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语对年轻群体生活的影响及其规范建议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3159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已成为新词语衍生的重要语域。网络词语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但又其不规范问题对年轻群体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对网络新词语的定义、文化背景特征及其给年轻群体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并就其不规范的表现等问题进行进一步地探析,提出规范建议。
  关键词:网络词语 年轻群体 影响 规范建议
  
  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57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比2009同期增长了7330万人;手机网络规模达3.03亿,互联网普及攀升到34.3%,较2009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年轻群体(35岁以下)上网占80%左右[1]。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已成为新词语衍生的重要语域。网络词语的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但又其不规范问题对年轻群体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对网络新词语的文化背景及其给年轻群体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并就其规范提出建议。
  一、网络词语定义
  网络词语是指网民们在各种聊天室、新闻组、BBS留言板、在线论坛、QQ空间、博客日记、微博及其他相关网络媒体领域中进行信息交流时创造、使用的以文字为主,包括各种字母、数字、图片和表情符号等在内的一套独特的言语交际符号。网络词语大都是新词语,以网络流行语为典型代表,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词汇。从语源上看,主要包括新创词语、外借词语、新义词语、泛化的方言词、字母词、数字谐音词、新缩略词和图文组合符号等[2]。如2010年10网络最火的词"神马都是浮云",意为"都不值得一提"的等网络热词,将"神马"与"浮云"两个词结合在一起,组成金句,推之四海而风靡。
  二、网络词语产生的文化心理特征分析
  1.开放心理
  80后90后接受新事物欲望强烈,他们接触了这些新兴网络词语,并且进行稍加改造,使它们成为本土化的词语,体现了当前年轻群体的开放心理。年轻网民在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中拿"郑重"的语言规范开起了玩笑[3],例如:泪流满面:内牛满面;稀饭:喜欢;果酱:过奖等。
  2.求新心理
  在网络上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对于语言表达人们不再满足亦步亦趋,对于当今的年轻群体更是如此。在网络世界中,他们放弃了一些词汇的传统意义,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如:2010年热词"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游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
  3.崇洋心理
  长期以来我国对英语偏重,级别考试、职称评定、出国留学等,从小学生到博士生都几乎以英语为必考的课程之一,英语的发展普及正以铺天盖地的势头影响着中国。在网络上,年轻群体多以使用英语表达为时髦,国语中穿插着英文进行表达思想[4]。
  4.尚简心理
  为了满足网络上"快,简,明"的要求,字母词和数字词应运而生。这些数字词和字母词简洁明快,符合网络应用的实际需要,而且构造别致,表意丰富,使用起来高效快捷,取得了以繁代简的效果,为年轻群体所接受。如: BB-BABY(小孩)1314-一生一世等。
  5.放纵心理
  网络本身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完全是"黑箱"状态下的交流。正是基于这种隐蔽性,在網上聊天的人也就更容易、更无所顾及地将平时遏制内在的"自我"突显出来。在一些网上聊天室中,粗俗的言论比比皆是,如NQS(你去死), PK(攻击或者先批后K)等随处可见[4]。
  6.童稚心理
  网络世界的平民化让人感觉四海为一家,不分长幼尊卑,这为原本冷冰冰的虚拟网络时代平添了一份温馨的亲昵。成人用儿童式的重叠词作为交际语言的现象,被称为"童语"现象,它是网民心理角色模糊的产物。网民互相交流采用"童语",意思没有变却改成了重叠式,如 "你好漂漂或者PP(漂亮)"。
  三、网络词语对年轻群体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网络世界是开放的,没有性别、年龄、身份、学历的区别,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创造出语言大杂烩,而且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不仅满足了年轻网民们快速交际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宣泄一下自己在工作、生活、学习上的压力,给年轻网民们带来了便利,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交流,拓宽了年轻群体的视野,丰富了年轻群体的情感生活,改变了年轻群体的思维习惯和交往方式。但同时,这把双刃剑也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人的知识结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发展。
  1.网络用语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造成了网络交际的无序和混乱局面,冲击着现有的语言规范。由于网络交际是一种虚拟性和匿名性的交际,加之网民构成的不确定性,目前网络用语仍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一些网民的用语随意混杂,甚至夹有很多粗俗、肮脏的词语,其中有些用语即便是一些超级网虫也很难弄懂,已部分地造成了网络交际的无序和混乱局面,降低了网络交际的效率;又由于网络词语具有极强的流行性、外衍性、超时空性和使用主体的强未来发展性,已彰显出对全民用语超乎寻常的影响力,冲击着现有的语言规范。
  2.网络用语极大提高了年轻群体的思维习惯和交往方式,但是用字用词随意,产生了许多生造词、异体词,影响年轻群体的知识结构。许多网民为了提高录入速度,节约上网费用,或者是受到常用输入法的影响,或者是为了彰显个性,在词语的使用上往往表现出非常随意的倾向。他们在网上交流时,多不太注意所使用词语是否准确、规范,往往是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交际手段,恶意创造、任意缩略或者同音替代、乱用代码,给语言规范带来冲击。
   3.网络词语体现出了不同一般的直白性,挤占了年轻群体规范词语学习和使用的生态空间。互联网交际的个性化、匿名性、开放性以及交往主体的真正平等性等特征,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比在真实世界更为自由的交际空间。网民们正是通过网络这一自由交往的平台堂而皇之地满足了分享、窥私、发泄、猎奇、炫耀、显摆以及展示谋略等各种心理欲望,却又不必承担现实的道德和舆论压力。在此情景下,网络词语体现出了不同一般的直白性,过分的直白带来的必然是语言的浅薄、粗鄙和恶俗,有些词语随意、混杂甚至粗俗不堪,缺乏使用规范,并被一些网民带进现实生活之中,挤占了规范词语学习和使用的生态空间。
  4.网络词语的创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像过去的经典词汇经典不衰,娱乐性大于欣赏性。网络词语只是仅供交流沟通,其文字无疑减少了文化的艺术内涵,网络词语使得年轻群体的思维方式仅限于感性思维,大大缩减人们的理性思维空间。更有一些网络词语是网络幕后推手"创新"的,如"打酱油""雷""俯卧撑"等,有其庸俗、低下的一面,使人仅仅局限于感官刺激,缺乏美的感受,致使网络词语的不规范。在网络信息时代,面对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和平面化思维方式,人们面临着被精神异化的困境,人的主体地位面临着精神文化方面的挑战[5]。
  四、规范网络词语的建议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本身还不成熟、不规范,已经给年轻群体带来了不良影响,给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带来了麻烦。唐芳[6]认为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众多的网络词语何去何留取决于接受的普遍性、交流的需要性、表达的明确性、表意的稳定性以及语义的规范性五个方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规范建议:
  1.正面引导广大网民,在网络交际中自觉使用规范词语。充分利用网络词语流布范围广、强超时空性优点,依托网络,广泛宣传用语规范的必要性和好处,指出使用不规范网络词语的弊端,正面引导广大网民在网络交际中自觉使用规范词语。进一步强化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及行政和社会服务人员的用语规范,通过正面渠道引导广大网民使用规范词语,适当限制不规范网语的使用范围,倡优批劣,标本兼治。如2010年11月10日,"给力"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中(《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引发舆论强震。
  2.规范网络语言,编好网络词语规范辞书。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语言文字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究探讨"的可喜转变过程,对规范对象认识越清楚,越有利于网络用语规范的推进。至今已出版的《网络时尚词典》、《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等工具性辞书。以权威性规范辞书对网语的取舍来形成一种正面评价和引导,让网民在网络用语规范方面"有章可依",由此来建立网络语言的基本框架,推动网络语言的良性发展。只有加强监测、分析和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网语规范工作[7]。
  3.加强网民的道德自律,建立网络语言道德规范标准。倡导文明健康的网上交流风尚,大力抨击用语不道德行为,倡导网民自觉地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网上交流。网络语言有其特殊的表现力,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络词语的使用能把握好度的问题,它就会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随着网民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各界对语言规范的理解和支持,对其进行适当规范也肯定是必要而且可能的。
  参考文献:
  [1]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13-19.
  [2]杨文全,杨绪明.试论新词语的消长对当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0-101.
  [3]徐彦.从网络词语看当今青年人的文化心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3):108.
  [4]李兰兰.网络词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及其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114-115.
  [5]赵志浩.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哲学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9(8):40-42.
  [6]唐芳.判定网络词语发展前景的标准[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7-29.
  [7]杨绪明.网络词语规范的原则与途径新探[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7-90.
其他文献
摘要:金融大鳄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天生是不稳定的,金融资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服从随机漫步的假设。相比于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索罗斯提出了一种竞争性的分析框架--"信贷的反身性"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索罗斯认为当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基于预期所作的信贷扩张的反身性(基于预期所作的信贷扩张,由于其中蕴含着无法避免的偏见,表现为一个扩张与紧缩交替出现的过程),以及建构在其上的制度设计--金
期刊
摘要:本文从2010年10月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切入,从意思自治原则的理论着手,探讨意思自治原则侵入侵权领域之争辩,释读该法中意思自治原则侵入侵权领域的原因,解构该法中侵权领域适用意思自治原则的特点。  关键词: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意思自治原则;侵权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新法)的发布,意思自治原则在在侵权领域的扩张再次被
期刊
摘要:道路运输挂靠做为一种运输经营模式,在物流业中普遍存在。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对其进行过统一的立法,因此各地法院对挂靠运输经营中交通肇事责任的责任主体、担责方式判决各异。在确定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责任主体时应慎用"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理论,可依据《民法通则》第123条恢复"危险作业人"的责任主体地位。  关键词:挂靠;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危险作业人;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49条规定,机
期刊
摘要:在草原畜牧业走向现代化未来的局部进程中,引入能够激发出商品经济活力的生活方式,即加快改变游牧为定居的进程,就变得重要而迫切。定居的目的是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解放生产力,提高游牧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游牧民定居;草原畜牧业;现代化    一、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  从游牧到定居是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历史表明,一个居无定处、迁徙不断的民
期刊
摘要:陪审团制度源于古希腊雅典与古罗马时代的民众审理法庭,而现代意义的陪审团制度发源于英国。随着英国殖民活动的扩张,陪审团制度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陪审团制度以其成员选任和裁决作为制度亮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和法治的优势,勇敢承认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缺失,同时又是对公民人性的回归和法治理念灌输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陪审团制度 法治 价值构造 正义    一、陪审团制概述度  所谓陪审团制度,是指
期刊
摘 要: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它们不仅体现了社会是一个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结构,各个阶层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流动,而且反映了社会个体的地位、角色的形成、定位与转换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本文将从生态位的视角来分析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形成及意义。  关键词:生态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特定生态系统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与生物物种类似,社会中的
期刊
摘要: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行业协会的概念和特征,第二部分论述了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从行业协会产生的经济基础、功能以及价值基础等方面看,行业协会是经济法的基础。  关键词:经济法;行业协会;经济法主体    一、行业协会的概念和特征  行业协会自诞生以来,不同的国家对其的称谓也各不相同。美国的《经济学百科全书》认为,行业协会的定义是:"行业协会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
期刊
摘要:民俗图形与色彩是具有民族个性和文化特殊性的视觉识别符号,民俗图形和色彩的符号启示,可以帮助我们确立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也是现代设计的"活水之源",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  关键词:民俗;图形与色彩;启示    一、设计材料和表现形式的启示  众多民间艺术品的材料都是由自然材料组成的,采用自然材料是其融入自然、崇尚自然的传统哲学观念的表现,它以一种特有独立的方式出现在民俗艺术中,体现了民俗
期刊
摘要:对比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汉英对比研究是一个老课题,已有不少专家做过相关的研究,同时,它也是一个常做常新的新课题,不断挖掘,就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本文借助分析汉英对比研究理论方法和研究载体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希望把汉英对比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关键词:汉英;对比研究;趋势    所谓对比研究,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语言研究中的比较
期刊
逻辑研究的内容是推理及推理的有效性,而对于推理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于蕴涵的研究。推理形式包括前提和结论两部分。前提是推理中在前的已知命题,所有前提合取起来可作为前件;结论是最后要由前提推出的命题,可作为后件。任何一个推理最终都可以化归为一个"前提→结论"的蕴涵式,而推理有效性的判定最终都可被归结为相应蕴涵式的一个永真性的判定。①因此在现代逻辑中,研究蕴涵对于研究推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蕴涵是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