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下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研究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l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力倡导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分析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课程考核方案的内涵。在依据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应遵循的重要基本原则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案的现状及生源特点,研究和探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下,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流程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课题“创新驱动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演进动态匹配研究”(项目编号:2014GXS4D084)
  作者简介:闫贵荣,女,天津职业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747(2016)28-0069-04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方案由来及内涵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方案由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从主要依靠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效益实现集约增长的创新驱动方式。[1]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它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提高和丰富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建立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不仅要修订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而且,还要研究和制定新的课程考核方案,充分发挥课程考核在教育教学中的激励、引导和反馈等作用。[2]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方案内涵
  所谓方案,即是指做事的具体工作计划或规划。方案在人们开展工作中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一个方案应包括实施对象、相关工作范围或层面、采取的措施、工作的进度安排和保障条件等方面。方案规划的越具体、越详细,越易于方案的顺利实施。课程考核方案是教师为了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而制定的方案,是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依据。课程考核也是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影响较大并被广泛使用的学生评价分类方法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将学生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3]相应地,根据课程考核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课程考核可分为诊断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3]课程考核方案应包括适用学生范围、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方面、考核的类型和采取的方式方法以及各类考核所占相对比重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方案即是不仅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且,还要突出考核学生课程相关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水平的课程考核方案。
  二、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重要原则和依据
  (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应遵守的重要原则
  课程考核方案是教师进行具体课程考核时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要保证课程考核目的的实现及顺利开展,课程考核方案必须遵循以下三个重要的基本原则。 [3]
  1.较高的信度。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即同样的测量内容在不同条件下开展取得前后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反映测量是否准确可靠,信度不高表明测量结果不稳定、不可靠。一个好的课程考核方案必需是从不同方式、不同时间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具有较高的信度。
  2.较高的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的程度,即测量在测量其所要测量的东西时达到了多好的程度。一個好的有效测量应该是能最大限度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一个好的课程考核方案应能最大程度地考核出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水平,即具有较高的效度。一个效度较高的课程考核一定是有信度的课程考核,反之则不成立。
  3.一定的可行性。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的测量活动还应考虑现实条件能否满足测量的需要。课程考核方案要根据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师可在课程考核中付出的时间,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以及学校在软、硬件设施上具备的条件等方面考虑进行设计,要方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组织开展。课程考核方案要在综合考虑课程、教师、学生、学校等方面条件基础上进行设计,偏离了任一方,都是脱离实际的课程考核方案,无论设计得再完美,注定也是无法真正实现。
  (二)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依据
  课程考核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起着引导、敦促、审核和激励等作用,同时,对教师也起着规范和指引等作用。课程考核方案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首先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其次,要结合课程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再者,还要考虑学校现实的软、硬件条件而制定。同一门课程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考核方案不同;同一层次和同一类型的教育,由于学校所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学校在基础设施和软、硬件环境以及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课程的考核方案也不尽相同。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体现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结合学校现有条件而制定。
  三、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案现状及人才培养目标与生源特点分析
  (一)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案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也得到迅猛发展。响应党和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和方针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努力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考核方案较以往取得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过程性考核所占比例加大。多数理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由过去传统的占比30%提高到40%,部分技能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占比甚至提高到了70%。(2)考核的方式更加多样。有传统的纸质试卷考试,也有上机考试;有开卷考试,也有闭卷考试;还有以证代考等方式。(3)考核的形式更加丰富、灵活。主要分为两大类: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主要形式为: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每一种形式又包括多方面内容,例如,课堂表现包括出勤、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与小组内其他成员合作时表现出的团队精神等。作业的形式不仅有传统的课堂知识的理解和直接运用,还有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去社会调查才能完成的调查报告等。测验的形式有笔试有口试,有理论考试也有实验、实训的操作考试等。总之,经过多年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考核,从整体上说,无论是方式上,还是形式上,都得到了较充足的发展,但是,具体到每一门课程,由于受任课教师个人能力和时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仍存在着需改革和完善的空间。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现阶段生源特点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在2006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4]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5],这是在当前新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格做出的调整和提高。
  2.高等职业教育现阶段生源特点。尽管现在社会上人们对高职教育较以往重视了许多,但是,由于受长期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多数人对高职教育的歧视仍没有消除,精英教育的思想观念仍在人们内心根深蒂固。这些表现在报考高校时,就是能上本科就不上高职,哪怕只是三本。现在的招生制度也是录取完本科,才轮到高职,说得直白点,就是高职的生源都是本科院校挑剩下的。这些学生与本科生源相比,普遍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基础较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不高,厌学,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沉不下心来、坐不住。但也应看到,他们也有可喜的一面,就是爱动,对于技能的训练和学习比较喜欢,愿意在老师的带领或指引下实际动手操作,他们在这方面并不逊于本科生源。
  四、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研究与探索
  (一)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工作流程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下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工作,采取从学校到院系再到任课教师,逐级推进,层层细化的方式进行。
  1.学校组织成立校级课程考核方案审核专家组。专家组成员包括学校督导组人员、其他在教学及管理方面有较深研究和较高造诣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前者的人员构成较稳定,后者的人员构成根据学校的不同工作任务而有所不同。校级专家组成员应包括文科、理工科、艺术及公共课等各类专家,能涵盖对学校所有类别课程的研究。校级专家组研讨的任务有三方面:(1)确定各类课程考核方案中创新内容的考核所占分值范围;(2)确定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在不同类课程中所占比重范围;(3)规范创新考核的形式和最低次数。
  2.院系组织各专业骨干教师和院系教学领导组成院级研讨组,研究确定本院系不同类课程,如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考试课、考查课,分别适用的各类考核方案模式。即在学校考核方案基本模式下,根据学院专业特点,如文科、理工科、艺术、公共课等,确定创新考核方案中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相对比重,考核的具体方式、形式以及创新能力考核方式和所占分值情况。
  3.每一专业组织骨干教师研讨确定本专业课程考核中包括的重要知识和技能点,以及如何和创新能力考核想结合,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适宜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考核模式。
  4.任课教师在本专业所制定的课程考核方案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學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课程考核方案。
  5.任课教师将制定的课程考核方案交学校专家组审核,如果专家组认为考核方案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将意见反馈给院系,院系继续组织研讨和修订,直至校级专家组审核通过。最后,由校级专家组中有固定成员和办公地点的学校督导组代表校级专家组,将审核通过的课程考核方案备案。
  (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考核方案中要增加体现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的考核,但这种增加不是简单地在原有课程考核方案模块中的加减。不是要在考核方案中单独加上一块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是将对学生创新方面的考核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考核结合起来,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核渗透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中。这是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学生要在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创新,也就是说,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仅要继承,还要有发扬。创新方面的考核以知识、技能考核为依托,在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考核过程中同时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对学生创新的考核不能离开知识、技能考核,否则,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也就失去了它的来源基础,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创新的考核又推动着知识、技能的考核,引领着知识、技能考核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不能只局限在继承上,必需要有创新要有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走在国际前沿的高技能人才。
  2.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举,将创新理念贯穿考核全过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核应贯彻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在人才培养方案所处的位置(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素质、专业拓展)的不同,最后确定二者各自所占比重,不可偏废任一方。根据技能一旦形成,不易忘却的特点,对于实践技能类课程,形成性考核比例可以适当高一些,如可以占到总成绩的70%,即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的比例为7∶3。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根据课程特点形成性考核占比可以加大,但是,终结性考核不可缺少。只有二者并存,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弥补各自的不足。缺少形成性考核,不利于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平日里学习状态松懈,致使终结性考核难以取得较好成绩。若没有终结性考核,那么,每一次的形成性考核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演化成了终结性考核,因为对某一方面知识或技能的考核都是只有一次。这样的考核显然不够客观,也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也不能仅仅出现在一次总结性考试上,还应贯穿在所有的形成性考核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要丰富课程的考核形式。尽量做到考核形式多样化,同一门课程至少有三种以上的考核形式,如课堂表现、作业、竞赛、测验,等等。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才有利于全方位、多维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要满足考核的效度、信度和可行性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与课程对应的相关要求,以及学校现有教室、机房、实验实训室等学校基础设施方面的软硬件条件和高职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统筹考虑后制定课程考核具体内容。
  5.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培养出大量能够进行创业和创新的人才,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高职院校的教师应保持高度的使命感,除了要认真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挖掘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本质和相互关系、吃透课程内容外,还要积极学习和思考创新创造方面的课程和案例,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设计出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课程考核方案,从而培养出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大批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Z].国发[2015]32号,2015-06-11.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2015-05-04.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5]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教发[2012]9号,2012-06-14.
  [责任编辑 金莲顺]
其他文献
金融创新会对金融深化产生推动力,同时金融深化也会促进金融创新的发生。这种互劝性取决于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的健全程度。通过调整金融创新对金融深化的作用机制可以改善金融
本文确定了城市贫困含义及其表现形式,分析了我国城市贫困化的现状及趋势,通过统计结果讨论了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和治理对策。
近期各版块商品价格走势有点像股市龙头结构性牛市后蔓延普涨态势,资金市特征非常明显,龙头系稍微调整,胶就跌回解放前,上涨根基不稳,风险未释放,不破不立,现阶段跌的越深,未来想象空
暂停国有股减持方案对股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1年股市下跌的表面原因是国有股减持、私募基金套现、上市公司质量差、增发配股过多、违规资金入市等问题.但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黑龙江省的民间投资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国大差距,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本文从四个方面-投资领域、融资渠道、投资环境、企业素质对
白炭黑因其优秀的增强效果,一直是重要的橡胶补强填料,而且添加白炭黑还可以降低橡胶的生热和滚动阻力Ⅲ,因此,白炭黑在橡胶填料领域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产品。
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向印度尼西亚出口的一批汽车轮胎模具,首次通过e—CIQ网上申报系统,完成中国-东盟原产地证书的申领。
摘 要:随着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正逐步走上正轨。以“3+4”模式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实训”课程为例,重点研究“3+4”分段培养模式中职阶段与五年一贯制模式在课程设计上的区别,以及教学策略方面的改进。旨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精神,从而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训”课程;“教学做”合一;信息化;拓展任务;互动环节;
摘 要:采用学案导学法,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达到以学论教,从“强教”到“导学”,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从学案设计、预习、课堂活动、检测评价和复习反馈五个环节,分析了学案导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学案导学法  作者简介:缪江珍,女,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综合高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高职院校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区域创新网络中重要的一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计划强调了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分析协同创新的涵义和高职院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因,指出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职能需建立长效机制:参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善高校自身管理体制、政府出台协同创新保障政策、优化法律环境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