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年的跨越式发展,就以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速度和方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度,同时,举债也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性产物,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银行贷款。举债虽然有效解决了扩招引发的基本建设资金的需求,然而,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一些高校资金捉襟见肘,贷款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现金短缺甚至断流成为部分学校的财务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我国高等院校财务困境的形成阶段,财务困境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最后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提出应对高校财务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财务困境;形成阶段;原因分析;解困途径
一、我国高等院校财务困境形成的四阶段
第一阶段:潜伏期
这一阶段是在1999—2002年。199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仅为5亿元,2002年底贷款总额达到88亿元。这一阶段是中国高校发生财务困境的潜伏期,为扩招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各大高校的银行贷款都有所增加。
第二阶段:发作期
这一阶段在2003—2005年,主要表现为过度挪用专项资金,过度依赖外部资金。以教育部高校为例,2003年贷款总额已上升至141亿元,2004年增至237亿元,截止到2005年底银行总贷款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达4.4亿元,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贷款。
第三阶段:恶化期
这一阶段在2006—2007年间,主要表现为绝大部分高校的银行贷款归还期已到,扩招趋势学费增长受限,依靠半年到一年半流动资金贷款的高校骤然增多。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到2007年时校均贷款额增加至8.43亿。
第四阶段:缓解期
这一阶段是2008年至今,主要表现为国家加大调控力度,扩招趋缓,群策群力寻求解困办法,但此时和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陷入财务困境的高校难以走出低谷。
二、我国高等院校财务困境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高等院校产生财务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落后的教育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而高校的扩招是财务困境产生的中间原因;国家基建投入欠账严重是高校巨额负债产生的主要原因,银行贷款增加是高校陷入财务困境的直接原因。下面从短期影响因素和长期影响因素来分别分析。
(一)高校财务困境形成的短期影响因素
1、大规模基本建设
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由1998年的360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800万人,直接导致办学资源的全面紧张,大规模招生势必为高校带来巨大的资金需求。十几年来,我国高校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致力于扩充校园和改善办学条件。2007年全国高校占地212万亩,比1998年增加153.4万亩;学校拥有产权的校舍面积5.8亿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4.2亿平方米;固定资产8147亿元,比1998年增加7201亿元。即使固定资产如此扩张,高校办学条件仍不能完全满足在校生人数的扩充。
2、基建拨款不足
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过程中,国家基本建设投入和财政补助没有相应地跟进。据测算,为满足办学规模扩张后的基本办学需求,应该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约为10385亿元,实际上,国家预算内今本建设投入仅为840亿元,国家对高校基本建设的投入占实际需要的8.09%。
3、银行、高校合作的推动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政府财政拨款严重不足,高校通过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费不可能的情况下,高校只能通过贷款来解决资金的问题。由于学校这种非营利组织的信贷投入有不增值的风险,但是银行还能不顾这种风险而向高校贷款,是政府的隐性推动作用。因为“大学城”建设可以带动郊区房地产的发展,带动一方的GDP的增加。所以地方政府一方面鼓动高校通过贷款来实现规模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鼓励银行加大对高校的信贷支持。于是,银行与高校各取所需加上政府的无所不在,使得高校可以大胆借款,银行可以勇敢放贷,巨额信贷由此生成。
(二)高校财务困境形成的长期影响因素
我国高校资金短缺局面是长期存在的。之所以在本世纪初出现集体负债和大面积资金窘困,是长短期作用共同叠加的结果。
1、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作为稳定、无偿的资金来源,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成为我国高校事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政府拨款占公立高校近一半的资金来源,拨款是否充裕直接影响高校资金的供给水平。我国财政拨款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结构失衡。
2、自筹资金能力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旨在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调节作用。转型后的普通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教育费附加、学杂费和其他自筹收入。据统计,政府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之和大致占高校收入的75%,其他社会收入只占25%左右,比例很低。在财政性拨款和学杂费难以提高的情况下,其他资金的筹集不足成为高校陷入财务困境的一大原因。
3、高校资金管理不善
在高校资金来源相对不足的同时,却普遍存在着日常资金管理薄弱的问题,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合理运用,甚至出现浪费乃至贪污现象,加重了资金短缺局面的形成。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制度形同虚设,资金管理有张无序。(2)节流意识不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奢侈浪费现象严重。(3)内控制度不健全,存在资金安全隐患。
三、高校财务困境的应对措施
针对我国高校财务困境产生的原因,本文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次提出解困高校的对策。
(一) 困境化解的短期策略
高校巨额债务单靠自己偿还几乎是不可能的,高校财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的财务投资长期不足,所以政府首先要承担起财政投入的责任,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日常维持投入和发展投入,是负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政府主导是高校债务问题得以根本解决的核心,公共财政投入是偿还高校贷款的主体 (二)困境化解的长期策略
政府的暂时还债使得高校的债务问题在短期内得以解决,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高校财务困境问题还得从长远角度分析。
1、重塑政府和高校的角色
多年来,我国高校几乎是政府的行政附属物,政府和高校的关系主要是以行政行为和直接控制为主的隶属关系。政府和高校之间要改变单一的隶属关系为双元的行政与法律关系。一方面,政府对高校的监督有待强化,面对高校一味的进行办学规模竞争性扩张,政府应合理规划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高校的布局结构,根据规划来引导、监督、控制各校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加强外部风险治理;另一方面,高校将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政府和高校之间形成相互监督、权利和义务双向制约的机制。
2、强化问责机制,探索绩效拨款制度
我国现行的“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存在一定弊端,该模式把在校生数作为唯一的自变量,受经济利益驱动,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在所难免,为财务危机爆发埋下隐患,同时在专项补助经费的核定上依然没有脱离“基数+发展”的思维定式。对国家来说,这种拨款模式失去了政府在经济上对高等教育发展实行宏观调控之功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低下。
3、政府勇于放权,敢于担责
从世界形势看,虽然因体制不同等原因,各国政府角色有所差异,但总体趋势却基本一致——让高等学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扩大财务自主权。但高校经费筹措与使用方面的权力到底应该扩大到什么程度?高等学校财务自主权的范围和边界在哪里?法律制度的规定并不明确,高校财务危机的爆发和权责界定不清有直接关系。
4、高校明确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任何组织机构发展的头等大事,“目标定位决定了学校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希望达到怎样的发展目标的战略问题”。大学应该认真分析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所处的发展时期、地理位置、经济政治环境和竞争格局,充分考虑资源、基础和财力能够支撑的程度,决定目标定位和努力方向。“尽力而为”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量力而行”要求学校发展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好“度”是科学定位的基石出。
5、落实经济责任制
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责任风险,它是由管理层的决策造成的。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制,使各级领导承担起财务安全与风险控制的责任。按照高校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情况,可以将高校的经济责任层次分为:校长、总会计师或主管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单位财务人员等几个层次。其经济责任制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预算收支、经济政策和财经制度制定与调整、财务管理体制确立与改变、财务主管人员任用与变动、国有资产完整和保值增值、重大支出项目安排和对外投资的经济责任制等几大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德春,张树庆.高校财务风向与防范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深刻版)2012年第2期:8-11
[2]胡信生,拓东玲,王希文.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其防范[J],教育财会研究,2012年6月:27-30
[3]许道银.试论高校财务危机预警系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21卷第4期:19-22
[4]郑鸣,黄光晓.我国高校财务困境预警研究[J],经济纵横,2010年5月:79-81
[5]王娜,孙雷,教育部: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 学校要着重化解风险[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3.28
[6]Peters,M.F.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predictive measures of fiscal distress among selected,private,four-ye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1994,UMI No.9516385:56
(作者通讯地址: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年的跨越式发展,就以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速度和方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度,同时,举债也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性产物,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银行贷款。举债虽然有效解决了扩招引发的基本建设资金的需求,然而,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一些高校资金捉襟见肘,贷款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现金短缺甚至断流成为部分学校的财务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我国高等院校财务困境的形成阶段,财务困境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最后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提出应对高校财务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财务困境;形成阶段;原因分析;解困途径
一、我国高等院校财务困境形成的四阶段
第一阶段:潜伏期
这一阶段是在1999—2002年。199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仅为5亿元,2002年底贷款总额达到88亿元。这一阶段是中国高校发生财务困境的潜伏期,为扩招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各大高校的银行贷款都有所增加。
第二阶段:发作期
这一阶段在2003—2005年,主要表现为过度挪用专项资金,过度依赖外部资金。以教育部高校为例,2003年贷款总额已上升至141亿元,2004年增至237亿元,截止到2005年底银行总贷款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达4.4亿元,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贷款。
第三阶段:恶化期
这一阶段在2006—2007年间,主要表现为绝大部分高校的银行贷款归还期已到,扩招趋势学费增长受限,依靠半年到一年半流动资金贷款的高校骤然增多。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到2007年时校均贷款额增加至8.43亿。
第四阶段:缓解期
这一阶段是2008年至今,主要表现为国家加大调控力度,扩招趋缓,群策群力寻求解困办法,但此时和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陷入财务困境的高校难以走出低谷。
二、我国高等院校财务困境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高等院校产生财务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落后的教育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而高校的扩招是财务困境产生的中间原因;国家基建投入欠账严重是高校巨额负债产生的主要原因,银行贷款增加是高校陷入财务困境的直接原因。下面从短期影响因素和长期影响因素来分别分析。
(一)高校财务困境形成的短期影响因素
1、大规模基本建设
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由1998年的360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800万人,直接导致办学资源的全面紧张,大规模招生势必为高校带来巨大的资金需求。十几年来,我国高校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致力于扩充校园和改善办学条件。2007年全国高校占地212万亩,比1998年增加153.4万亩;学校拥有产权的校舍面积5.8亿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4.2亿平方米;固定资产8147亿元,比1998年增加7201亿元。即使固定资产如此扩张,高校办学条件仍不能完全满足在校生人数的扩充。
2、基建拨款不足
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过程中,国家基本建设投入和财政补助没有相应地跟进。据测算,为满足办学规模扩张后的基本办学需求,应该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约为10385亿元,实际上,国家预算内今本建设投入仅为840亿元,国家对高校基本建设的投入占实际需要的8.09%。
3、银行、高校合作的推动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政府财政拨款严重不足,高校通过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费不可能的情况下,高校只能通过贷款来解决资金的问题。由于学校这种非营利组织的信贷投入有不增值的风险,但是银行还能不顾这种风险而向高校贷款,是政府的隐性推动作用。因为“大学城”建设可以带动郊区房地产的发展,带动一方的GDP的增加。所以地方政府一方面鼓动高校通过贷款来实现规模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鼓励银行加大对高校的信贷支持。于是,银行与高校各取所需加上政府的无所不在,使得高校可以大胆借款,银行可以勇敢放贷,巨额信贷由此生成。
(二)高校财务困境形成的长期影响因素
我国高校资金短缺局面是长期存在的。之所以在本世纪初出现集体负债和大面积资金窘困,是长短期作用共同叠加的结果。
1、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作为稳定、无偿的资金来源,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成为我国高校事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政府拨款占公立高校近一半的资金来源,拨款是否充裕直接影响高校资金的供给水平。我国财政拨款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结构失衡。
2、自筹资金能力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旨在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调节作用。转型后的普通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教育费附加、学杂费和其他自筹收入。据统计,政府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之和大致占高校收入的75%,其他社会收入只占25%左右,比例很低。在财政性拨款和学杂费难以提高的情况下,其他资金的筹集不足成为高校陷入财务困境的一大原因。
3、高校资金管理不善
在高校资金来源相对不足的同时,却普遍存在着日常资金管理薄弱的问题,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合理运用,甚至出现浪费乃至贪污现象,加重了资金短缺局面的形成。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制度形同虚设,资金管理有张无序。(2)节流意识不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奢侈浪费现象严重。(3)内控制度不健全,存在资金安全隐患。
三、高校财务困境的应对措施
针对我国高校财务困境产生的原因,本文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次提出解困高校的对策。
(一) 困境化解的短期策略
高校巨额债务单靠自己偿还几乎是不可能的,高校财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的财务投资长期不足,所以政府首先要承担起财政投入的责任,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日常维持投入和发展投入,是负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政府主导是高校债务问题得以根本解决的核心,公共财政投入是偿还高校贷款的主体 (二)困境化解的长期策略
政府的暂时还债使得高校的债务问题在短期内得以解决,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高校财务困境问题还得从长远角度分析。
1、重塑政府和高校的角色
多年来,我国高校几乎是政府的行政附属物,政府和高校的关系主要是以行政行为和直接控制为主的隶属关系。政府和高校之间要改变单一的隶属关系为双元的行政与法律关系。一方面,政府对高校的监督有待强化,面对高校一味的进行办学规模竞争性扩张,政府应合理规划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高校的布局结构,根据规划来引导、监督、控制各校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加强外部风险治理;另一方面,高校将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政府和高校之间形成相互监督、权利和义务双向制约的机制。
2、强化问责机制,探索绩效拨款制度
我国现行的“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存在一定弊端,该模式把在校生数作为唯一的自变量,受经济利益驱动,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在所难免,为财务危机爆发埋下隐患,同时在专项补助经费的核定上依然没有脱离“基数+发展”的思维定式。对国家来说,这种拨款模式失去了政府在经济上对高等教育发展实行宏观调控之功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低下。
3、政府勇于放权,敢于担责
从世界形势看,虽然因体制不同等原因,各国政府角色有所差异,但总体趋势却基本一致——让高等学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扩大财务自主权。但高校经费筹措与使用方面的权力到底应该扩大到什么程度?高等学校财务自主权的范围和边界在哪里?法律制度的规定并不明确,高校财务危机的爆发和权责界定不清有直接关系。
4、高校明确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任何组织机构发展的头等大事,“目标定位决定了学校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希望达到怎样的发展目标的战略问题”。大学应该认真分析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所处的发展时期、地理位置、经济政治环境和竞争格局,充分考虑资源、基础和财力能够支撑的程度,决定目标定位和努力方向。“尽力而为”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量力而行”要求学校发展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好“度”是科学定位的基石出。
5、落实经济责任制
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责任风险,它是由管理层的决策造成的。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制,使各级领导承担起财务安全与风险控制的责任。按照高校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情况,可以将高校的经济责任层次分为:校长、总会计师或主管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单位财务人员等几个层次。其经济责任制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预算收支、经济政策和财经制度制定与调整、财务管理体制确立与改变、财务主管人员任用与变动、国有资产完整和保值增值、重大支出项目安排和对外投资的经济责任制等几大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德春,张树庆.高校财务风向与防范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深刻版)2012年第2期:8-11
[2]胡信生,拓东玲,王希文.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其防范[J],教育财会研究,2012年6月:27-30
[3]许道银.试论高校财务危机预警系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21卷第4期:19-22
[4]郑鸣,黄光晓.我国高校财务困境预警研究[J],经济纵横,2010年5月:79-81
[5]王娜,孙雷,教育部: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 学校要着重化解风险[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3.28
[6]Peters,M.F.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predictive measures of fiscal distress among selected,private,four-ye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1994,UMI No.9516385:56
(作者通讯地址: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