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54
一、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
在西方,合作学习由来已久,几千年前的犹太法典也说:为了了解犹太法典,每个人都应当寻找学习伙伴。公元一世纪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主张:“学生可以从相互学习中获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也曾指出,“学生们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得知识”。之后合作学习于1806年被引入美国,并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效。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奇在继承和发展其老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关于竞争与合作的目标结构理论,为合作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戴卫·约翰逊等人在明尼苏达大学开始训练教师如何采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并创立了“合作学习中心”。70年代晚期,斯莱文也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提出“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如今,合作学习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学。
(二)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
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卫风·淇奥》里就曾出现过关于合作学习的阐述,“有匪君子,如切入磋,如琢如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其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这可以看作是我国合作学习思想的雏形。
近现代以来,我国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相对较晚。在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落后现状,提出了“小先生制”的教育设想,这是合作学习的萌芽。而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丁邦平先生的《合作学习: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的理论和方法》揭开了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的序幕。1889年,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开始了名为《促进初中学生个性最优化发展》的课题研究,提出小组互助合作学习。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针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型教学实验研究,为合作学习进行了提供了有益参考。2001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师教学相长”。合作学习也进入了新阶段,此后学者们对合作学习的研究逐渐深入。
从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来看,合作学习能迅速成为当代深受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关注与欢迎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卡甘(Kagan,S.)博士是合作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课堂交往互动的的一系列结构化的教学策略,即称之为——合作结构,并提出了合作结构的PIES基本原理,即积极互赖、人人尽责、公平参与和同时互动。
2.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兄弟明确提出课堂中存在着三种目标结构:合作、竞争与个体,认为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小组成员间互勉、互助与互爱。
3.哥斯拉作为选择理论(原称控制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控制论是建立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的,即我们是被内在动力所推动的,是被我们的各种需要所驱使的。用通俗的话表达,就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的好”。
4.凝聚力理论学家认为合作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会凝聚力为媒介的,强调从动机上解释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每个人不管能力大小都能给小组以及全班任务的完成做出独特的贡献。
5.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Robert Slavin)教授是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三条基本原理,分别是小组目标、个体责任和成功的均等机会。
三、国内关于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相关研究
目前,在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在语文、数学等学科,对生物学科的应用研究较少,且研究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陈禹(2012)通过对照实验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使用合作学习的班级在生物测试的平均成绩较对照班级来说有明显的提高,通过SPSS分析得出了结论: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能提高学生成绩,合作学习策略具有优势性。高晓燕(2015)认为合作学习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 内向的学生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完成合作学习法的效率是不一样的, 因此也有必要将性格内向的学生和性格外向的学生进行混编,以保证充分的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王怡临(2016)则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嘗试实施“翻转课堂”,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重点提高学生把握知识要点、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和信息能力,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刘姗(2020)认为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表现为课堂教学知识讲解过程枯燥乏味、学习小组划分不合理以及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程度了解不足。她提出了分层教学的小组使用方法,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四、现状分析
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比较广泛,但仍存在一些局限之处,主要表现为:
首先,虽然合作学习策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但现有的文献偏向于研究现象、应用状况,而对于怎样具体实施合作学习过程缺乏明确展示,大多只是研究合作学习是什么、怎么样,而对于怎么办,没有深入的探究,仅在理论层面的研究缺乏可信性,是否可以真正有效的解决问题,还需要具体实践。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
其次,合作学习策略的评价方式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比较困难,无法量化,导致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是否真正收益于合作学习无法检测。
最后,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动手以及合作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现有的教学很少充分考虑生物学科的特点去开展具体的合作学习策略,没有细化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因此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还有待考究。
参考文献
[1] Slavin,R.E. Cooperative learning[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0,50(5):315.
[2]王坦.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J].普教研究,1994(01):62-64.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01):30-35.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J].教育评论,1994(04):40-42.
[5]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01):32-35.
[6]罗伯特·E·斯莱文,王红宇.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资料,1993(01):63-67+24.
[7]陈禹.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及效果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28(03):11-13.
[8]高晓燕.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思考[J].生物技术世界,2015(10):183.
一、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
在西方,合作学习由来已久,几千年前的犹太法典也说:为了了解犹太法典,每个人都应当寻找学习伙伴。公元一世纪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主张:“学生可以从相互学习中获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也曾指出,“学生们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得知识”。之后合作学习于1806年被引入美国,并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效。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奇在继承和发展其老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关于竞争与合作的目标结构理论,为合作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戴卫·约翰逊等人在明尼苏达大学开始训练教师如何采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并创立了“合作学习中心”。70年代晚期,斯莱文也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提出“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如今,合作学习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学。
(二)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
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卫风·淇奥》里就曾出现过关于合作学习的阐述,“有匪君子,如切入磋,如琢如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其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这可以看作是我国合作学习思想的雏形。
近现代以来,我国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相对较晚。在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落后现状,提出了“小先生制”的教育设想,这是合作学习的萌芽。而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丁邦平先生的《合作学习: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的理论和方法》揭开了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的序幕。1889年,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开始了名为《促进初中学生个性最优化发展》的课题研究,提出小组互助合作学习。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针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型教学实验研究,为合作学习进行了提供了有益参考。2001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师教学相长”。合作学习也进入了新阶段,此后学者们对合作学习的研究逐渐深入。
从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来看,合作学习能迅速成为当代深受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关注与欢迎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卡甘(Kagan,S.)博士是合作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课堂交往互动的的一系列结构化的教学策略,即称之为——合作结构,并提出了合作结构的PIES基本原理,即积极互赖、人人尽责、公平参与和同时互动。
2.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兄弟明确提出课堂中存在着三种目标结构:合作、竞争与个体,认为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小组成员间互勉、互助与互爱。
3.哥斯拉作为选择理论(原称控制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控制论是建立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的,即我们是被内在动力所推动的,是被我们的各种需要所驱使的。用通俗的话表达,就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的好”。
4.凝聚力理论学家认为合作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会凝聚力为媒介的,强调从动机上解释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每个人不管能力大小都能给小组以及全班任务的完成做出独特的贡献。
5.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Robert Slavin)教授是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三条基本原理,分别是小组目标、个体责任和成功的均等机会。
三、国内关于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相关研究
目前,在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在语文、数学等学科,对生物学科的应用研究较少,且研究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陈禹(2012)通过对照实验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使用合作学习的班级在生物测试的平均成绩较对照班级来说有明显的提高,通过SPSS分析得出了结论: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能提高学生成绩,合作学习策略具有优势性。高晓燕(2015)认为合作学习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 内向的学生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完成合作学习法的效率是不一样的, 因此也有必要将性格内向的学生和性格外向的学生进行混编,以保证充分的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王怡临(2016)则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嘗试实施“翻转课堂”,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重点提高学生把握知识要点、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和信息能力,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刘姗(2020)认为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表现为课堂教学知识讲解过程枯燥乏味、学习小组划分不合理以及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程度了解不足。她提出了分层教学的小组使用方法,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四、现状分析
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比较广泛,但仍存在一些局限之处,主要表现为:
首先,虽然合作学习策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但现有的文献偏向于研究现象、应用状况,而对于怎样具体实施合作学习过程缺乏明确展示,大多只是研究合作学习是什么、怎么样,而对于怎么办,没有深入的探究,仅在理论层面的研究缺乏可信性,是否可以真正有效的解决问题,还需要具体实践。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
其次,合作学习策略的评价方式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比较困难,无法量化,导致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是否真正收益于合作学习无法检测。
最后,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动手以及合作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现有的教学很少充分考虑生物学科的特点去开展具体的合作学习策略,没有细化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因此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还有待考究。
参考文献
[1] Slavin,R.E. Cooperative learning[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0,50(5):315.
[2]王坦.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J].普教研究,1994(01):62-64.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01):30-35.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J].教育评论,1994(04):40-42.
[5]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01):32-35.
[6]罗伯特·E·斯莱文,王红宇.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资料,1993(01):63-67+24.
[7]陈禹.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及效果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28(03):11-13.
[8]高晓燕.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思考[J].生物技术世界,2015(1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