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统计:从2008年到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累计下降了130万。是什么原因导致高考报名人数连年下降?专家分析,虽然有一些人不再选择走高考独木桥来实现就业,但这并不能表明人们的就业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
高考人数下降是好事还是坏事?各有各的好,众说纷纭。最主要是人的观念在变,社会在发展,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
高校生源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伴随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考生源在2008达到历史最高的1050万,2009年开始全面下降,最近3年累计下降了130万,并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这种态势將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將因生源枯竭面临严峻生存挑战。
报告表明,最近几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已经从2008年的57%,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61.7%,2010年达到了69.5%。根据已经发布数据的23个地区最新统计,2011年高招实际录取比例远高于原计划的72.3%,为78.7%。有10多个地区录取比例超过了85%,多数省市出现未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尴尬局面,直接危及高校存亡。
报告称,生源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缓慢增长。这一剪刀差直接导致了高考录取比例的迅速攀升。尤其近两年,录取比例实现了翻番增长。这种超高录取比例,不仅表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过去上大学难的生源大省,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河南省录取率从2008年的42%增长到了2011年的70.5%,3年增长了28.5%,山东省高考录取率也从2007年的61.6%增长到2011年的87%,4年增长了25.4%。湖南省2008年招生录取比例只有51%,到2011年,录取率直接攀升至86%左右。2010年,黑龙江高招录取比例率先突破了90%,2011年海南省和吉林省录取比例已分别高达92.5%和92.17%。
为了打破招不到学生的尴尬局面,大学的录取门槛越来越低。很多大学都在招生的时候选择降低录取门槛进行扩招,这就没办法保证生源质量如之前一样保持在一个高度,造成大学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
中国的高校以前一直在秉承“严进宽出”的原则,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成“宽进宽出”。大学不能保证生源质量,同时不能保证毕业生的能力。到今天,多少大学生回炉“大专”进行专业培训、多少大学生待业没办法找到工作。中国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大部分选择考研这条路来逃避社会带给自己的压力,更出现了大批大学生投身于公务员考试,出现几千人竞争一个职位的现象。
报告认为,生源危机,虽说给高校带来了招生的压力,但同时对于高校来说,也是一件好事。生源的下降,让更多的高校可以由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同时也增加了高校的竞争意识,打破了传统的高校高高在上的现象,让高校为了争取生源,会对自己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都进行完善。
多元化成才理念
“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中学教师均表示,一方面,高考人数下降有利于录取率回升;另一方面,高考人数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及家长的观念转化,这有利于社会成才观的理性化。
“高考人数减少,社会的成才观也將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陈女士认为,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
实际上,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真正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不是人们不愿意接受高等教育,而是中国开放30年来,人们尤其有一定基础的家长有了选择高等教育的余地。他们可以比较中国与外国的高等教育的优劣,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送孩子接受海外的高等教育。过去,中国的年轻人习惯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现在,更多的人开始从高中直接考国外的大学,留学低龄化成为最新兴的大趋势,2009年也可以说是中国应届高考生开始时兴出国留学放弃高考的转折年。
据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发布留学调查报告,就曾统计在上海市出国留学生当中,15到19岁占据了大约27%。《重庆晨报》也报道称:一些重点学校的考生出现“空巢现象”,因为这些人打算去参加“美国高考”。自“美国高考ACT”2007年落户重庆以来,重庆巴蜀中学高三甚至出现一个班有29个学生通过了托福考试的现象。《新京报》报道,北京四中一位高三班主任说,学校里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在高考前被国外知名高校录取,他们中不乏具有冲击高考状元实力的学生。当然,这也是为什么人口保障性增长的四大直辖市,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现象却反而最明显的原因——因为这些大城市有更多具备送孩子到国外读书条件的家长。
2005年,中国一年还只送出不到12万的留学生。2008年,中国一年已经送出超过20万的留学生,还有成千上万学生跑到香港、澳门读书,台湾也即將开放大陆学生去读书。留学热不但经久不衰,还有加剧的趋势,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中国的国际交流增多的必然现象。同时,人民币升值带来留学费用降低、欧美放宽对招纳收费留学生的限制、中国教育实力离欧美发达国家依然有段距离等,也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还要强调的是,在这背后还间接反映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许多家长们对中国的教育体系、高考制度、高等教育日渐失望和不满,认为中国的教育不能培养适应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就宁愿多花金钱送孩子出国读书。概括地说,他们是在用脚对国内的高考制度和教育体系进行投票。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
针对此问题,专家指出,必须面对我国的教育现实。本来自考、电大、函授、党校教育就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加之有很多部门办学,出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府多而混乱的局面,什么职业学院、专修学院、民办学院层出不穷,有的专科学院还不如重点高中,根本没有资质,挂靠办学,什么自考、远程教育与特色教育于一体,只顾收费不顾质量,有钱就读书,毕业也不负责就业,毕业的大学生有其表无其身,我认为这是社会看不起大学生的根本所在,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其次,必须营造更公平的发展环境。高考之所以被赋予“改变命运”的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考在实现命运改变和阶层流动方面的特殊作用。要想让高考不再沉重,就应该保证社会有更多的成长和发展的途径,以保证这些人不通过高考也可以顺利实现自身的提升。只有社会发展途径的多元,人们放弃高考才能真正被称之为理性,否则任何非主动地放弃都是无奈。试想,当社会的学历崇拜和学历高消费、高浪费依旧存在时,被动放弃高考能称之为理性吗?
再次,必须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大学生使用知识的能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被否定的原因,通常是眼高手低,而事实上大学生应该有着专业的素养和使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二是,提高大学生转化角色的能力。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化,除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社会认知和生存能力,这一点也是大学生需要提高的。
只有做到了就业力的增加和社会发展的多元,才能够心平气和地说,高考人数的下降是社会成才观、人才观的一个变化,是考生及家长的理性选择。(据资料整合)
有钱就读书,毕业也不负责就业,毕业的大学生有其表无其身,我认为这是社会看不起大学生的根本所在,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高考人数下降是好事还是坏事?各有各的好,众说纷纭。最主要是人的观念在变,社会在发展,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
高校生源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伴随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考生源在2008达到历史最高的1050万,2009年开始全面下降,最近3年累计下降了130万,并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这种态势將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將因生源枯竭面临严峻生存挑战。
报告表明,最近几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已经从2008年的57%,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61.7%,2010年达到了69.5%。根据已经发布数据的23个地区最新统计,2011年高招实际录取比例远高于原计划的72.3%,为78.7%。有10多个地区录取比例超过了85%,多数省市出现未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尴尬局面,直接危及高校存亡。
报告称,生源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缓慢增长。这一剪刀差直接导致了高考录取比例的迅速攀升。尤其近两年,录取比例实现了翻番增长。这种超高录取比例,不仅表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过去上大学难的生源大省,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河南省录取率从2008年的42%增长到了2011年的70.5%,3年增长了28.5%,山东省高考录取率也从2007年的61.6%增长到2011年的87%,4年增长了25.4%。湖南省2008年招生录取比例只有51%,到2011年,录取率直接攀升至86%左右。2010年,黑龙江高招录取比例率先突破了90%,2011年海南省和吉林省录取比例已分别高达92.5%和92.17%。
为了打破招不到学生的尴尬局面,大学的录取门槛越来越低。很多大学都在招生的时候选择降低录取门槛进行扩招,这就没办法保证生源质量如之前一样保持在一个高度,造成大学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
中国的高校以前一直在秉承“严进宽出”的原则,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成“宽进宽出”。大学不能保证生源质量,同时不能保证毕业生的能力。到今天,多少大学生回炉“大专”进行专业培训、多少大学生待业没办法找到工作。中国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大部分选择考研这条路来逃避社会带给自己的压力,更出现了大批大学生投身于公务员考试,出现几千人竞争一个职位的现象。
报告认为,生源危机,虽说给高校带来了招生的压力,但同时对于高校来说,也是一件好事。生源的下降,让更多的高校可以由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同时也增加了高校的竞争意识,打破了传统的高校高高在上的现象,让高校为了争取生源,会对自己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都进行完善。
多元化成才理念
“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中学教师均表示,一方面,高考人数下降有利于录取率回升;另一方面,高考人数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及家长的观念转化,这有利于社会成才观的理性化。
“高考人数减少,社会的成才观也將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陈女士认为,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
实际上,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真正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不是人们不愿意接受高等教育,而是中国开放30年来,人们尤其有一定基础的家长有了选择高等教育的余地。他们可以比较中国与外国的高等教育的优劣,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送孩子接受海外的高等教育。过去,中国的年轻人习惯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现在,更多的人开始从高中直接考国外的大学,留学低龄化成为最新兴的大趋势,2009年也可以说是中国应届高考生开始时兴出国留学放弃高考的转折年。
据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发布留学调查报告,就曾统计在上海市出国留学生当中,15到19岁占据了大约27%。《重庆晨报》也报道称:一些重点学校的考生出现“空巢现象”,因为这些人打算去参加“美国高考”。自“美国高考ACT”2007年落户重庆以来,重庆巴蜀中学高三甚至出现一个班有29个学生通过了托福考试的现象。《新京报》报道,北京四中一位高三班主任说,学校里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在高考前被国外知名高校录取,他们中不乏具有冲击高考状元实力的学生。当然,这也是为什么人口保障性增长的四大直辖市,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现象却反而最明显的原因——因为这些大城市有更多具备送孩子到国外读书条件的家长。
2005年,中国一年还只送出不到12万的留学生。2008年,中国一年已经送出超过20万的留学生,还有成千上万学生跑到香港、澳门读书,台湾也即將开放大陆学生去读书。留学热不但经久不衰,还有加剧的趋势,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中国的国际交流增多的必然现象。同时,人民币升值带来留学费用降低、欧美放宽对招纳收费留学生的限制、中国教育实力离欧美发达国家依然有段距离等,也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还要强调的是,在这背后还间接反映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许多家长们对中国的教育体系、高考制度、高等教育日渐失望和不满,认为中国的教育不能培养适应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就宁愿多花金钱送孩子出国读书。概括地说,他们是在用脚对国内的高考制度和教育体系进行投票。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
针对此问题,专家指出,必须面对我国的教育现实。本来自考、电大、函授、党校教育就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加之有很多部门办学,出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府多而混乱的局面,什么职业学院、专修学院、民办学院层出不穷,有的专科学院还不如重点高中,根本没有资质,挂靠办学,什么自考、远程教育与特色教育于一体,只顾收费不顾质量,有钱就读书,毕业也不负责就业,毕业的大学生有其表无其身,我认为这是社会看不起大学生的根本所在,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其次,必须营造更公平的发展环境。高考之所以被赋予“改变命运”的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考在实现命运改变和阶层流动方面的特殊作用。要想让高考不再沉重,就应该保证社会有更多的成长和发展的途径,以保证这些人不通过高考也可以顺利实现自身的提升。只有社会发展途径的多元,人们放弃高考才能真正被称之为理性,否则任何非主动地放弃都是无奈。试想,当社会的学历崇拜和学历高消费、高浪费依旧存在时,被动放弃高考能称之为理性吗?
再次,必须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大学生使用知识的能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被否定的原因,通常是眼高手低,而事实上大学生应该有着专业的素养和使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二是,提高大学生转化角色的能力。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化,除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社会认知和生存能力,这一点也是大学生需要提高的。
只有做到了就业力的增加和社会发展的多元,才能够心平气和地说,高考人数的下降是社会成才观、人才观的一个变化,是考生及家长的理性选择。(据资料整合)
有钱就读书,毕业也不负责就业,毕业的大学生有其表无其身,我认为这是社会看不起大学生的根本所在,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