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草原畜牧业走向现代化未来的局部进程中,引入能够激发出商品经济活力的生活方式,即加快改变游牧为定居的进程,就变得重要而迫切。定居的目的是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解放生产力,提高游牧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游牧民定居;草原畜牧业;现代化
一、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
从游牧到定居是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历史表明,一个居无定处、迁徙不断的民族会成为现代的民族,一个完全依靠游牧,从事游牧业的国家和民族,迈入先进国家和民族的行列,缩小发展差距,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游牧民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振兴和繁荣游牧民族经济的重要步骤,而且是实现游牧民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不同的经济范畴。现代经济在传统经济内部发生、发展起来,然后又迫使传统经济解体,并使先前的经济社会现象根本改观。新疆的牧区经济也是按照这一规律, 逐步由传统单一的游牧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经济发展,并加速这种传统经济社会现象的改观。游牧民从游牧走向定居,也是促使其改观的催化剂和必不可少的桥梁。过几十年里,新疆牧区的生产力水平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格局并未完全打破,基本上属于封闭型的经济类型。
这种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目的的传统经济有别于现代经济:一是经济产业的单一性;二是产品的自给性;三是满足现状;四是基本上是手工劳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极低。这些特点的形成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和游牧民长期与世隔绝的游牧生活有很大关系。而游牧民从游牧走向定居和半定居以后,就可以把游牧民从深山老林中解脱出来,为他们创造一个接触社会、接近商品经济的机会和条件,并逐步引导他们在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上,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采矿业、加工业、饮食服务业,拓宽生产领域,开阔自己的眼界,脱贫致富。这样,势必会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界限,加强各种经济联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取得较好的收益,还需要不断引选人才、技术、资金。这样,他们又必然会和市场的需求、价格的更迭、产品的质量以及运输、包装、销售等现代经济的各个环节发生联系,而引起观念的变更,如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轻视商品生产等观念的变更,一步步地走向开放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游牧民只有通过这种经济环境的改变,才能引起思想观念和经营思想的改变。如果没有定居、半定居这个环境的改变,游牧民思想观念的改变要慢得多,进入现代经济领域的过程也就会大大推迟。
二、新疆近现代游牧民族的定居特点
1. 定居务农对少数富牧、牧主来说,则是为了增加财富,享受生活。牧主、富牧、部落头人等游牧民族的上层分子冬季定居于村镇,兼办公事,待候子女上学。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口粮、饲料开支;另一方面是为了出售农产品赚钱。
2. 定居时兴时辍,不稳定。新疆近现代外敌入侵、战乱频繁、政局动荡的环境,常常造成田园荒芜、村落废弃,牧民定居成果毁于一旦。如1937年盛世才执政新疆时,在巩哈县(今尼勒克县)黑山坡盖房,强迫游牧民定居,使村舍、耕地有所发展。但1942年盛世才背叛革命、国民党进疆后,游牧民不堪苛捐杂税重负,被迫弃耕进山重过游牧生活。
三、畜牧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畜牧业现代化是大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到普遍的动态发展过程。畜牧业现代化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畜牧业、健全社会化服务畜牧业,使畜牧业在形态上成为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畜牧业。现阶段的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是一项涉及到牧业、牧民和牧区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将草原畜牧业现代化与游牧民族定居相结合,才能把这项系统工程建设好。
四、游牧民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保障
游牧到定居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变迁。从深层意义上讲,从游牧到定居,涉及到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改变,因而制定合理的定居战略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与一定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由于牧区总体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比较缓慢,因而在尚无强大外力推动下,很难把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建立在逐水草而牧这种粗放经营基础之上。
在草原畜牧业走向现代化未来的局部进程中,引入能够激发出商品经济活力的生活方式,即加快改变游牧为定居的进程,就变得重要而迫切。定居的目的是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解放生产力,提高游牧民的生活水平。让游牧民定居下来牧民从异常艰苦的游牧中和严酷的生活条件下解放出来,由常年游牧改为暖季转场轮牧、冷季舍饲圈养,由单一养畜逐步过渡到以牧为主,草、料、粮、经、畜、加、商等多种经营,实现牧民粮、料自给,把牧草、饲料及作物秸杆经过粉碎加工后在冬春饲喂牲畜,有力地改善了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草原畜牧业牲畜冷季舍饲饲草料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使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草原畜牧业生产条件非常脆弱。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牧区各族群众积极努力,大力加强水利、电力、道路和草原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80年代开始推行牧民定居建设后,牧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为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多数牧民定居点成了牧区二、三产业及畜产品集市的发展基点,增强了畜牧业抗灾能力,减少牲畜冬春损失,促进了牧民素质的提高和牧区经济的发展。定居首先是牲畜要定下来,而且必须进行舍饲,定人不定畜不行,定畜不定舍也不行。定居的意义在于从冷季长、灾害多、四季转场的游牧业向定居舍饲的变革,在于对旧观念的突破,是草原畜牧业摆脱困境,走向效益之路,致富之路和现代化之路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草原畜牧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其基本途径是改变靠天养畜、四季游牧的粗放经营生产方式,依靠建设养畜和科技兴牧,将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走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半舍饲的经营路子。通过游牧民定居实现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可以说是草原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定居条件较好的伊犁州直辖县市、昌吉州等地州的个别定居点基本实现了冷季舍饲、暖季放牧,草原畜牧业初步改变了四季游牧的传统生产方式。但由于定居点饲草料生产不能完全满足冷季舍饲的需要,大部分地区的定居牧民仍把部分牲畜赶到冬春草场上放牧。游牧民实现定居半定居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关键还在于定居点能够生产足够的供冷季牲畜舍饲的饲草料,同时建造塑膜暖圈,使牲畜既得饱又得暖,畜得温饱,无草则无畜,草好畜旺。建设牧民定居点决不是盖个住房就算了事,最关键的问题是开发建设饲草料基地,要落实饲草料地,首先要把牲畜都"定居"下来,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阿德力汗.叶斯汗,《从游牧到定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2] 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编,《新疆牧区社会》, 农村读物出版社。
[3] 催延虎:《游牧民定居的社会化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作者简介:巴合提娜孜·比克什,女,新疆財经大学经济学院08级研究生。
关键词:游牧民定居;草原畜牧业;现代化
一、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
从游牧到定居是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历史表明,一个居无定处、迁徙不断的民族会成为现代的民族,一个完全依靠游牧,从事游牧业的国家和民族,迈入先进国家和民族的行列,缩小发展差距,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游牧民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振兴和繁荣游牧民族经济的重要步骤,而且是实现游牧民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不同的经济范畴。现代经济在传统经济内部发生、发展起来,然后又迫使传统经济解体,并使先前的经济社会现象根本改观。新疆的牧区经济也是按照这一规律, 逐步由传统单一的游牧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经济发展,并加速这种传统经济社会现象的改观。游牧民从游牧走向定居,也是促使其改观的催化剂和必不可少的桥梁。过几十年里,新疆牧区的生产力水平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格局并未完全打破,基本上属于封闭型的经济类型。
这种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目的的传统经济有别于现代经济:一是经济产业的单一性;二是产品的自给性;三是满足现状;四是基本上是手工劳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极低。这些特点的形成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和游牧民长期与世隔绝的游牧生活有很大关系。而游牧民从游牧走向定居和半定居以后,就可以把游牧民从深山老林中解脱出来,为他们创造一个接触社会、接近商品经济的机会和条件,并逐步引导他们在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上,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采矿业、加工业、饮食服务业,拓宽生产领域,开阔自己的眼界,脱贫致富。这样,势必会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界限,加强各种经济联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取得较好的收益,还需要不断引选人才、技术、资金。这样,他们又必然会和市场的需求、价格的更迭、产品的质量以及运输、包装、销售等现代经济的各个环节发生联系,而引起观念的变更,如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轻视商品生产等观念的变更,一步步地走向开放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游牧民只有通过这种经济环境的改变,才能引起思想观念和经营思想的改变。如果没有定居、半定居这个环境的改变,游牧民思想观念的改变要慢得多,进入现代经济领域的过程也就会大大推迟。
二、新疆近现代游牧民族的定居特点
1. 定居务农对少数富牧、牧主来说,则是为了增加财富,享受生活。牧主、富牧、部落头人等游牧民族的上层分子冬季定居于村镇,兼办公事,待候子女上学。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口粮、饲料开支;另一方面是为了出售农产品赚钱。
2. 定居时兴时辍,不稳定。新疆近现代外敌入侵、战乱频繁、政局动荡的环境,常常造成田园荒芜、村落废弃,牧民定居成果毁于一旦。如1937年盛世才执政新疆时,在巩哈县(今尼勒克县)黑山坡盖房,强迫游牧民定居,使村舍、耕地有所发展。但1942年盛世才背叛革命、国民党进疆后,游牧民不堪苛捐杂税重负,被迫弃耕进山重过游牧生活。
三、畜牧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畜牧业现代化是大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到普遍的动态发展过程。畜牧业现代化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畜牧业、健全社会化服务畜牧业,使畜牧业在形态上成为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畜牧业。现阶段的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是一项涉及到牧业、牧民和牧区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将草原畜牧业现代化与游牧民族定居相结合,才能把这项系统工程建设好。
四、游牧民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保障
游牧到定居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变迁。从深层意义上讲,从游牧到定居,涉及到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改变,因而制定合理的定居战略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与一定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由于牧区总体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比较缓慢,因而在尚无强大外力推动下,很难把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建立在逐水草而牧这种粗放经营基础之上。
在草原畜牧业走向现代化未来的局部进程中,引入能够激发出商品经济活力的生活方式,即加快改变游牧为定居的进程,就变得重要而迫切。定居的目的是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解放生产力,提高游牧民的生活水平。让游牧民定居下来牧民从异常艰苦的游牧中和严酷的生活条件下解放出来,由常年游牧改为暖季转场轮牧、冷季舍饲圈养,由单一养畜逐步过渡到以牧为主,草、料、粮、经、畜、加、商等多种经营,实现牧民粮、料自给,把牧草、饲料及作物秸杆经过粉碎加工后在冬春饲喂牲畜,有力地改善了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草原畜牧业牲畜冷季舍饲饲草料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使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草原畜牧业生产条件非常脆弱。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牧区各族群众积极努力,大力加强水利、电力、道路和草原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80年代开始推行牧民定居建设后,牧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为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多数牧民定居点成了牧区二、三产业及畜产品集市的发展基点,增强了畜牧业抗灾能力,减少牲畜冬春损失,促进了牧民素质的提高和牧区经济的发展。定居首先是牲畜要定下来,而且必须进行舍饲,定人不定畜不行,定畜不定舍也不行。定居的意义在于从冷季长、灾害多、四季转场的游牧业向定居舍饲的变革,在于对旧观念的突破,是草原畜牧业摆脱困境,走向效益之路,致富之路和现代化之路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草原畜牧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其基本途径是改变靠天养畜、四季游牧的粗放经营生产方式,依靠建设养畜和科技兴牧,将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走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半舍饲的经营路子。通过游牧民定居实现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可以说是草原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定居条件较好的伊犁州直辖县市、昌吉州等地州的个别定居点基本实现了冷季舍饲、暖季放牧,草原畜牧业初步改变了四季游牧的传统生产方式。但由于定居点饲草料生产不能完全满足冷季舍饲的需要,大部分地区的定居牧民仍把部分牲畜赶到冬春草场上放牧。游牧民实现定居半定居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关键还在于定居点能够生产足够的供冷季牲畜舍饲的饲草料,同时建造塑膜暖圈,使牲畜既得饱又得暖,畜得温饱,无草则无畜,草好畜旺。建设牧民定居点决不是盖个住房就算了事,最关键的问题是开发建设饲草料基地,要落实饲草料地,首先要把牲畜都"定居"下来,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阿德力汗.叶斯汗,《从游牧到定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2] 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编,《新疆牧区社会》, 农村读物出版社。
[3] 催延虎:《游牧民定居的社会化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作者简介:巴合提娜孜·比克什,女,新疆財经大学经济学院08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