸然的泪行。
  我多次伫立在夕阳下,朝着那个遥远的地方,一次次深情回眸。穿越时空,我能分辨故乡的模样,可故乡,你是否还记得我的长相?
  小时候,我顽皮地爬上树捉知了、掏鸟窝,淘气地跳入河里摸蚌蟹、逮鱼虾,有时还任性地釆摘尚未长熟的桑葚或桃子。你就像我慈善的祖母,护着我,宠着我,让我在你宽厚温暖的怀抱里快乐成长。
  而今,我这枚散落在异乡的种子,已生根结果。举目四望,归途茫茫,回期未卜,我只能默默在梦里徜徉。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农村娃书读得迟。7岁的时候,我才背起书包对父亲说:“爸,我要走了。”  乡考之后,我就离开村子到十几里外的地方去读初中,这是一段去时完全下坡、回时完全爬坡两头都黑的路。父亲为我舂米磨面,备足一个星期的口粮,说:“村口有几条不识字的狗,专门咬那些识字的人。”于是常常脚跟脚地把我送到那排柴篱笆村口。我站在篱笆墙外说:“爸,我要走了。”父亲就站在篱笆墙内,两眼有些茫然和空落,却努力地从底层衣兜里拿出几块
期刊
我两岁半时,出麻疹,出到腰部,那红红的疹子死活不肯再往下走了,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母亲年纪尚轻,并不知我已经并发了肺炎。就在那天中午,我父亲要出差远行。他看了看帐子里的我,还是走了。我们随父亲落户到一个叫“文成”的农机修造厂,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山区,我们举目无亲,二弟才五个月大。  我发高烧,抽搐,鼻翼一扇一扇的,喘不过气来。母亲抱着我去掛急诊,见我抽得那样,医生叫所有排在我面前的急诊病人让开,
期刊
“呼啦啦”旋转着飞过来,敲打着骨头。北京的风硬,碰上后,想脱身都难。  我生长在西北,感受过西北风。对于西北风的熟悉,就像左手熟悉右手一样清清楚楚,不用伸手就能感知。风在黄土地、黄土高坡、黄土塄坎刮过立春,春天就来到西北;吹过立秋,秋天就来西北填空。刮过一年时令,一年光阴就没了。年末,我去了趟北京,遇到北京的风,感觉北京的风就像是刀子风,一种细细的刀子刺肉的感觉隐隐而来,却又那么的想极力尝试。  
期刊
那是2003年冬天的一个深夜。  当我改完最后一本作业,已是凌晨两点钟。我舒了一口气,许多人都以为当老师轻松,但谁会知道这么晚了才开始休息。我洗了脸,熄了灯,走到窗前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准备平静一下发热的脑袋,希望等会儿有好睡眠。  突然,我看到窗外十多米远的大街上一条人影从阴影处慢慢地走出来,格外注意地向我的窗口张望,边向我的窗口张望边走向垃圾桶。走到垃圾桶边时,停下脚步专注地望了我的窗口几秒钟,
期刊
2017年11月1日早晨,天刚放亮,突然电话铃响了,是妹夫从家打来的,他在电话里告诉我:“母亲居住的老屋后山墙塌了,村里要拆掉老屋给母亲盖新的,不用个人花一分钱,我们都很赞同,唯独母亲不同意。”母亲接着又和我通电话,说:“我不盖新的就住这个房子。”我知道母亲很倔强,父亲在世时都是母亲说了算,母亲认准的事就一条道走到底,九头老牛也很难拉回来,我急着往老家赶,想说服母亲。  母亲居住的房子是上世纪70
期刊
五岁的时候,父母响应国家“大搞三线建设”的号召,我家从嫩江畔那座有着几个大军工厂的城市,搬到了建在张广才岭深山老林里的“小三线”军工厂。  山坳里最早升起炊烟的地方,是家属区里的豆腐房。当家家户户的炊烟刚刚升起的时候,豆腐房里的老把式已经把那一盘盘甜丝丝、白嫩嫩的大豆腐“出锅”了。喜欢吃豆腐的人们爱往豆腐房奔,进去时盆里端着黄豆,出来时盆里装着豆腐——一斤黄豆五分钱,换两块。  早上的炊烟,看上去
期刊
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拄着一根木制的简易拐杖,佝偻着腰身艰难地挪动着脚步,走进了她那间阴暗低矮的老屋。  初冬的寒风紧跟随着她,不安地掀起她的衣角。那是一件黑色的棉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在岁月的搓洗中褪尽了光亮的色泽,质朴得还打着补丁。油渍的污点也零星地点缀在上面,沉默得不肯说一句话。老人却一直穿着它,舍不得扔掉,也许这件棉袄伴随着老人走过了太多的人生风雨,那些凄冷的时光被包裹在了棉袄中,只有自己才懂
期刊
其实,恋爱中的女人最爱听的,是苏岑那句:“宝贝,你就像我的女儿。”  很赞同这句话。这个世上,第一个喊我们宝贝的男人是父亲,无论我们是叛逆,还是远隔万里。当我们日渐长大,像鸟儿般横跨千山万水时,这种特定称谓成了我们抽象的精神定所,那种根深的情结成为女儿心中一道甜美的风景。也因此,当第二个男人出现在我们生命中,这种称谓兼有父爱般的宽厚,是最令女人心安的。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信,通篇没有一句“宝贝”
期刊
一只杯子与桌面形成的优美角度,像一只鸟站在树枝上。  我喜欢杯子留在桌面的小块阴影。盛满水的杯子,阴影显得凝重;空着的杯子,阴影便透出柔媚。于是,阴影仿佛一面镜子,成为杯子内心的反映。无论多么深的杯子,它的内心总是明亮的。  杯子的姿势就是站立。它不能躺着,更不能翻转。即便一只空着的杯子,它也是为水而生,为饮而生,为禅而生。端起一只盛满水的杯子,水微微漾出来,打湿我的手指,一如海浪轻抚船舷,远方悄
期刊
夜深了,我关上吸顶灯,打开台灯。  柔柔的光散开来,洒在白色的墙壁上和床上躺着的母亲身上。母亲刚刚睡着,眼帘轻合,遮住了黯然沉重的目光,脸上柔和而舒展,白发被橘色的灯光染上了一层暖黄,此刻,她是安然而幸福的。  我多么希望这美丽的时光止步,让母亲能远离病痛之苦。  母亲半年前突发中风,语言丧失,左侧偏瘫,一切来得太快,猝不及防。她一生好说,好动,现在只能整日无言地躺着,一切都需要人照顾,痛苦不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