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fentong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进行自由自觉、有意识的活动。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自由自觉的活动产生道德,道德是人生存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还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 道德 人的本质 存在方式 自我实现
  道德,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道德主体是人,调节的范围主要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诸种关系。道德,与人密不可分,道德是人的生活和存在方式。谈道德的意义,人是关键。
  一、道德是人的生活和存在方式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存在物,人是类存在物,人是社会存在物。與人的三个层面相对应,人的本质就有自然本质、类本质和社会本质。古希腊先哲普罗泰戈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①人自身存在的独立性,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人的三个本质密切相关。从人的自然本质、类本质和社会本质看,道德是人的生活、存在和自我实现方式,人是衡量道德、价值与否的标准和尺度。
  (一)从人的自然本质看
  从人与自身的关系看,人是什么?“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②。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就需要保护或保存生命。
  为了保护或保存生命,人类繁衍后代以获得生命的延续,进行人类自身的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历史地看,“正是在生命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广义的(最初往往比较松散的)配偶、亲子等关系为形式的原初人伦”③。在生命的繁衍过程中,人类逐步探索,为了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得以延续,保证生命的质量,人类内部的婚配从最初的血缘家庭婚到排除集团内部的辈分婚,再演化到实行同辈男女之间的集团婚。这一过程是原始道德意识的出现过程,排除辈分婚标志着人们在延续生命的生理需要的驱动下,自觉控制行为,从此他们对人与人的关系“应当如何”有了萌芽式的认识。
  保护或保存生命,必须满足人的种种需要。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些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是生理需要。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实现。
  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但是这个需求的目的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并且转化为利益。人们共同劳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集体中共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一开始,人们在家庭和血缘群体内部分工,以实现共同的需要。渐渐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在家庭和血缘群体之间分工,获取更多的物质生产资料。在劳动中,在社会关系中,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人的生命得到保存。
  道德是达到利益的手段、工具,它本身并不具有目的性。人们培养道德、崇尚道德,是从自身的自然本质出发,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自觉,基于延续生命、满足需要和获得物质生产资料的自觉。有了道德,他们才能保存生命,得其所需。
  (二)从人的社会本质来看
  人不是抽象的,人是具体的、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由于社会联系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基于整个群体、社会的共同利益培养道德,道德应运而生。
  早在先秦,孔子便指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与谁。”对于孔子来说,与他人共在,并由此建立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待遇。孔子的仁道学说,就建立在对于这种关系的确认上。所以,人的社会性离不开道德。
  首先,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类的发展,人类需要形成社会关系进行共同劳动以获取物质生产资料。要说明的是,物质资料生产固然离不开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但它更多地表现出社会性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看作是人存在的社会本体”⑤。怎样构建劳动关系、为什么要构建合作关系、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需要人们去思考,因为这都影响到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其次,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社会人的个人发展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道德的规范、约束才能为人的行为立法,为社会立法,让人与人和谐相处。在社会生活中,人需要与人交往,但是每个人都有个人利益,共同利益的实现受制于个人的私利,如何建立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行为标准、规范就成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因为社会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本质上就是人们各取所需,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都尽可能最大化。
  作为人的社会性的一种表征,道德构成了社会秩序与个体整合的桥梁,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保证。
  (三)从人的类本质来看
  关于类本质,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获得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⑥。
  人把自己归为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一类,也就是人为自己定了性,这个定性的显著标志是有道德。没有道德,人就不是有意识的人,人就不足以称为人,只有人这一类物种才能拥有道德,道德是人的固有的生活和存在方式。
  人的自我意识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在劳动中、在社会关系中,人逐渐对自己有了认识,开始意识到“我”和“你”的区别、“我”和“我们”的区别,这是自我意识的萌发,也是道德意识的启蒙阶段。有了自我意识,人就会对所处的世界和关系有清晰的概念和认识、对自己进行归类,进而产生对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的准则的要求,产生道德的标准。道德反映并满足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人的本质归属的需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扎根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通过一系列永恒的原则规范和价值目标规约人的行为。   二、道德体现并实现人的价值
  人的这三种本质是相互联系的,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人需要物质资料生产,需要建立一定的社会联系,需要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有赖于人的类本质。人的类本质不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包含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人的三个本质都指向了道德,都体现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反过来,道德体现并实现了人的本质和价值,道德是人的本质的标识。
  (一)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标志
  在人类思想史上,人是什么,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这历来是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富兰克林认为“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费尔巴哈认为人是“有人格、有意识、有理性、有实体的东西”;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尽管思想家们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标志。
  首先,道德是人的存在的表现。从人的存在这一角度看,道德所表现的是整个的人,道德通常展现为道德主体的特定人格。“人格不同于某一方面的品格,而是人的整个存在的精神体现;以人格为形式,德性统摄、制约着人的日常存在”⑦。道德一旦形成,就逐渐凝化为较为稳定的人的精神状态,既体现了现实的生命存在,又兼及内在的人格。道德是一种主体精神,是主题的需要、情感、意志,是主体和自我的内在尺度,是人的主体性存在的表现。
  其次,道德是人理性思考、活动的准则和规约。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自由的、自觉的。人不仅仅有自然性,有作为动物的生理本能、欲望,还有理性,即把握欲望或本能的一种能力。正是这种道德理性使得人与其他动物截然不同,人可以用理性控制欲望,从而实现行为和精神的极大自由。
  第一,道德理性有选择力。选择是人类理性的独有作用,人可以自由地选择,道德是人类选择活动的目标和尺度,且人的道德选择是有自律性的,人“自己为自己立法”,用自身的理性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判断标准和价值观念,进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
  第二,道德理性有意志力。道德意志有自制的品质,就是“一个人能以理性的意志驾驭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抑制有害的动机与行为,弘扬善的动机与行为”⑧。道德主体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在道德的自律基础上合理节制。
  第三,道德理性有人格力。受道德法则约束的有理性的人的人格才是真实的、有效的,有了理性,有了道德,人们就会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面前做出正确的取舍,就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就会在道义面前站稳脚跟。道德是内在的人格力量,以良心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提升了人格的境界。
  最后,道德是人之尊严所在。道德表现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人性与兽性相区别的基本标志。通过道德,舍生取义的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君子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尊敬,得到了举世的认可,仁义的理想道德品格给予他们尊严。此外,尊严不仅在于人服从道德法则,而且由于其遵从的法则是自我立法的产物。“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心系不断增长的景仰与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⑨。道德一定程度上产生于内心,正是这人类独有的内心的为自己立法的品质才创造了人类的尊严,维护人的尊严是道德的神圣使命。
  (二)道德是人自我实现的最高追求
  卢梭把德性视为“灵魂的力量”,道德是寓于灵魂之中的无价精神,是最神圣且有绝对价值,为此被人心所吸引、所追求,成为自我实现和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自我实现,就是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从人本身及其需要上看,道德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层次,任何人都有道德伦理上的需要”。道德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的社会规定性的应有之义,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必要途径,是每个人自我肯定、自我确证、自我发展的必需。只有通过道德规范的约束、道德精神的陶冶,人才能了解自我、约束自我、最终实现自我。
  自我实现,可以是物质层面的实现,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实现,但是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才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追求。人的最高境界应当是突破物质的需要,实现人性的改造,把规则内化于心,培育高尚人格,道德是一种应然的理想人性,可以把人提升到纯道德的境界,把人从“自然人”纯化和提升为“道德人”,成为真正的人、有灵魂的人、高尚的人。
  道德地存在或道德地生活本身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唯其如此,拥有道德,人才真正成为人。为了人更好地存在和生活,道德体现并实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理性、价值和尊严,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价值之源,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注释:
  ①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1.
  ②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57.
  ③⑤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6,27.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⑦⑧陈根法.德性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9,93.
  ⑨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7.
  參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陈根法.德性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 《简·爱》和《庭院深深》这两部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作者在对女主人公的塑造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着不同之处。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出发,分析其中被忽略的其他女性形象和对男性权威的削弱,从而突出女主人公鲜明的女性特色,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主人公性格和叙事情结的影响。  关键词: 《简·爱》 《庭院深深》 女性主义 其他女性形象 文化差异  《简·爱》这部小说创作于十九世
摘 要: 本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外化路径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模拟长征体验式教育活动,大学生在公民责任、利他助人行为、人际关系与沟通及多元价值四方面都有所提升。在日后的教育活动中,需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构建“学校—社区”的合作机制,坚持主渠道灌输与全方位引导相结合的协同机制,丰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路径,打造分享与反思的朋辈互通空间,构建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的平台
摘 要: 资源共享是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融合的关键因素,但是学习对象导致资源内容建设角度不同,学习时空导致共享管理平台不同,学习目标导致共享的实践实训不同。要从制度上规范两类教育的管理与融合,研究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共建共享的内容和模式,选取优质资源开展资源共享试点运行,进而推广、完善、创新、发展。  关键词: 开放教育 高职教育 资源共享 职教体系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摘 要: 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是提高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助推器,在高职推行一体化课程能让学生在规定的学制里更好地成长为社会需要的符合职业标准的高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广西经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高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行高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的建议,希望为进一步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特色专业
摘 要: “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而且是其首要目的和功能。县级博物馆直接面对基层观众群体,承载着宣传地区历史文化的重任,是最接地气的博物馆。本文围绕县级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的现状、公共教育的职能、提升公共教育职能的措施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 县级博物馆 公共教育 泰兴市博物馆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高。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
摘 要: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平台,文章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倡导校企深度融合,强化项目实践教学,强调师资队伍培育、多元合作推动创业创新、保障制度建设等以推动专业教育,并以系统集成专业为例,详述了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过程,旨在保证学生的专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 校企深度融合 应用型工程专业人才 系统集成专业  1.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由追求产业间数量比
摘 要: 《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思想、体裁特点等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其选文以儿童为中心,符合认知特点、“深入浅出”的编写思想,体裁多樣,注重实用性,“短小精悍”。  关键词: 《开明国语课本》 小学语文 选文特点 新文化运动  作为民国时期富有特色的小学语文课本,《开明国语课本》自1932年出版以来走过了八十多个春秋,至今为止被反复印刷四十余次仍然供不应求。《开明国语课本》初小教材共分为八册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因此在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坚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群众立场,树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信念,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考和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着不同寻常的积极意义
摘 要: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逐渐进入虚拟教学时代,无论是对外汉语本身,还是教与学两方都要求对外汉语的虚拟教学处理好虚拟性和现实性这一对基本矛盾。解决好怎样使用虚拟技术和教学的虚拟对象处理这两大问题,是处理好这一对矛盾的基础。  关键词: 虚拟教学 虚拟性 现实性 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的发展逐渐步入虚拟教学时代,各种前沿的教学方法
摘 要: 本文从学生管理工作的背景、现状着手,分析前摄行为理论介入的重要性。按照项目组制订的实证研究方案,进行前期准备和主要实施阶段。通过具体而精心的实证研究,归纳出前摄行為理论切入学生管理工作的局限性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前摄行为理论 学生管理 实证研究  一、学生管理工作的背景  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部环境变化多端。企业为了在市场上立足并应对变化,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