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修康:摄影整理术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er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细小的微尘,到宇宙的星系,世间万物都有自己所遵循的秩序,有的表现在空间、时间维度,有的表现在事物内在发展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秩序就是它们所存在的方式。古往今来,有很多哲学家努力思考和发现这些秩序,也有很多艺术家用作品描述这些秩序。
  虽然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记录的影像只能描摹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不过还是有很多摄影师试图通过整理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镜头发现并呈现人们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秩序。
  金修康(Kim Sookang)也是这样一位摄影师,她拍摄静物照片,却不按照西方传统静物摄影的样式,而是创造环境,把一组本不相干的物体以美观和谐的形态安排在一个空间中,并呈现视觉秩序。她的创作是基于梳理自己与被摄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整理”中看到匆匆一瞥时不曾发现的美。
  层层接近成品
  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金修康的作品:静物、简洁、细小的物件,以及非银盐冲印。她的照片中没有复杂的环境,拍摄对象也较为单一,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却让这些照片具有独特气质。在1880年代到1920年代,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曾广泛应用在画意摄影流派,使用这种方法印放的照片有种朦胧感,让摄影作品拥有些绘画的特点。
  金修康之所以选择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而不使用数码相机拍摄静物,与她的艺术创作经历分不开。
  在初、高中学习阶段,金修康已进入艺术学校学习,后来她考入首尔大学学习西方艺术。因为从小便在艺术学校接受教育,金修康很早就熟悉近现代艺术的多种流派和技法。为了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她还去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深造,并在那里开始使用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进行创作。这种工艺最吸引她的地方在于,印制照片的过程比较复杂,要求摄影师层层涂布感光乳剂。在这一过程中,她可以和被摄对象产生更多互动。
  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并不是使用事先准备好的相纸和感光乳剂,而是一种完全由摄影师手工印相的传统方法。印相时,摄影师首先准备树胶、重铬酸盐溶液和水彩颜料,混合制成感光乳剂。然后,将感光乳剂涂在相纸上,再将制作好的底片放置其上,经紫外线照射曝光。接着,用水冲洗1到2小时,就可以看到相纸上的影像,没有曝光的感光乳剂被水冲洗干净。在印相时,以上过程需要重复10到15次,影像密度、图像饱和度和颜色由涂布手法决定。
  对金修康来说,印相最核心的要素是时间。当她分15次一层层涂布感光乳剂,看着纸面出现不同的色彩,并用毛刷在影像上运用不同的力道轻刷,金修康和被摄对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也是为什么她的作品需要被长时间观看才能领会其创作意图的原因。如果你只是匆匆一瞥,是无法发现它们所具备的全部影调的,也无法体会金修康和图像在“长时间相处”中建立的关系。
  金修康每创作一幅作品,都需要2个星期以上的制作时间。这段时间里,她关注的不仅是自己和作品,还通过不断接近成品的每个阶段,了解按下快门时所不曾观察到的细节和拍摄对象的魅力。
  “如果说,在拍摄时,你能观察和领会拍摄对象10%的特质,那么在冲印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另外90%。整个过程下来,你会熟悉这些简单的物品,理解它们的世界,并迎来一个新世界。”金修康这样说。
  虽然在拍摄和印制过程中,金修康在被摄对象身上花费了很多精力,但是这些物体最终呈现出的模样还是会出乎她的意料。因此,金修康也明白,虽然摄影是表达摄影师情感的工具,但是她并没有利用这些物体来诉说自己的故事,而是帮助它们“陈述自己”。对金修康而言,这也是她在这些无生命物体中感受生命的过程。所以,金修康常说,她对这些作品的贡献只有80%,另外20%靠的是被摄对象自己,这也是一种“共同创作”。
  安静地观察世界
  金修康的拍摄对象都是平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也都是值得长时间观察之物。这些被摄对像体型都不大,能够用一只手握住或托住,比如一只小瓷盘,一枚衣物别针,一块小卵石,一条小毛巾,等等。这些东西常见,也不贵,但正因如此,不会太引起人们的注意,也不容易点燃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而金修康却与众不同,她个性沉稳,从儿时开始就喜欢安静地长时间观察这个世界。这种个性也影响到她选择创作的拍摄对象。
  金修康从来都不刻意选择某物入镜,也不没有缜密的计划和安排,全凭一时情绪。她的创作过程经常是这样的:安静地坐在什么地方,然后突然发现身边的某物,在一刹那传递给她的感受与她有某种契合,创作就开始了。
  金修康从1997年开始拍摄这种具有画意风格的静物照片。她的早期作品《琐碎的故事》(Trivial Story,1998)是在美国读书期间创作的。当时,金修康感到自己的生活像是画作一样被限定在一个画框中,画框的边缘具有冷静的色彩和颗粒细节。这件早期作品诚实地再现了她的生活,所有静物都在它们本来在的地方,并和金修康的日常活动有着联系。
  不过,这种拍摄身边物件的创作方式很快就被取代,金修康也在不断寻找她的创作风格——用摄影记录被摄对象和她自己生活间平衡和谐的关系。2003年的作品《在我的手中》(In My Hand),便出现这种变化,也标志着金修康逐渐走向成熟。这组作品的拍摄对象被握在金修康的手中或从口袋里掏出,画面背景都是深色,这种做法表明摄影师在寻求一种让拍摄对象从自己的生活中分离出去的方式,骰子或者铅笔这些小物体被握在金修康手中,就是要让观众只看到拍摄对象,而看不到金修康的生活。
  2004年的系列作品《包裹布》(Bojagi)也是金修康创作转变中的一组过渡作品。“Bojagi”的意思是包裹布,也曾被当作背包来用,现在已不常见。金修康从母亲家里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女用包裹布,纹理清晰,颜色鲜艳,样式也很讲究。于是,她在空空的背景前,用包裹布包住一些物品,然后拍下它们的样子。金修康在照片中没有表现这些包裹部的历史信息,也没有特别强调包裹布实用的一面。
  2006年的系列作品《白色容器》(White Vessel)拍摄了白色的瓷碗,2008年的作品《石头》(Stones)拍摄了她在海岸和河岸捡回来的卵石。瓷碗和卵石都是静静地呆在灰色背景前,脱离日常生活的背景。和这两个系列稍有不同的是,2012年的作品《搁板》(Shelf)和2014年的作品《毛巾》(Towels)都是在这些物品原本存在的环境中拍摄的,但画面中也看不出多少生活的气息。
  理解微小的价值
  金修康这样阐释自己的创作过程 :“我的作品源自我对每一天所遇之物的观察和关注,发现它们本身具有的内在美和令人赞叹的细节。创作时,我对自己的所见和所感会有更深的体会。当认识和理解它们后,我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这些物体和我的生命感受融为一体,让我的内心得到净化。我希望人们看到这些照片后,也重新思考和理解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小物。”
  金修康是一位很认真的摄影师,她在揭示微小的价值,以及生活中既有的秩序。她的被摄对象都是宇宙中渺小的存在,但是金修康并不因为渺小而让它们受到随便的轻视。
其他文献
这几年,运动相机越来越普及,许多厂商也推出了相应附件。深圳丰唐物联推出了一款可以令GoPro拍摄出3D视频的外接镜头Vitrima。它采用双镜头设计,可使机身同时记录下双图像画面。无需单独经由软件处理,用户只要搭配Google Cardboard等VR设备,就能观看到具备3D立体效果的影像。除了支持GoPro外,它还将支持不同多种类的相机,售价为50美元,约合人民币329元。
期刊
近日,富士正式发布了新款增距镜XF 2X TC WR,其采用9片5组光学结构,提供2倍放大倍率。由于其镜组突出的原因,它目前仅支持XF 50-140mm F2.8 R LM OIS WR以及XF 100-400mm F4.5-  5.6 R LM OIS WR两只变焦镜头。安装增距镜后,机身的相位自动对焦和防抖功能不受影响。增距镜采用了与X-T、X-Pro2同样等级的防尘、防滴溅的设计,可以放心地
期刊
SLR MAGIC近日推出2只索尼FE卡口定焦视频镜头SLR Magic CINE 35mm F1.2和SLR Magic CINE 75mm F1.4。这两只镜头的共同特点是:都采用了齿轮传动的手动对焦环,便于拍摄视频时平稳追焦;都采用9片8组光学结构;13片光圈叶片的圆形光圈机构,最小光圈f/16,背景虚化完美;都采用了52mm滤镜口径和黑色涂层;售价都为499美元,约合人民币3300元。
期刊
6月8日,理光宣布推出新款APS-C画幅普及型数码单反相机宾得K-70和一只APS-C画幅数码单反用普及型长焦变焦镜头HD DA 55-300mm F4.5-6.3 ED PLM WR RE。  从宾得数码单反的一贯命名规则看,K-70的档次与2013年推出的K-50相仿,高于去年推出的K-S2。从性能来看,K-70明显高于1600万像素的K-50和2000万像素的K-S2。虽然它的大部分性能与K
期刊
摄影图书是反映摄影流行趋势、摄影行业热点和摄影人群审美趣味的主要载体之一。作为摄影艺术品的呈现媒介,也作为摄影技法、摄影理论和摄影文化的传播媒介,摄影图书出版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经典内容永不落伍,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稳定的读者群,而且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展影响力;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间区段,随着社会摄影人群结构、摄影理论研究热点、媒体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摄影图书销售也会表现出时
期刊
1975年出生的厄布鲁·斯达尔(Ebru Sidar)来自土耳其,30岁才拿起相机,以摄影爱好者的身份探索自然的秘密;他用极具装饰感的精美画面将自然变为梦境,并在其中呢喃细语。  不论是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斯达尔的作品大都具备深沉的画风;只有一组例外,便是《白色故事》(White Story)。  雪的秘密  《白色故事》的主角是雪,照片用极简主义手法勾勒雪景线条,天空和大地层次分明,作为主角的
期刊
从学摄影的那天起,我们就被这样教导:摄影是做减法的艺术。  本期专题我们便关注这个主题,通过6位喜欢极简主义摄影风格的摄影师和他们的作品,来聊聊如何在摄影中化繁为简、去粗取精,营造简单之美。  1960年代起,“极简主义”开始出现并日趋流行于建筑、设计、绘画等领域,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的建筑设计理念“少即
期刊
“摄影师通过一个假想的边框来编辑世界的意义和格局,边框是图片几何形状的开始。”约翰·萨考夫斯基在《摄影师之眼》中谈到摄影的特性时如是说。一张照片本身是个矩形框,而当画面又都由几何图形组成,会是什么情况?这些元素是如何捕捉的?又传达了什么?  来自英国的年轻摄影师艾米莉·格伦顿(Emily Grundon)在她的极简主义摄影作品《非空间》(Nonspace)中对建筑空间里的几何图形进行了一翻探讨,她
期刊
来自丹麦的商业摄影师麦克尔·维尔斯赫伊(Mikkel Jul Hvilshoj)靠着一组极简主义风格的厨具和食材照片成为这两年的网络红人。照片中,不同种类的锅具和颜色鲜艳的食材整齐、紧凑地排列着;除了厨具产品,不同的食谱也被视觉化展示。  不希望照片中出现“噪音”  作为从业多年的商业摄影师,维尔斯赫伊明白更好地展示客户的产品才是他拍摄的最终目的。  这几年,维尔斯赫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市场变化,那
期刊
如果你看到贝恩德·瓦尔兹(Bernd Walz)的极简主义摄影作品,你一定会感叹,原来自然是这样浩大,而人类如此渺小。他的极简主义摄影项目“海边的人”(People at the Sea)用空旷的镜头、简单的色调、明亮的色彩营造出纯净的氛围,画面中“小人物”与“大风景”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和谐融合在一起。瓦尔兹希望读者通过这组极简主义作品能感悟到“在这颗美丽脆弱的星球上,人类是多么微不足道的生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