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品读作品,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些表述充分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贯彻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充分体现“读”、“品”、“悟”、“做”的四字诀,不失为有效的途径。
一、“读”
语文课堂上的读,不是单纯的读出声来,而是指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引领学生对学习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熟悉、梳理的学习过程。它要求通过快速浏览、默读、朗读、朗诵等形式,让学生去通览全文、扫清词障、理清文脉、明察全貌。“读”是阅读的起点,是阅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以“读”为切入口,用“读”作钥匙,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产生阅读的兴趣和冲动,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例如:在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课《短文两篇》中的《蝉》时,笔者设计了一组“读”的内容:①听录音。要求听准音,把握读的节奏、语气及情感。②默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去领会文意。③给新词注音。④自由朗读。要求读出随文而变的感情。⑤学生代表朗读。⑥朗读点评。通过以上多环节的“读”,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把握了本文情感的基调,为下一步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品”
学生熟读文本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由表及里的透视、揣摩、体味、咀嚼、比较,从而把握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主张、情感、态度、好恶,让学生在“品”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本擦出思想的火花。“品”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是品词析句,可以是描人画骨,可以是披文入情,也可以是求道问真。一句话,只要学生能品味文本发自内心的“真味”,都是“品”的丰硕果实,即使这味有点苦涩,甚至有点异味,都应加以呵护。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应做积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做忠实的倾听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思维,敞开学生的话匣子。以《蝉》的教学为例:熟读文本后,教师提出了类似下面的问题:①作者对蝉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②你对文中哪些句子或哪些段落感受最深?说说你的理由。③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诱发了学生的激情,引发学生去品味文本。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品读的观点。尤其是对蝉生命的理解,学生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蝉历尽艰辛就是为了好好活着。”“蝉活着就是为了歌唱,向世人彰显自己的存在。”“蝉虽然弱小,但坚强乐观,积极面对生活。”“蝉虽然生存时间短暂,却用生命的歌给人鼓舞。”……
三、“悟”
“读”、“品”之后,学生对人生、自然、生命和现实生活通过联想产生感悟或作出价值判断。“悟”是阅读的升华。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作为引导者、教育者、裁判员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向往“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对有偏差的观点和想法作出定向的诱导,充分展示一个师者的精神和人格影响力。如:在《蝉》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两个话题:①你从蝉的身上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②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生活才更有意义?以此激发学生展开联想,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悟作为青年学生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应怎样去完善自己。同时,教师真挚表达自己个人的看法与学生共享。
四、“做”
这本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可有的教师往往轻视这一点。阅读教学中的“做”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手做阅读笔记、记录好词妙句、写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讨论热点或难点问题等一系列活动。“做”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阅读文本,加强前后联系,明白重点难点,积累素材,阐明个人观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做”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行为。
读、品、悟、做是阅读教学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四个环节或四个层次。读是基础,品是关键,悟是提升或扩展,而做则是纽带。没有读,品无从生发;没有品,悟便成为空中楼阁;而脱离了做,则读、品、悟只可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奏。只有这四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角,阅读才能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服务。
一、“读”
语文课堂上的读,不是单纯的读出声来,而是指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引领学生对学习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熟悉、梳理的学习过程。它要求通过快速浏览、默读、朗读、朗诵等形式,让学生去通览全文、扫清词障、理清文脉、明察全貌。“读”是阅读的起点,是阅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以“读”为切入口,用“读”作钥匙,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产生阅读的兴趣和冲动,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例如:在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课《短文两篇》中的《蝉》时,笔者设计了一组“读”的内容:①听录音。要求听准音,把握读的节奏、语气及情感。②默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去领会文意。③给新词注音。④自由朗读。要求读出随文而变的感情。⑤学生代表朗读。⑥朗读点评。通过以上多环节的“读”,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把握了本文情感的基调,为下一步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品”
学生熟读文本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由表及里的透视、揣摩、体味、咀嚼、比较,从而把握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主张、情感、态度、好恶,让学生在“品”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本擦出思想的火花。“品”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是品词析句,可以是描人画骨,可以是披文入情,也可以是求道问真。一句话,只要学生能品味文本发自内心的“真味”,都是“品”的丰硕果实,即使这味有点苦涩,甚至有点异味,都应加以呵护。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应做积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做忠实的倾听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思维,敞开学生的话匣子。以《蝉》的教学为例:熟读文本后,教师提出了类似下面的问题:①作者对蝉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②你对文中哪些句子或哪些段落感受最深?说说你的理由。③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诱发了学生的激情,引发学生去品味文本。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品读的观点。尤其是对蝉生命的理解,学生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蝉历尽艰辛就是为了好好活着。”“蝉活着就是为了歌唱,向世人彰显自己的存在。”“蝉虽然弱小,但坚强乐观,积极面对生活。”“蝉虽然生存时间短暂,却用生命的歌给人鼓舞。”……
三、“悟”
“读”、“品”之后,学生对人生、自然、生命和现实生活通过联想产生感悟或作出价值判断。“悟”是阅读的升华。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作为引导者、教育者、裁判员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向往“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对有偏差的观点和想法作出定向的诱导,充分展示一个师者的精神和人格影响力。如:在《蝉》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两个话题:①你从蝉的身上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②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生活才更有意义?以此激发学生展开联想,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悟作为青年学生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应怎样去完善自己。同时,教师真挚表达自己个人的看法与学生共享。
四、“做”
这本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可有的教师往往轻视这一点。阅读教学中的“做”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手做阅读笔记、记录好词妙句、写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讨论热点或难点问题等一系列活动。“做”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阅读文本,加强前后联系,明白重点难点,积累素材,阐明个人观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做”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行为。
读、品、悟、做是阅读教学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四个环节或四个层次。读是基础,品是关键,悟是提升或扩展,而做则是纽带。没有读,品无从生发;没有品,悟便成为空中楼阁;而脱离了做,则读、品、悟只可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奏。只有这四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角,阅读才能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