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这样一句话:所谓名著,就是那些该读而没读的书!因为名著跟民间文化是有差距的。所以对于名著,大家都仰望着,都不去触碰。然后神圣的供奉,越供奉离我们就越远。我想我们应该感谢影视导演们,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带我们走进名著,打破了名著的圣神,拉近了名著和我们的距离,当名著变成平凡的影视作品后,不仅没有让它平庸,更多的是让它多了画面感,多了亲和力。本文就以电视剧《红楼梦》与小说《红楼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对比。
关键词:词与调;删与增;隐喻与修辞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10-01
一、词与调
《枉凝眉》这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我觉得这个曲子是通过电视剧将它真切地传递给大家的,使得大家对于宝黛之间纯洁无暇、凄苦缠绵的爱情有了深临其境的感觉,这比小说中的语言文字来得更快捷、更形象、更动人心弦一些。87版电视剧《红楼梦》总共十四首曲子,可以说是王立平费尽心血的巅峰之作,为该部电视剧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序曲,王立平遴选了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十三首诗词,《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这些歌曲伴随《红楼梦》也都成了经典,情真意切,凄美婉转,满腔惆怅,无限感慨。那么,就文学作品本身而言,看小说的人在看到这十二支曲子的时候,除了能够欣赏曲子的语词优美以外,还能做什么?什么也做不了,至少我读《红楼梦》时,是将这些曲子一眼掠过的。所以在此,我必须先肯定影视的魅力,把词与调完美的融合,给红楼梦中人添加了更多灵动的色彩。
二、删与增
删与增,这是影视与原著出入最大的地方,我觉得删增得最不恰当的是黛玉进府时的对话和宝玉被打时的对话。
首先,黛玉进府描写中,“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这句代表性描述应该完美的表答出来。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此处的言语细节却被忽略。再则,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聪明的黛玉这就知道,在外祖母眼中,仍然“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宝玉再问的时候,她就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原著中这两段对话把心气高傲却心思机敏的黛玉表现很完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删去了贾母询问黛玉念何书的对话,但保留了黛玉与宝玉的原著对话,因为缺少黛玉和贾母的对话和黛玉的自我心理过程,就单单的用宝玉和她的这一段对话,对于黛玉的人物性格塑造还有待欠缺,她最显著的特点:“高傲”就没有表现出来。原著的作答,不仅是回答了宝玉的问话,还是在对贾母的再一次言说。这样的言语设计不仅凸现黛玉心思机敏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可见她刚入贾府时的时时小心、处处留意。没有贾母与黛玉的对话,直接出现黛玉不合实情的回答,不符合黛玉心气极高的性格特点,黛玉也没有如此谎称的必要。所以我觉得这一场景的描写,不应该把贾母和黛玉的对话删去。
然后是宝玉挨打的部分,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最不妥的地方是王夫人对老爷说的话。“宝玉挨打王夫人便带着哭腔出场”疾呼:“老爷,老爷。别打了,老爷别打了!”接着浅伏在宝玉的上身,哭着说:“你打死我罢。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老爷!”听此话后,贾政要勒死宝玉,王夫人转而抓住贾政的衣服哭道自己已年近五十等语。说完如果贾珠活着等话,又伏在宝玉身上大哭。之后一群女眷在贾政的书房中为宝玉擦洗伤处。这一场景极为喧嚣、热闹。编剧在改变这一场戏的时候,只注重了画面效果,忘记了原著本身的内涵,没有做到设身处地考虑到王夫人的身份和该有的姿态而加重了戏份,这样的改编,有待完善。王夫人是金陵王家之女,这样的人物如果丈夫一打儿子,便冲出来大呼小叫,不仅不符合她的身份,也不符合贾府这样赫赫世家的家规。原著是这样描写的: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趴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就原文而言,这一段描写不仅写出了宝玉挨打这一场景的层次,也写出了王夫人的身份。从王夫人出场到其失声大哭,这期间有一个层次渐进的过程,节次感较强。同时也写出了王夫人的威严与不失体统。这样描写不仅写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自身行动与身份的关系,而且动作也是慢慢展开。将原著与改编对看,便能看出改编缺少这种合理性和真实性。
三、隐喻与修辞
有调的歌曲可以使唯美的诗词增加画面感,但是动感的画面虽说宏伟壮观,但始终无法将原著的隐喻完整的表现出来,读完《红楼梦》,每个人都能因为同一个林黛玉说出不同的感受,有的觉得柔美,有的觉得做作,甚至有的觉得无法形容。但有这些想法都是因为大家看过原著,如果只看电视剧,就会将映入眼帘的黛玉形象牢记与心,千千万万个林黛玉就集中成那独一无二的形象,失去了原著原有的神奇魔力。影视作品用快捷最直观方式告诉我们林黛玉的形象,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林黛玉,对《红楼梦》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无论怎么样,影视作品都无法令所有人满意,毕竟它离原著都有一定的距离,这是谁都无法超越的。
说到隐喻与修辞,这些文学特有的艺术价值才是影视作品真正无法触及的高度。《红楼梦》中一个显著的特色是运用隐喻来暗示人物命运,使用“诗”的方式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这样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是文学艺术的的深厚底蕴。最具有代表性的《葬花吟》中这个苦命的女子对自己不幸命运作出了呐喊和咏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抹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诗句,正是林黛玉对自己日后遭遇的一个预示,当然也是曹雪芹对她的命运所做的判词。这样的隐喻电视剧除了“黛玉葬花”这段拍得唯美一点,是不能够将这其中的深意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尽管配以悲伤凄美的《葬花词》,也很难表达。尤其是在全书的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的即景联句,那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所表达的文学底蕴哪怕再用上千字的文字来加以解释都觉得不够,这句在文学艺术所用的艺术手法包括隐喻、修辞中的对偶,电视剧里面短短的一句台词是不能够解决的。
结语
面对高端的影视艺术技巧对文学本身的解读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和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各种特点,我们探讨的问题应该是怎样取其长补其短,让两者完美的融合,而不是争论谁能够完全取代对方。一味的模仿,没有新意和亮点,我们为何不直接读原著呢,又何来取代呢。所以,对于这个客观的问题,影视艺术的好处就是能够直观、形象、快速地反映文学所表达的对象,虽然不能完全跟原著本身相同,至少可以当做万千理解中的一个样板供大家欣赏。而且对于比较抽象原著描写,电视剧可以做一个很好的补充,比如穿衣打扮等就可以借助电视剧来勾勒形象。这样一来,影视艺术与文学创作就可以共同发展、彼此推进。
参考文献:
[1]雪芹、高鹗:《红楼梦》M 2005.1.1上海古籍出版社.
[2]金圣叹:《金圣叹全集》M 2008.12.1凤凰出版社.
[3]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M 2008.3.1 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词与调;删与增;隐喻与修辞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10-01
一、词与调
《枉凝眉》这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我觉得这个曲子是通过电视剧将它真切地传递给大家的,使得大家对于宝黛之间纯洁无暇、凄苦缠绵的爱情有了深临其境的感觉,这比小说中的语言文字来得更快捷、更形象、更动人心弦一些。87版电视剧《红楼梦》总共十四首曲子,可以说是王立平费尽心血的巅峰之作,为该部电视剧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序曲,王立平遴选了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十三首诗词,《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这些歌曲伴随《红楼梦》也都成了经典,情真意切,凄美婉转,满腔惆怅,无限感慨。那么,就文学作品本身而言,看小说的人在看到这十二支曲子的时候,除了能够欣赏曲子的语词优美以外,还能做什么?什么也做不了,至少我读《红楼梦》时,是将这些曲子一眼掠过的。所以在此,我必须先肯定影视的魅力,把词与调完美的融合,给红楼梦中人添加了更多灵动的色彩。
二、删与增
删与增,这是影视与原著出入最大的地方,我觉得删增得最不恰当的是黛玉进府时的对话和宝玉被打时的对话。
首先,黛玉进府描写中,“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这句代表性描述应该完美的表答出来。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此处的言语细节却被忽略。再则,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聪明的黛玉这就知道,在外祖母眼中,仍然“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宝玉再问的时候,她就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原著中这两段对话把心气高傲却心思机敏的黛玉表现很完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删去了贾母询问黛玉念何书的对话,但保留了黛玉与宝玉的原著对话,因为缺少黛玉和贾母的对话和黛玉的自我心理过程,就单单的用宝玉和她的这一段对话,对于黛玉的人物性格塑造还有待欠缺,她最显著的特点:“高傲”就没有表现出来。原著的作答,不仅是回答了宝玉的问话,还是在对贾母的再一次言说。这样的言语设计不仅凸现黛玉心思机敏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可见她刚入贾府时的时时小心、处处留意。没有贾母与黛玉的对话,直接出现黛玉不合实情的回答,不符合黛玉心气极高的性格特点,黛玉也没有如此谎称的必要。所以我觉得这一场景的描写,不应该把贾母和黛玉的对话删去。
然后是宝玉挨打的部分,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最不妥的地方是王夫人对老爷说的话。“宝玉挨打王夫人便带着哭腔出场”疾呼:“老爷,老爷。别打了,老爷别打了!”接着浅伏在宝玉的上身,哭着说:“你打死我罢。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老爷!”听此话后,贾政要勒死宝玉,王夫人转而抓住贾政的衣服哭道自己已年近五十等语。说完如果贾珠活着等话,又伏在宝玉身上大哭。之后一群女眷在贾政的书房中为宝玉擦洗伤处。这一场景极为喧嚣、热闹。编剧在改变这一场戏的时候,只注重了画面效果,忘记了原著本身的内涵,没有做到设身处地考虑到王夫人的身份和该有的姿态而加重了戏份,这样的改编,有待完善。王夫人是金陵王家之女,这样的人物如果丈夫一打儿子,便冲出来大呼小叫,不仅不符合她的身份,也不符合贾府这样赫赫世家的家规。原著是这样描写的: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趴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就原文而言,这一段描写不仅写出了宝玉挨打这一场景的层次,也写出了王夫人的身份。从王夫人出场到其失声大哭,这期间有一个层次渐进的过程,节次感较强。同时也写出了王夫人的威严与不失体统。这样描写不仅写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自身行动与身份的关系,而且动作也是慢慢展开。将原著与改编对看,便能看出改编缺少这种合理性和真实性。
三、隐喻与修辞
有调的歌曲可以使唯美的诗词增加画面感,但是动感的画面虽说宏伟壮观,但始终无法将原著的隐喻完整的表现出来,读完《红楼梦》,每个人都能因为同一个林黛玉说出不同的感受,有的觉得柔美,有的觉得做作,甚至有的觉得无法形容。但有这些想法都是因为大家看过原著,如果只看电视剧,就会将映入眼帘的黛玉形象牢记与心,千千万万个林黛玉就集中成那独一无二的形象,失去了原著原有的神奇魔力。影视作品用快捷最直观方式告诉我们林黛玉的形象,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林黛玉,对《红楼梦》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无论怎么样,影视作品都无法令所有人满意,毕竟它离原著都有一定的距离,这是谁都无法超越的。
说到隐喻与修辞,这些文学特有的艺术价值才是影视作品真正无法触及的高度。《红楼梦》中一个显著的特色是运用隐喻来暗示人物命运,使用“诗”的方式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这样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是文学艺术的的深厚底蕴。最具有代表性的《葬花吟》中这个苦命的女子对自己不幸命运作出了呐喊和咏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抹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诗句,正是林黛玉对自己日后遭遇的一个预示,当然也是曹雪芹对她的命运所做的判词。这样的隐喻电视剧除了“黛玉葬花”这段拍得唯美一点,是不能够将这其中的深意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尽管配以悲伤凄美的《葬花词》,也很难表达。尤其是在全书的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的即景联句,那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所表达的文学底蕴哪怕再用上千字的文字来加以解释都觉得不够,这句在文学艺术所用的艺术手法包括隐喻、修辞中的对偶,电视剧里面短短的一句台词是不能够解决的。
结语
面对高端的影视艺术技巧对文学本身的解读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和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各种特点,我们探讨的问题应该是怎样取其长补其短,让两者完美的融合,而不是争论谁能够完全取代对方。一味的模仿,没有新意和亮点,我们为何不直接读原著呢,又何来取代呢。所以,对于这个客观的问题,影视艺术的好处就是能够直观、形象、快速地反映文学所表达的对象,虽然不能完全跟原著本身相同,至少可以当做万千理解中的一个样板供大家欣赏。而且对于比较抽象原著描写,电视剧可以做一个很好的补充,比如穿衣打扮等就可以借助电视剧来勾勒形象。这样一来,影视艺术与文学创作就可以共同发展、彼此推进。
参考文献:
[1]雪芹、高鹗:《红楼梦》M 2005.1.1上海古籍出版社.
[2]金圣叹:《金圣叹全集》M 2008.12.1凤凰出版社.
[3]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M 2008.3.1 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