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二樵为袁升父铭端溪西洞砚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Wind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于“唱随室”主人家见随形端砚一方,砚长19厘米、宽14.5、厚2.5厘米。其上有火捺、蕉叶白等精美端石石品花纹。无雕刻纹饰,仅于砚池边缘雕饰一圈隐起的边线,砚底平整而中心微凹。整体看似简单古朴,实则洗练典雅,文气十足,是典型的明末清初砚台形制。尤为难得的是在该砚的底部,有清代乾隆年间广东书画名家黎简的铭文:“随其方员(圆),不戕而天,石以长年人亦然,著书千万言,以贻子孙。岭南黎简为升父铭所藏西洞砚。” 黎氏铭文的左侧,尚有铭文“得此良友,袁堂”(按:“袁堂”二字是以草书叠写,因此字形如同画押一般)一行。
  
  黎简(1747—1799年),字简民,又字未裁,别号二樵。广东顺德县弼教乡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贡生。工诗词,擅书画、治印等。著有《五百四峰草堂诗钞》。据苏文擢撰《黎简先生年谱》载:“先生平生好砚,所蓄颇富,时见于朋友馈赠往还。如辛丑(1781)有《温誉斯赠砚歌》、《以砚赠郭广文济川》,壬寅(1782)有《病可以砚赠何征君》,辛亥(1791)《石友诗》注谓:‘以紫云砚献吾师关学使’。集外诗有《圆砚》七古一首。丁未(1787)有《砚》五律,其中有句云:‘樵夫托兹砚,兹砚托樵夫。’足见爱好之深。”爱甚,自当能品、能鉴。这从砚铭文中断言该砚是一方西洞石砚便可略知一二。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端石》中云:“羚羊峡口之东有一溪,溪长一里许。广不盈丈,其名端溪。自溪口北行三十步,一穴在山下,高三尺许,乃水岩口也。匍匐而入,至五、六丈为正坑。从正坑右转数丈为西坑,坑门最小。从其旁入为中坑。从正坑左转十馀丈为东坑,东坑外即大江矣。坑中水渊停不竭。以罂瓮传水,注槽笕中,水稍竭,乃可下凿。石有三层,上层者稍粗,中层多鸲鹆眼。下层在水底,多破碎不受斧凿,凡西、中、东三洞皆然。三洞皆有蕉叶白、火捺,而东洞尤美。其美也,以有青花微细如尘隐隐浮出,或如蚁虱脚者为上。”又言:“西洞今亦凿穿,江水入焉,不可以复凿。即凿亦仅容二斧四人而已。中洞尚可容六斧十人。东洞可容四斧八人。更番凿之。”
  屈大均所说的西洞石,是有别于乾隆时及光绪时候张之洞所开采的大西洞石,其于康熙时已几乎采凿殆尽,后人已把它称作老西洞了。黎简能越百年而辨之为西洞石砚,实是一位鉴赏端砚的名家。否则也不会有人找他铭砚了。
  
  黎简砚铭中的“升父”即升甫,是袁堂的别字。据《赣州府志》卷五十五载:“袁堂,字升甫,嘉德(春舫)仲子。工诗古文词。游宦粤东,多客中之作。有《三十二砚斋文集》。”袁嘉德,别字春舫。江西赣县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考取三甲七十四名进士。据阮元《广东通志》载,袁嘉德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任广东阳春县知县。袁堂随父游宦广东并结识黎简,理应在乾隆四十一年前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黎简曾作《题袁春舫遗照劝农图,应袁升甫君之属》诗。可见黎简为袁堂所铭砚亦当在这段时间内。袁堂于砚底自铭“得此良友”,想必该砚应是三十二砚斋中物也。黎简铭砚传世绝少,能睹其真迹,考知砚的主人,以及砚石所出自的坑口,实是一件赏心的事。
  说到砚铭,最早应是作为辨识砚主家藏的记号,所以,多为随手拈来,即兴为之,有的铭记仅镌刻姓名,有的是一两句精辟之语。后来,人们对砚材的认识不断深入,赞美砚台的诗文和辨识砚材的考据文字逐渐流行起来,“黎简铭砚”当属此类型。偶尔还有抒发情怀的长篇,如结合砚形所铭刻的“兰亭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兰亭砚)等。也有是出自对砚台的砚式和纹饰设计、刻制的署款,如香港刘作筹先生所藏的黄香石刻面壁砚。渐渐地,这些长短不一的铭记,一方面赋予砚台更为丰富的历史感,另一方面又成了砚台的文化装饰,那苍劲有力,或秀美兼之的书法,比起镌刻的花纹更令人钟爱。虽然今人是无法面晤前贤的,但是,通过观赏前贤的砚铭、使用前贤也曾使用过的砚台的时候,能让你产生无尽的遐想,这就是砚铭的魅力所在。因此,时下在古玩市场上,带铭的砚台要比不带铭的砚台价格要高很多,更不用说是名家铭用的砚了。由是,辨识真假铭文,遂成为鉴定古砚台的重要一环。
  
  此外,砚铭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铭”与“刻”同为一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亲铭亲刻,如“黎简为升父铭砚”、香港黄仲方先生藏“夔龙砚”(见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1年6月出版的《紫石凝英》,下同)、香港黄仲方先生藏“华实铭竹节砚”、香港刘作筹先生藏“谢里甫铭茶坑砚”、香港李润桓先生藏“蕉叶蜘蛛砚”等;另一种是“铭”与“刻”分属不同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亲铭代刻,往往是砚主人请别人题赞铭,另行找名刻家或匠人代为刻书的,如香港北山堂藏“汪兆镛铭、寂叟书、钝庵刻随形砚”、香港马国权先生藏“沈尹默铭梅花砚”、香港马国权先生藏“庞玙铭题夔龙砚”等。砚铭的亲铭亲刻与亲铭代刻是有区别的,除了在铭题文字中有所反映以外,一般在铭文形式上也会体现不同点。如从字口上分析,亲铭亲刻者,由于不擅长操刀铭刻,施刀多为深浅不一,线条宽窄不匀,这从拓本上可以看到,而且大多不加刻印章;亲铭代刻者,则是拟铭者题写在纸上,经由代刻者缩临上石,再行铭刻,刻工施展其专长操刀铭刻,深浅自当趋于划一,宽窄自当趋于匀称,而且往往加刻印章。因为书写一篇完整的铭文作品,必然章法谨严、配钤印章,代刻者不敢擅自增减,照搬缩临上石,所以多加刻印章。有的名刻家也有亲铭亲刻之作,但因循代刻的旧例,亦加刻了印章,如香港范甲先生藏“冯康侯铭云月砚”便是这种状况。自晚清民国以来,砚铭加刻印章的现象较为普遍,似乎形成了一种风气。总而言之,代刻者严整有加,却不如亲刻来得亲切,灵动,和随意。
  以上是把玩“黎简为袁升甫所铭砚”时而想到的,写来与爱好带铭砚者共探之。
其他文献
郑漪娜女史,粤之番禺人。端庄淑慧,好古敏求,早岁于羊城从李瑶屏问艺,凡山水、人物、花卉均得乃师真传。书法习褚,清刚秀逸(附图)。诗人司徒怒涛倾慕久之,遂不惜委身于李瑶屏弟子行,与郑漪娜既有同门切磋之便,终成鸳盟之好。抗战时移家香江,仍不废绘事。曾为陈协之绘《颗园雅集图》,一时俊雅之士纷跋其后。  黄永玉于北京通州徐辛庄建万荷堂,入万荷堂路口处,有一亭,名曰“侃亭”,黄永玉所建者,为方便村民“侃大山
期刊
隋代铜镜仍有北朝遗风,其承上启下的风格,为以后唐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镜的镜体大而厚重,半圆形钮比较丰满,多为连珠纹钮座和柿蒂钮座,镜缘高平向外略有斜坡,缘内侧多饰一周锯齿纹。纹饰图案多四方配置,布局谨严讲求对称,并常设置界格。纹饰种类不多,主纹以四神瑞兽为主。      本文收录的隋镜分为四神镜、十二生肖镜、团花镜等。  仙山并照四神纹镜(图1),莲花瓣钮座,外设双线方格,主纹为形态各异的四灵,
期刊
往年的钱币拍卖主要是中国嘉德和北京华辰两家公司在争夺市场份额,而北京华辰自2004年秋季拍卖会开始末见再有钱币专场推出。暂时出现了嘉德一枝独秀的局面,2005年秋,新成立的北京诚轩公司推出钱币专场与中国嘉德“对撼”,形成新的格局。  05年的钱币拍卖亮点频出,尤其是近现代银元这一项,不但有嘉德马定祥钱币专场的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三反版”样币十枚165万成交创下中国银币单项拍卖的世界记录,也有北京诚
期刊
2006年情人节前夕,佳士得选准这个令世界充满甜蜜与浪漫的时机,在纽约举行了一场由TSuyoshl Kajjkawa珍藏的拉力克水晶(Lalique)专场拍卖。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也最为著名的水晶品牌之一,拉力克早已不再是一种产品的简单代名词,而代表着一种优雅与内敛的生活态度。此次上拍的拍品,皆为拉力克水晶的创始人雷内·拉力克(Rene Lalique,1860—1945)的作品,目前市场上能见的基
期刊
承邓希路赠我一册《近代名人手札书翰选》(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皆为其伯父邓又同先生原藏,并代表邓家捐赠广州博物馆的佳品。翻检一过,胜流萃集,名翰纷呈,诚粤人藏鉴之大观。考索偶有一得,今试为写出,以报邓兄雅意。  集中收录陈三立书迹一幅,含对联一副、七律一首。七律题作《寄题八泉亭》,为陈氏集外诗,蒋天枢则币门往事杂录》、张求会《陈寅恪的家族史》皆有披露,并已收入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而对
期刊
玛丽莲·梦露曾说,珠宝是女人最好的朋友。珠宝又何止吸引女人的目光呢!小小的宝石上面,凝结了设计师和工艺师的智慧。珠宝拍卖——尤其是珍贵的钻石和天然珍珠,在国际珠宝市场的拍卖市场里向来炙手可热。全球的拍卖行每年都会在纽约、伦敦、日内瓦、香港举行盛大的珠宝拍卖会,每次都会刷新交易纪录。以高素质的钻石和天然珍珠为材料设计的首饰是每次拍卖创新高的热门。2006年4月9日,在香港举行了一场“华丽的珠宝和玉器
期刊
纽约佳士得(CHRISTlE’S)将于2006年3月29日举行中国陶瓷及工艺精品拍卖,推出共五百多件精品,其中首推“小有洞天——J&J鼻烟壶珍藏(三)”及EVelyn Annenberg Hall珍藏的中国瓷器。      J&J鼻烟壶迎来第三次拍卖清乾隆御制料胎画珐琅福寿万代葫芦形鼻烟壶估价最高    此次佳士得将继续推出88件J&J珍藏鼻炬壶。此珍藏由著名藏家李公伟(James Li)及其已故
期刊
劳健,字笃文,以字行,是前清京师大学堂总监劳乃宣之子。周叔驶先生在给王晋卿的信中称之“劳十爷”见《弢庵藏书年谱》。但时下的《近现代人物辞典》、《民国人物词典》、《天津人物近代人物录》等都找不到这名字的踪影。  劳氏善书法金石,在《弢庵藏书年谱》民国九年条下称:  七月,弢翁素喜劳健字,健因写永师《千字文》相赠,并撰跋文,道其原委。  条下注云:劳健,浙江桐乡人。字笃文。劳乃宣之子。精书法,其小楷之
期刊
雍正(1723—1735)一朝十三年,时间虽短,但瓷器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以精致秀美著称,胎、釉的质量和造型的雅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由于外销瓷的减少,使民窑瓷器的产量大减,失去了康熙民窑的丰富多彩。官窑恢复了绝对的主流地位,民窑则大量模仿官窑。在颜色釉瓷方面,除了原有的传统品种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品种。而孔雀绿、瓜皮绿、酱釉、茄皮紫等也继续生产。天蓝釉和新出现的柠
期刊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曾铸制银贝、银布,汉武帝时期铸造了三种银币,俗称“白金三品”,汉代以后曾使用银版、银饼。唐宋时期使用银铤,元代改称为银锭或元宝。中国古代以银作为货币使用是按重量计值,是一种重量货币制度,称为银两制度。所谓银两的“两”,本夹是衡量的名称,而不是货币的名称,后来才以计算重量的名称为计算货币的单位,所以称它为银两。这种银两制度十分复杂,第一是由于各地所铸宝银成色高低不齐,第二是由于各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