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悟、做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品读作品,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些表述充分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贯彻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充分体现“读”、“品”、“悟”、“做”的四字诀,不失为有效的途径。
  
  一、“读”
  
  语文课堂上的读,不是单纯的读出声来,而是指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引领学生对学习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熟悉、梳理的学习过程。它要求通过快速浏览、默读、朗读、朗诵等形式,让学生去通览全文、扫清词障、理清文脉、明察全貌。“读”是阅读的起点,是阅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以“读”为切入口,用“读”作钥匙,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产生阅读的兴趣和冲动,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例如:在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课《短文两篇》中的《蝉》时,笔者设计了一组“读”的内容:①听录音。要求听准音,把握读的节奏、语气及情感。②默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去领会文意。③给新词注音。④自由朗读。要求读出随文而变的感情。⑤学生代表朗读。⑥朗读点评。通过以上多环节的“读”,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把握了本文情感的基调,为下一步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品”
  
  学生熟读文本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由表及里的透视、揣摩、体味、咀嚼、比较,从而把握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主张、情感、态度、好恶,让学生在“品”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本擦出思想的火花。“品”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是品词析句,可以是描人画骨,可以是披文入情,也可以是求道问真。一句话,只要学生能品味文本发自内心的“真味”,都是“品”的丰硕果实,即使这味有点苦涩,甚至有点异味,都应加以呵护。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应做积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做忠实的倾听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思维,敞开学生的话匣子。以《蝉》的教学为例:熟读文本后,教师提出了类似下面的问题:①作者对蝉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②你对文中哪些句子或哪些段落感受最深?说说你的理由。③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诱发了学生的激情,引发学生去品味文本。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品读的观点。尤其是对蝉生命的理解,学生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蝉历尽艰辛就是为了好好活着。”“蝉活着就是为了歌唱,向世人彰显自己的存在。”“蝉虽然弱小,但坚强乐观,积极面对生活。”“蝉虽然生存时间短暂,却用生命的歌给人鼓舞。”……
  
  三、“悟”
  
  “读”、“品”之后,学生对人生、自然、生命和现实生活通过联想产生感悟或作出价值判断。“悟”是阅读的升华。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作为引导者、教育者、裁判员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向往“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对有偏差的观点和想法作出定向的诱导,充分展示一个师者的精神和人格影响力。如:在《蝉》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两个话题:①你从蝉的身上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②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生活才更有意义?以此激发学生展开联想,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悟作为青年学生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应怎样去完善自己。同时,教师真挚表达自己个人的看法与学生共享。
  
  四、“做”
  
  这本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可有的教师往往轻视这一点。阅读教学中的“做”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手做阅读笔记、记录好词妙句、写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讨论热点或难点问题等一系列活动。“做”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阅读文本,加强前后联系,明白重点难点,积累素材,阐明个人观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做”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行为。
  读、品、悟、做是阅读教学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四个环节或四个层次。读是基础,品是关键,悟是提升或扩展,而做则是纽带。没有读,品无从生发;没有品,悟便成为空中楼阁;而脱离了做,则读、品、悟只可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奏。只有这四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角,阅读才能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服务。
其他文献
识字是学生提早阅读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学生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从而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因而,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借助形象思维,让学生在尝试中自主识字    低年级学生正是形象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识字教学中,学生们常常能根据每个汉字的特点,运用讲故事、编口诀等方式识记生字。自主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激活,思维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如
期刊
爱因斯坦在谈到教育时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象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象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可见,现代语文教学必须做到以美塑美、以美育人。根据语文课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的特点,可将审美教育分为三个层次。    一、发现美    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中的
期刊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之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地学到对未来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知识。它要求我们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出数学的有价性和实用性。    一、从实际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期刊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常用汉字,培养学生喜欢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主动识字的愿望。新课程标准下的低年级识字教材与传统的识字教材有所不同,其要求的识字量比较大,目的是让学生尽早地进入阅读过程。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识字量,教师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我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
期刊
在曾经的唯理性作文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传授修辞逻辑、写作技法等知识,忽视培养情感、创造力、磨练意志和人格的完整塑造;过分强调作文教学课堂分析与训练,忽视文学作为承鉴和涵咏人类文化中人文精神载体的艺术性,急功近利,不关心学生身心发展、不遵循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这样的作文教学导致学生苦不堪言,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产生焦虑、厌恶等情绪,也导致学生智力和人格的脱离与完整人格的肢解。  新课标的实施,
期刊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需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并负有一定的责任。   
期刊
数学素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载体。选择不同的学习素材或对相同素材的不同组织,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为了让数学素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笔者认为,在素材选用上应把握三个“适应”。    一、适应教材    教材中的每道例题、每幅插图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在选用素材时,要适应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准确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合理取舍、补充或调整,以便揭示数学的本质,更
期刊
数学思维存在着一定的思维方法,主要有观察、比较、分析、分类、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类比联想、归纳猜想、数学化归纳及假设等,这些方法必须从小开始进行培养。下面,笔者就其中一些方法的培养进行浅析。    一、观察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视觉器官去认识事物的性质,状态及相互关系的活动。  例如: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两组算式:第一组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二组为两个积的和:  (25+
期刊
数学教学中,学生作业是从古至今都是无可非议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方法和技能的获得以及对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形式,而长期以来,教师总认为让学生多做一些作业,才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通过实验对比,我认为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新的作业观。     一、作业设计的目的    教师设计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及解题技能。但在现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