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教学中渗透“有用性”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sl76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地学到对未来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知识。它要求我们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出数学的有价性和实用性。
  
  一、从实际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导入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例如:我在教“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引入时,先创设生活中的一个情境问题:“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作了难。每间房子住4人,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子住8人,还有一间住不满。动动脑盘算一算,学生多少房几间?”学生看后满以为不用费吹灰之力,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解出来。结果一试,不行!于是我就顺利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学生听起来格外起劲,注意力相当集中。
  
  二、让学生感悟数学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量联系实际,创设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例如:在讲指数时,为了让学生感知264有多大,特设计了一道题目:“用1张0.01cm厚的纸对折50次大概有多厚?”当告诉学生“折叠起来的厚度将远远超过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时,学生顿时兴趣倍增。又如:在讲三角形的内切圆的直观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引言:“用一块三角形材料裁一块圆形的用料,怎样裁才能使圆最大呢?”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内切圆的直观认识。
  
  三、展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趣味性的奇异美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奇异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数学学科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几何引言时,课后把一些美丽的图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成动画,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案的画法。并且,学生会惊奇地看到:六角雪花图案绕中心旋转,速度由慢到快时,可另产生各种各样效果奇特的图案。在美的熏陶中学生会感到几何图形变幻无穷、妙不可言,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从而对几何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还可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富有智力价值的数学游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它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单项式”概念后,设计在树上摘标有单项式的苹果游戏,学生用鼠标点选苹果拖到篮子里,计算机迅速作出判断:摘对了给予鼓励;摘错了提示错误并且苹果返回到树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特点,生动活泼的趣味游戏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解决。例如:某乡招标公告:“计划在河边上修建一提灌站为A、B两村供水,……”我启发学生:能够参与竞标吗?怎样竞标才能最大盈利?对于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及其它相关知识结合运用来设计成一个最佳方案。这类问题的解决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有益处。
  
  五、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神
  
  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相互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例如:问“1+3+5+7……+87+89=?”可分组让学生分别计算:1+3=4=22;1+3+5=9=32;……;1+3+5+7+……+13+15=64=8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出一般规律,进而得出具体结论:1+3+5+……+87+89=452=2025。
  总之,“有价值”的数学应该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着密切联系、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有价值”的数学应当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那些对学生来说犹如“天外来客”般难以琢磨的内容、那些必须通过高强度训练才能有可能被学生接受的内容,就没有人人都要学的价值了。
其他文献
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仅仅限于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上,实际上是知识、语言、认识等方面的综合。作文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平时积累材料能力、认识事物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上。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训练。在构成作文能力的诸因素中,认识能力是基础,更应得到重视。  训练培养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也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学生认识事物来说,首先应注意其有序的训练,按事件的起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比如:我在讲《春》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春景就象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引导,
期刊
写作水平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作文教学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语文教改至今,倡导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文字训练的特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共识。作为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则尤其强调“读”,要求课堂上要以“读”为训练主线,还给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阅读教学中在“以读为本”的同时,还应重视“写”的训练。  下面,笔者就语文写作谈
期刊
一、五环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1、五环:指教学过程中五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即背景激趣、听读感受、质疑问难、互考指正、讲练迁移。  2、双主体:指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教师指导为主体诱导,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全过程的同步推进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组成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由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协调互动、同步促进而组成的系统。    二、五环双主体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操作过程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第三章分式中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其优点是强调了解题思路,数学思想,其不足之处是来得突然,没有尊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尊重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感受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探讨新解法。下面谈谈个人教学中的心得,以飨读者。  分式的定义中明确规定:分母的值不等于零时,分式才有意义。在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分子的值为零时
期刊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帮助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也是阅读写话的工具。它不仅能帮助识字,也能促进读写。在发展儿童的语言、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在一定程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怕写作文,一提作文便愁眉苦脸;老师怕改作文,改作文犹如“移山”一样费时费力,效果却并不明显。所以,作文教学中写作文花费时间多、写作次数少和质量不高这些问题也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是老师在训练时从文体、立意、谋篇到遣词造句面面俱到,且字数一般不得少于600字。大多数学生完成这样一篇作文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其次,由于一次作文
期刊
识字是学生提早阅读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学生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从而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因而,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借助形象思维,让学生在尝试中自主识字    低年级学生正是形象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识字教学中,学生们常常能根据每个汉字的特点,运用讲故事、编口诀等方式识记生字。自主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激活,思维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如
期刊
爱因斯坦在谈到教育时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象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象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可见,现代语文教学必须做到以美塑美、以美育人。根据语文课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的特点,可将审美教育分为三个层次。    一、发现美    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中的
期刊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之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