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小学教学中一门主要学科和基础学科,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为学生以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效果以及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59-01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对其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钻研并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目前小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的依赖心理在学习中也有所体现,他们不喜欢自主思考,在遇到问题时没有经过一定的思考就向老师询问或者直接翻找答案,久而久之这种懒散消极的学习习惯会对其学习成绩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数学考试中小学生常常无从下手,最终导致其数学成绩极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该在其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听课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其对老师的依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小学数学《数的整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题目:(1)什么叫倍数与约数?请写出一个算式,并指出谁是谁的倍数以及谁是谁的约数;(2)整除是什么?请写出一个整除算式,指出一个数为什么能被另一个数整除。上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这些预习问题,让学生将预习时独立思考的结果告诉大家,如果不正确就请别的同学纠正,直至大家认同为止;如果正确教师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还为教师节省课堂讲解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巩固课堂内容。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还没有形成,同时还缺乏比较成熟的逻辑思考能力,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约束与引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避免学生空想与猜想的现象,需要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给学生一些有利的提示,比如让学生解决一些行程或工程的问题时,需要引导学生去画线段图,再进行解答,或者让学生去计算一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或者表面积时,也需要教师提醒学生看实物或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进行解决,给予学生一些适当的提示,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思考,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主思考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学习习惯
发散思维也被称为扩散思维,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发散性,数学问题有多种解题思路,通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一般性问题时,在充分发挥已有条件的基础上,为解决问题不断努力创造新条件,达到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目的,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一辆汽车上午行驶了4小时,一共行驶了160千米,下午行驶了3小时,那么这辆汽车一天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按照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学生会有两种解法:
解法一:(160÷4)×(4+3)=280(千米)。即先算出这辆汽车的时速,然后再与行驶的时间相乘。
解法二:(160÷4)×3+160=280(千米),即先算出这辆汽车的时速,然后再算出这辆汽车下午行驶的路程,最后加上该汽车上午行驶的路程。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该在这两种基本解法的基础上,鼓励并引导学生找出其他的解题方法,比如在通过积极思考后,有的学生能够利用160×2—160÷4=280(千米)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即把下午行驶的时间设定为与上午同样多,算出8个小时汽车行驶的路程再减去1个小时的路程就是汽车一天行驶的路程。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以后遇到一些难题时能够做到积极思考、善于分析以及有效解决问题,对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多角度、全方位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
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过程。小学数学的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的特征,但是其教材中的各个章节的知识比较分散。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应该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章节的知识进行及时归纳与总结,并且也要培养学生形成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比如在教学完“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等概念时与“数量、单价、总价”,“路程、时间、速度”进行对比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其共同点与不同点,养成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运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性地对学习过的容易引起混淆的知识概念进行比较,促进他们对相似数学问题或概念的理解,还要在学习完数学的每一个章节之后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结构,促进小学数学知识点的系统化与规律化。
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加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数学学科的最终学习目标,只有将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意义。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重视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经常性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比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摸、说手中的(如文具盒、橡皮擦或者从家里带来的长方体食品盒等)物体的表面积,来促进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或者在学习圆柱体体积的过程中,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桶装满水的体积,也为后面学习容积打下基础。通过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加强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实践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面对新旧知识都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生活化联想,在其社会生活中也能自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需要学生积极配合,需要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各种积极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及时总结以及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鸿雁.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3(5).
[2] 丁朱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6).
[3] 索爱花.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2(5).
[4] 陈志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才智,2014(9).
[5] 朱雅晶.浅析如何培养良好的小学数学学习习惯[J].小学教学参考,2011(24).
[6] 李洪松.简单应用题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贵州教育,2011(1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59-01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对其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钻研并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目前小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的依赖心理在学习中也有所体现,他们不喜欢自主思考,在遇到问题时没有经过一定的思考就向老师询问或者直接翻找答案,久而久之这种懒散消极的学习习惯会对其学习成绩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数学考试中小学生常常无从下手,最终导致其数学成绩极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该在其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听课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其对老师的依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小学数学《数的整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题目:(1)什么叫倍数与约数?请写出一个算式,并指出谁是谁的倍数以及谁是谁的约数;(2)整除是什么?请写出一个整除算式,指出一个数为什么能被另一个数整除。上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这些预习问题,让学生将预习时独立思考的结果告诉大家,如果不正确就请别的同学纠正,直至大家认同为止;如果正确教师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还为教师节省课堂讲解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巩固课堂内容。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还没有形成,同时还缺乏比较成熟的逻辑思考能力,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约束与引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避免学生空想与猜想的现象,需要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给学生一些有利的提示,比如让学生解决一些行程或工程的问题时,需要引导学生去画线段图,再进行解答,或者让学生去计算一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或者表面积时,也需要教师提醒学生看实物或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进行解决,给予学生一些适当的提示,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思考,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主思考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学习习惯
发散思维也被称为扩散思维,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发散性,数学问题有多种解题思路,通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一般性问题时,在充分发挥已有条件的基础上,为解决问题不断努力创造新条件,达到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目的,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一辆汽车上午行驶了4小时,一共行驶了160千米,下午行驶了3小时,那么这辆汽车一天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按照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学生会有两种解法:
解法一:(160÷4)×(4+3)=280(千米)。即先算出这辆汽车的时速,然后再与行驶的时间相乘。
解法二:(160÷4)×3+160=280(千米),即先算出这辆汽车的时速,然后再算出这辆汽车下午行驶的路程,最后加上该汽车上午行驶的路程。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该在这两种基本解法的基础上,鼓励并引导学生找出其他的解题方法,比如在通过积极思考后,有的学生能够利用160×2—160÷4=280(千米)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即把下午行驶的时间设定为与上午同样多,算出8个小时汽车行驶的路程再减去1个小时的路程就是汽车一天行驶的路程。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以后遇到一些难题时能够做到积极思考、善于分析以及有效解决问题,对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多角度、全方位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
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过程。小学数学的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的特征,但是其教材中的各个章节的知识比较分散。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应该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章节的知识进行及时归纳与总结,并且也要培养学生形成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比如在教学完“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等概念时与“数量、单价、总价”,“路程、时间、速度”进行对比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其共同点与不同点,养成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运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性地对学习过的容易引起混淆的知识概念进行比较,促进他们对相似数学问题或概念的理解,还要在学习完数学的每一个章节之后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结构,促进小学数学知识点的系统化与规律化。
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加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数学学科的最终学习目标,只有将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意义。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重视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经常性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比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摸、说手中的(如文具盒、橡皮擦或者从家里带来的长方体食品盒等)物体的表面积,来促进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或者在学习圆柱体体积的过程中,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桶装满水的体积,也为后面学习容积打下基础。通过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加强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实践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面对新旧知识都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生活化联想,在其社会生活中也能自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需要学生积极配合,需要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各种积极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及时总结以及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鸿雁.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3(5).
[2] 丁朱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6).
[3] 索爱花.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2(5).
[4] 陈志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才智,2014(9).
[5] 朱雅晶.浅析如何培养良好的小学数学学习习惯[J].小学教学参考,2011(24).
[6] 李洪松.简单应用题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贵州教育,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