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城区的孩子来说,四五岁的年龄应该是躺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的年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高兴就耍大小姐、大少爷的脾气,但是在我们这些偏远的山区,由于路途遥远,连那些只有四五岁的小孩学前班就得住宿在学校,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中,开始要自己和老师、同学交往,开始适应一天的生活与学习。他们开始自己一个人度过那漫漫的长夜;没有父母的陪伴,只有自己慢慢学会独立和坚强;没有父母的呵护,只有自己学会与同学,与老师交流和沟通;没有了昔日少爷、公主的架子,只有学会与同学们和谐相处才能找到童年的欢乐。
孩子们由于长时间离开父母,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和同学,缺少了经常心理交流和心理倾诉的对象、场所,在与同学的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出现一些问题,这是更需要老师和学校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防微杜渐。我们这些处于偏远山区的学校,学生基本上都住校,这对于老师和学校来说责任更加重大,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现结合我在偏远山区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我自己粗略的认识。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对于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来说,适龄入学后,一个星期要有五天的时间在学校生活、学习,学校也成為了他们的第二个家。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学校要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学校的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在优美、和谐的环境下增强自己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同时在寄宿制学校,老师也是与学生接触面最广,接触时间最长,所以老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关心、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被受到重视,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和倾诉,使他们能够正式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合理的表现自己的情绪,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乐趣,教师和同学们的爱,树立良好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二、善于观察,确定辅导对象,加强沟通交流
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学习、生活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他们成长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矛盾、交往等都需要教师的密切关注,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生活、学习中。虽然我们课程表中每个星期安排了一节“三生课”和一节班会课,但是这两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老师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对学生多观察,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到更高的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三、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
教育无刻不在,所以教师要树立心理辅导的全员参与的意识,将心理辅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把心理辅导的任务有机的纳入到教学目标中,既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我从教七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我与学生接触的第一天,我就对学生提出要求: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不管学习成绩好与差,我都一视同仁,“学会做人”更是被我提在了重中之重。对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鼓励、平等对待,在课堂上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轻松的教学氛围,并及时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和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各种机会,寓心理辅导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成长。在授课之于,将德育教育积极贯穿其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我在上六年级时,发现有一些学生倾于早恋,单独找了几次谈话效果甚微。在一次语文园地安排的辩论赛中,我将“小学生早恋好还是不好”提到了那次辩论的主题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辩论,最后达成共同意识:小学生早恋不好。那堂课对同学们教育很大,同学们转变也非常大,基本上能将心收回到学习上来,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
四、抓住班会和“三生”课,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群体动力学理论指出:群体具有归属、认同、支持和塑造的功能,群体的行为目标、行为规范以及群体的舆论等深深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所以班主任要紧紧利用好班会和“三生”课,开展主题班会,角色扮演,表演等游戏活动,通过具体的情境,能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和发展自我。
像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教师资源有限,一个完小八个老师承担学校的所有事物,每个人都要承担沉重的教学任务。对于这些寄宿学生,老师要既当爹又当妈,还要当好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应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班组任,关注每一个学生则更为重要,因为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维护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心理辅导活动,更能充分发挥班组任的优势。
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家庭教育也是学生成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寄宿制学生一般周末才回家一次,星期天下午又要会学校,虽然与父母的相处比较短暂,但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在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有误区,不是过于挑剔,就是漫不经心,农村里倾于后者的比较多,只以学生的成绩来看待子女,子女的好与坏就全加到老师的头上,自己则对子女的成长漠不关心,与子女缺少交流和沟通,使孩子的心理趋向于叛逆。因此,学校和老师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通过开家长会,家访、校讯通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正确教育子女,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虽然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方法,但是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希望我们所有人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去探索努力,让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孩子们由于长时间离开父母,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和同学,缺少了经常心理交流和心理倾诉的对象、场所,在与同学的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出现一些问题,这是更需要老师和学校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防微杜渐。我们这些处于偏远山区的学校,学生基本上都住校,这对于老师和学校来说责任更加重大,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现结合我在偏远山区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我自己粗略的认识。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对于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来说,适龄入学后,一个星期要有五天的时间在学校生活、学习,学校也成為了他们的第二个家。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学校要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学校的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在优美、和谐的环境下增强自己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同时在寄宿制学校,老师也是与学生接触面最广,接触时间最长,所以老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关心、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被受到重视,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和倾诉,使他们能够正式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合理的表现自己的情绪,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乐趣,教师和同学们的爱,树立良好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二、善于观察,确定辅导对象,加强沟通交流
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学习、生活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他们成长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矛盾、交往等都需要教师的密切关注,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生活、学习中。虽然我们课程表中每个星期安排了一节“三生课”和一节班会课,但是这两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老师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对学生多观察,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到更高的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三、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
教育无刻不在,所以教师要树立心理辅导的全员参与的意识,将心理辅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把心理辅导的任务有机的纳入到教学目标中,既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我从教七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我与学生接触的第一天,我就对学生提出要求: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不管学习成绩好与差,我都一视同仁,“学会做人”更是被我提在了重中之重。对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鼓励、平等对待,在课堂上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轻松的教学氛围,并及时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和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各种机会,寓心理辅导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成长。在授课之于,将德育教育积极贯穿其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我在上六年级时,发现有一些学生倾于早恋,单独找了几次谈话效果甚微。在一次语文园地安排的辩论赛中,我将“小学生早恋好还是不好”提到了那次辩论的主题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辩论,最后达成共同意识:小学生早恋不好。那堂课对同学们教育很大,同学们转变也非常大,基本上能将心收回到学习上来,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
四、抓住班会和“三生”课,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群体动力学理论指出:群体具有归属、认同、支持和塑造的功能,群体的行为目标、行为规范以及群体的舆论等深深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所以班主任要紧紧利用好班会和“三生”课,开展主题班会,角色扮演,表演等游戏活动,通过具体的情境,能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和发展自我。
像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教师资源有限,一个完小八个老师承担学校的所有事物,每个人都要承担沉重的教学任务。对于这些寄宿学生,老师要既当爹又当妈,还要当好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应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班组任,关注每一个学生则更为重要,因为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维护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心理辅导活动,更能充分发挥班组任的优势。
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家庭教育也是学生成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寄宿制学生一般周末才回家一次,星期天下午又要会学校,虽然与父母的相处比较短暂,但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在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有误区,不是过于挑剔,就是漫不经心,农村里倾于后者的比较多,只以学生的成绩来看待子女,子女的好与坏就全加到老师的头上,自己则对子女的成长漠不关心,与子女缺少交流和沟通,使孩子的心理趋向于叛逆。因此,学校和老师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通过开家长会,家访、校讯通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正确教育子女,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虽然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方法,但是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希望我们所有人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去探索努力,让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