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本人已经从事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对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一定的认识,本文从几个方面作了分析,希望对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体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有亲和力,让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二、教师要放开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放开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撒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样就会使得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虽然,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课堂上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
三、教师要运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激活课堂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使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还可以运用竞争方法,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从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教师运用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教学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小学生本来就是好动的年龄,课堂活动能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取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励学生作出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了以上三个方面,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考虑,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体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有亲和力,让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二、教师要放开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放开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撒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样就会使得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虽然,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课堂上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
三、教师要运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激活课堂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使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还可以运用竞争方法,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从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教师运用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教学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小学生本来就是好动的年龄,课堂活动能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取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励学生作出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了以上三个方面,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考虑,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