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装备购置、经营生产、使用维修、更新改造、处理报废等全过程管理工作的总称,它包括机械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全过程的一切管理工作。设法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 制度
中图分类号:U673.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个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线长,设备、人员调动频繁,而施工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认为机械设备管理是施工现场的事,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理工作很难实施。
机械装备落后,设备盲目购置,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已演化为人才与设备的竞争。与此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施工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为了适应当前形势,施企工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成“废物”。
(3)还有的企业为了一味追求设备的生产率,盲目购置一些大型设备,但又未能充分考虑所购设备会受到资源、市场消耗能力、搬迁运输、施工场地、环保、操作使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投入使用后的运转费用难以维持,以致设备平均利用率很低,不得不停机处理,这些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舍不得智力投资
(1)虽然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机务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更迭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尚较模糊,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还未能规范地开展机管工作。
(2)而有些企业只是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宁愿花耗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先进设备,但在管理人才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却显得过分吝惜,舍不得花钱。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但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低劣,是很难适应机械自动化、机电液一体化程度高的设备管理需要。
4、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1)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此外,不少项目负责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打算,短期行为严重,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工后,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而调运到新工程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项目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
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要解决上述问题,搞好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管理體制,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2、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坚持设备评优工作
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连,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公里或小时)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3、配置机械设备经济化和管理专业化
机械设备合理使用的两个主要标志为经济性与高效性,这首先取决于施工组织设计阶段的施工方案及具体机型的选择。
施工方案优选化 施工方案的经济计算可以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优化选择,依据工程量大小、工期决定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以及进出场时间,以达到工程进度与设备使用的协调一致与有效控制。
配套设备效率化 ,解决好机械化组列内部的合理配套关系:①以组列中主要设备为基准,其他配套设备以确保主设备充分发挥效率为选配标准;②组列数量最小化原则,即尽可能选用一些综合型设备以减少配套环节,提高组列运行的可靠性;③次要并列化原则,即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注意组列中的薄弱(运行可靠性低)环节,实现局部的并列化。
4、现场布局合理化
机械设备进场后如何合理布局非常重要,除充分考虑到流动性大的设备的进出口通道、作业场所外,经常性设备要尽量做到一次性布局到位,避免频繁迁移。另外,还应注意以下三方面:①设备布置尽量远离其他工种作业区及居民点,以减少噪声和环境污染的影响;②注意设备安置现场的通风情况,降低环境温度的不良影响,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事故隐患;③注意设备作业半径内的光通量,在全面照明不足或局部照明过强时应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工程尾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
随着主要工程量得完善,除少数部分专用特种机械外,大部分工程机械设备的生产强度随之下降,设备回出现相对过剩情况,这些设备经过长期满负荷连续生产,它的技术指标和机械性能必定有所下降,而这些处于工作尾期的设备,势必还将进入下一项工程项目的投入阶段,抓紧这个阶段的设备管理工作,是保持企业连续生产的重要一环。
多年经验证明,利用工程尾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有计划的维修保养,使其保有生产持有性能,然后进行封存保管。对企业后期有备无患地进入新项目的施工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张德发 浅谈建设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 【J】山西建筑 2005
习柏枫 论现代施工项目的知识结构与素质 工程项目研究 1994 4
成虎 工程项目管理 北京工业出版社 1997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 制度
中图分类号:U673.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个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线长,设备、人员调动频繁,而施工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认为机械设备管理是施工现场的事,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理工作很难实施。
机械装备落后,设备盲目购置,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已演化为人才与设备的竞争。与此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施工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为了适应当前形势,施企工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成“废物”。
(3)还有的企业为了一味追求设备的生产率,盲目购置一些大型设备,但又未能充分考虑所购设备会受到资源、市场消耗能力、搬迁运输、施工场地、环保、操作使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投入使用后的运转费用难以维持,以致设备平均利用率很低,不得不停机处理,这些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舍不得智力投资
(1)虽然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机务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更迭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尚较模糊,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还未能规范地开展机管工作。
(2)而有些企业只是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宁愿花耗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先进设备,但在管理人才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却显得过分吝惜,舍不得花钱。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但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低劣,是很难适应机械自动化、机电液一体化程度高的设备管理需要。
4、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1)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此外,不少项目负责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打算,短期行为严重,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工后,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而调运到新工程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项目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
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要解决上述问题,搞好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管理體制,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2、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坚持设备评优工作
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连,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公里或小时)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3、配置机械设备经济化和管理专业化
机械设备合理使用的两个主要标志为经济性与高效性,这首先取决于施工组织设计阶段的施工方案及具体机型的选择。
施工方案优选化 施工方案的经济计算可以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优化选择,依据工程量大小、工期决定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以及进出场时间,以达到工程进度与设备使用的协调一致与有效控制。
配套设备效率化 ,解决好机械化组列内部的合理配套关系:①以组列中主要设备为基准,其他配套设备以确保主设备充分发挥效率为选配标准;②组列数量最小化原则,即尽可能选用一些综合型设备以减少配套环节,提高组列运行的可靠性;③次要并列化原则,即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注意组列中的薄弱(运行可靠性低)环节,实现局部的并列化。
4、现场布局合理化
机械设备进场后如何合理布局非常重要,除充分考虑到流动性大的设备的进出口通道、作业场所外,经常性设备要尽量做到一次性布局到位,避免频繁迁移。另外,还应注意以下三方面:①设备布置尽量远离其他工种作业区及居民点,以减少噪声和环境污染的影响;②注意设备安置现场的通风情况,降低环境温度的不良影响,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事故隐患;③注意设备作业半径内的光通量,在全面照明不足或局部照明过强时应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工程尾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
随着主要工程量得完善,除少数部分专用特种机械外,大部分工程机械设备的生产强度随之下降,设备回出现相对过剩情况,这些设备经过长期满负荷连续生产,它的技术指标和机械性能必定有所下降,而这些处于工作尾期的设备,势必还将进入下一项工程项目的投入阶段,抓紧这个阶段的设备管理工作,是保持企业连续生产的重要一环。
多年经验证明,利用工程尾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有计划的维修保养,使其保有生产持有性能,然后进行封存保管。对企业后期有备无患地进入新项目的施工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张德发 浅谈建设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 【J】山西建筑 2005
习柏枫 论现代施工项目的知识结构与素质 工程项目研究 1994 4
成虎 工程项目管理 北京工业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