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推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升辦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分类管理和评价的意义,对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意义;策略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其办学规模在短时期之间实现了膨胀式增长,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办学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按照现实社会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必然要由外延式发展转变到内涵式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教师队伍是最为重要的主体之一,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与结构的优化,是保证高等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高等学校要积极探索教师管理的机制,激发教师队伍发展的内在活力,从而整体提升其能力水平。由于高校教师队伍构成和各自职责任务的复杂性,传统的对教师进行一刀切式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已不适应教师队伍发展的要求。所以必须对这些管理机制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机制,使管理更加符合教师队伍的实际,从根源上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
一、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意义
开展管理和评价的依据是基于对象的同质性与可比性。但是,高校教师岗位、层级、年龄结构复杂,如果以一个标准来进行管理和评价,则显然违背科学的管理理念。因此,管理和评价的开展,要遵循推动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与要求,紧紧围绕办学战略定位,按照岗位、领域、目标、层级等指标进行区别化管理和分类化评价,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分别明确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基于不同目标、不同类别的工作量进行科学的计算与界定,促使教师明确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奖惩和资源的配置,以充分激发其主动性和能动性。
(一)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原高校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人才配置、畅通提升通道的有效途径。以职业能力、业绩水平为标准,对高校教师进行分类管理与评价,有利于体现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自主性,而且还兼顾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可能够满足不同高校、不同岗位、不同专业教师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推动教师队伍管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流动性转变。
(二)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现了高校推进发展的战略理念,实施这种机制也是推动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模式下,教师管理与评价主要基于教学与科研的量化指标,对其结果的运用体现于考核和职称管理方面。应该说,这样的考核重量轻质,忽视了长远发展,而且对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得不到充分体现,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而开展分类管理和评价,有利于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通过调动个体的积极性,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
(三)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是建立科学激励机制的要求
高校教师在能力水平、专业素质、特长爱好、发展追求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诉求,建立差别化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可以结合教师特点,满足其个性化的追求。在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系下,尽可能地为每一名教师都创造充足的发展空间,尊重其劳动与创造,从而更大程度上调动其发挥特长、实现梦想的积极性。
二、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策略
(一)加强政策引导
在高等學校教师开展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在政策、法律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对固有政策进行调整,实现制度体系的协调与合力,促进高等教育由重等级向重分类方向转变。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要结合其办学的战略定位、专业特色、岗位等内容,对管理和评价要求进行政策引导,提出指导意见。同时,要使高校有足够的自主权,分阶段对教师的评聘权进行下放,使教师的管理与评价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二)进行合理定位
首先,要对教师的岗位体系进行科学设置。按照不同的发展定位以及任务目标的要求,对教师岗位进行分类设置。在岗位类型设置的基础上,按照工作内容、岗位类型和职称,确定相应的管理模式,如把科研型岗位和教师职称职级进行匹配,对不同的级别,进行不同的职责定位,使职能的配置更加科学、优化并符合教师实际。其次,推进评价体系多元化。按照岗位职责,对各类岗位上的教师分别设置不同的发展通道。按照岗位类别以及都职业特点的不同,对评价要求进行不同的设置。
(三)完善管理体制
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由该机构统一管理和评价教师,评价的结果与其他部门共享共用,从而保障教师管理、教师使用和教师评价的独立性。对教师的评价,由学校和院系共同管理,在学校的指导下,院系享有一定程度的资源分配权力,如绩效工资核定、实验室的分配等,发挥院系了解教师特点、便于管理的优势。另外,还要改进和完善外部监督的制度,使评价更具公平性。
三、结语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对老师进行分类管理与评价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办学的战略目标与特色,结合岗位设置与教师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类别的划分,并按照类别的特点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激发教师队伍的内在活力与动力,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许明,杨丽梅.浅谈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管理[J].河北企业,2013,(7):96-97.
[2]靳玉乐,张良.论高校教师的分类评价[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7):8-14.
作者简介:
刘晟,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政工师,研究方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意义;策略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其办学规模在短时期之间实现了膨胀式增长,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办学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按照现实社会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必然要由外延式发展转变到内涵式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教师队伍是最为重要的主体之一,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与结构的优化,是保证高等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高等学校要积极探索教师管理的机制,激发教师队伍发展的内在活力,从而整体提升其能力水平。由于高校教师队伍构成和各自职责任务的复杂性,传统的对教师进行一刀切式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已不适应教师队伍发展的要求。所以必须对这些管理机制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机制,使管理更加符合教师队伍的实际,从根源上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
一、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意义
开展管理和评价的依据是基于对象的同质性与可比性。但是,高校教师岗位、层级、年龄结构复杂,如果以一个标准来进行管理和评价,则显然违背科学的管理理念。因此,管理和评价的开展,要遵循推动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与要求,紧紧围绕办学战略定位,按照岗位、领域、目标、层级等指标进行区别化管理和分类化评价,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分别明确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基于不同目标、不同类别的工作量进行科学的计算与界定,促使教师明确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奖惩和资源的配置,以充分激发其主动性和能动性。
(一)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原高校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人才配置、畅通提升通道的有效途径。以职业能力、业绩水平为标准,对高校教师进行分类管理与评价,有利于体现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自主性,而且还兼顾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可能够满足不同高校、不同岗位、不同专业教师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推动教师队伍管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流动性转变。
(二)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现了高校推进发展的战略理念,实施这种机制也是推动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模式下,教师管理与评价主要基于教学与科研的量化指标,对其结果的运用体现于考核和职称管理方面。应该说,这样的考核重量轻质,忽视了长远发展,而且对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得不到充分体现,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而开展分类管理和评价,有利于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通过调动个体的积极性,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
(三)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是建立科学激励机制的要求
高校教师在能力水平、专业素质、特长爱好、发展追求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诉求,建立差别化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可以结合教师特点,满足其个性化的追求。在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系下,尽可能地为每一名教师都创造充足的发展空间,尊重其劳动与创造,从而更大程度上调动其发挥特长、实现梦想的积极性。
二、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策略
(一)加强政策引导
在高等學校教师开展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在政策、法律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对固有政策进行调整,实现制度体系的协调与合力,促进高等教育由重等级向重分类方向转变。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要结合其办学的战略定位、专业特色、岗位等内容,对管理和评价要求进行政策引导,提出指导意见。同时,要使高校有足够的自主权,分阶段对教师的评聘权进行下放,使教师的管理与评价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二)进行合理定位
首先,要对教师的岗位体系进行科学设置。按照不同的发展定位以及任务目标的要求,对教师岗位进行分类设置。在岗位类型设置的基础上,按照工作内容、岗位类型和职称,确定相应的管理模式,如把科研型岗位和教师职称职级进行匹配,对不同的级别,进行不同的职责定位,使职能的配置更加科学、优化并符合教师实际。其次,推进评价体系多元化。按照岗位职责,对各类岗位上的教师分别设置不同的发展通道。按照岗位类别以及都职业特点的不同,对评价要求进行不同的设置。
(三)完善管理体制
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由该机构统一管理和评价教师,评价的结果与其他部门共享共用,从而保障教师管理、教师使用和教师评价的独立性。对教师的评价,由学校和院系共同管理,在学校的指导下,院系享有一定程度的资源分配权力,如绩效工资核定、实验室的分配等,发挥院系了解教师特点、便于管理的优势。另外,还要改进和完善外部监督的制度,使评价更具公平性。
三、结语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对老师进行分类管理与评价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办学的战略目标与特色,结合岗位设置与教师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类别的划分,并按照类别的特点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激发教师队伍的内在活力与动力,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许明,杨丽梅.浅谈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管理[J].河北企业,2013,(7):96-97.
[2]靳玉乐,张良.论高校教师的分类评价[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7):8-14.
作者简介:
刘晟,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政工师,研究方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