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点亮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m17207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兴趣?兴趣在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興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然而,如何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却是每一位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众多激趣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中,音乐就似一根魔力棒,点亮了我的语文教学,让我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一、打破枯燥,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将一个个文字、一段段词语装进小学生的脑袋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学效果则会大大增强。
  我在进行孟郊《游子吟》的教学时,不是一上来就让孩子们朗读古诗,而是先用谷建芬作曲的音乐伴奏,把这首优美的古诗唱了出来。舒缓悠扬的音乐刚一响起,原本呆板的课堂一下子就灵动起来,学生都惊喜地看着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第一遍学生跟随着音乐节奏拍起掌来,第二遍我边唱着《游子嘞边配合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学生也轻声地哼唱起来。待我演唱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要分享他们的理解。将音乐融人教学的方法使一节本来可能枯燥无味的古诗教学课,就这样随着旋律轻轻飞扬起来,打破了旧有古诗教学模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相对集中,更为学生感悟诗句的意境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巩固知识,强化学生记忆
  
  从教学趣味性来看,最乏味的莫过于复习课。课堂往往以练习、讲评为主,较难跳出这种方法的巢臼。而轻松、时尚的hip—p叩音乐则又帮我了这个忙。
  在复习近义词、反义词时,我仿照学生最熟悉的hip-pop互动音乐:
  A:“我说xx,你说呦,xx……”
  B:“呦!,’
  A:“XX!,’
  B:“呦!”的节奏,把歌词变成:
  师:“我说展开,你说合拢,展开……”
  生:“合拢!”
  师:“展开!”
  生:“合拢!”学生很快掌握这节奏,于是我和学生一起拍掌打节奏,合作完成了这段rap。学生越说越兴奋,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整个课堂洋溢着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这样贴近学生审美的激趣方法,让知识的巩固也变得简单高效了。
  
  三、激活思维,启发学生思考
  
  从心理学上说,音乐教育方法能够激活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不仅能辅助老师、学生人情入境,而且能够激活思维,提高想象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我在讲刘章的《搭石》时,乡间生活与城市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年纪尚小还不能体会成人对乡景、乡俗、乡情的思念和赞美。于是在激趣导入部分我以一段交织着潺潺流水声、清脆鸟叫声的轻音乐为背景,同时在大屏幕出示情境图,用饱满的感情对学生们说:“这是刘章爷爷的家乡,它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孩子们听得入迷了,仿佛置身于那充满乡间气息的小镇,看见了那涓涓流水、脉脉搭石。
  在研读文段环节中,我再次启用音乐伴奏。首先让学生闭着眼睛,边听我范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域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争相要求交流自己脑海中的画面。难得的是,学生们描述得非常贴切、动情。
  得力于音乐的帮助,深奥的文段理解起来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无论是悠扬婉转、缓慢低沉,还是气势恢宏、明快急促的音乐都能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点石成金的作用。给学生搭一座桥,让他们离目标更近;给学生建一层阶梯,让他们懂得享受语文;给学生插一双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凭借音乐,我们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走上了语文教学的成功之道,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乐读、乐说、乐思、乐写,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来拥抱语文这棵参天大树。
其他文献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政治家而言,《论语》或许是治国安民的一柄利器,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论语》更可作为为人处世的一剂良方。正确地为人,才能有效地处世。为人之道,大而化之,无外乎待己之道和待人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用言行向我们阐释了应当如何认识这一问题。    一.待己之道    1.重视修养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总是强调自己这
每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室门口总是飘出一首首情歌,《做我的老婆好不好》《只做你的男人》《爱情买卖》……学生们用稚嫩的嗓音唱出他们似懂非懂的旋律,他们在乎的不是歌曲的内容,而是这首歌是否流行;进入班级的QQ群,学生的个性签名许多都沾染着爱情的味道,学生的个人空间里,经常转载的也是《女孩子最在乎什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谁才是你真正的另一半吗》《一个男生可以等一个女生多久》等这些和爱情有关的篇章,通过转载阅
刘伟林的《秘密》是篇很有意味的小说。  《秘密》的真正意味并不在“秘密”本身,而是“秘密”背后的女性心理。母亲和姐姐的冲突,并非简单的家庭伦理冲突,而是隐含着特殊的女性心理。作者讲述母亲的“秘密”是假,真正的用意恰恰在于表现姐姐心理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既是獨特的,又富有一般性意义,因此值得关注。  作为家里的长女,姐姐在知道了母亲的“秘密”以后,通常的心理大概是羞愤和恐惧。为母亲的不守妇道而羞,
一.问题分析:    综观当今有关写作指导的文章,不难发现:研究写作技巧的比比皆是,而研究写作内容的寥寥无几。其实,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得多。当前学生作文所面临的最大困惑是不知道写什么好。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总感觉无所适从,磨蹭半天后,好不容易拼凑出来的文章叙写生活、富有真情实感、充满个性特色的记叙文几乎绝迹,而拿古人说事的议论文却充斥眼球,就连结构模式和写作套路也高度一致:开头概括作文材料,(不能概括
按照陈晓明先生的说法,一篇短篇小说,可以在某一点上达到非同寻常之处,就是它存在的理由。(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它毋需像长篇一样负载起家国历史、人物命运的沉重使命,只要能对生活进行一种异质性的把握,以瞬间照亮永恒,由片段洞见整体,就能抵达短篇的那种深刻性。金仁顺的《梧桐》看似寻常,不过是由年过六十的母亲的一场“黄昏恋”引起的母女怄气、和解的小故事,然而,作者却以高度的客观性、精湛的视觉化以及意象化
农村的学生,见少识浅,没有条件和机会积累丰富的知识,加上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多数外出打工,能与他们交流的仅限于电话,所以他们性格大多有些“内敛”,课堂上多数人处于沉默寡言状态。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乡村的孩子个性“张扬”起来,变得像城市孩子一样能说会道呢?  首先,乡村老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扭转对能说会道的学生的认识。由于传统的影响,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指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假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世。”“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鲁迅认为要实现“现代民族主体”重建的任务,首先要“立人”,通过“立人”然后再来“立国”。也就是说,他把“立国”放在建立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鲁迅强调“个
古人尚能“寓教于乐”,而我们何尝不能,尤其创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尤其是语文课堂,如果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繁重的学习则会使他们厌学,因此我们要让文学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创造生动的课堂氛围,这就是要求教师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将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我总为求做到这一点。现将做法谈几点,以供同仁参考。  一.编演课本剧  在探讨课文情节,角色时则让学生先钻研课文,然后指点他们将其表演出来,能得到事半功倍的
在新课改下,教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而应成为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的老师,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
在人类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生存能力颇显薄弱的上古时代,诗歌这种翱翔于精神王国的艺术产品,究竟具有怎样的使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呢?这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而当时各民族哲人们所提供的答案也是很不相同的。作为一位高度弘扬“实用理性”精神的哲人,孔子对诗歌的态度是,在明确承认其艺术审美特性的前提下,更加强调其政治伦理功能,并对其社会实用价值加以综合论述和系统阐发。他所谓“兴”“观”“群”“怨”,从文学接受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