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外语教学发展轨迹
一直以来,外语教育界都在寻求某种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成功的外语教学。基于这种认识,我国曾引进并效仿了语法翻译法、听说法、直接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纵向对比研究它们,就会发现其背后的外语教学思想发展的轨迹就好像是钟摆的运动轨迹:有时偏向于形式主义的教学路子,强调语言形式,重视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的分析操练;有时偏向于活动主义的教学路子,强调语言的意义应用,培养语言交际技能,重在表情达意。
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已证明,没有哪一种现成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完全适合我国外语学习者。因为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诸多学科和相关因素,单一教学方法无法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为此,有学者做了大量的调研,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都多少掌握了一些教学法知识、指导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并没有完全按某种教学法安排教学活动,更多的只是遵循多种教学方法原则组织教学,教学活动折射出后方法的影子,或者说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具有某种倾向的教学法群。直到1994年,印裔美国学者Kumaravadivelu教授首次提出了“后方法”这一概念,包括教学参数、教学指标、教学框架三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指导外语教学和学习各个方面的操作原则。后方法超越了单一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适性,强调教学法的多元性、开放性、相对性和特殊性。显然,传统系列方法应该受到批判继承和革新,走入后方法时代,教师在理论创新和教学实践上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课堂教学活动策略
课堂管理即是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和计划,建立有效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中师生、生生间的良性互动,促进课堂师生成长、学生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语教师始终是设计教学过程的“指挥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的“调控中心”、提供学习资源的“信息中心”和语言习得过程的“监控中心”。要回归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教学活动进行适时监控和有效指挥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习机会最大化。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需要教师较多的指导和知识输入,教学活动多为控制性的,以操练和模仿为主,但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教学活动转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其学习空间,所设计的活动应尽可能激发创新性思维,实现学习机会最大化。
(2)提倡有意义的学习,使语言输入语境化。选取的材料本身应有意义,设计教学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课堂中师生应尽可能使用外语思维,教学活动尽量采用外语完成,积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3)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重视提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若使学习行为成为个人的需求、要求或愿望,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奖励。课堂内或第二课堂提供的外在奖励,如表扬、奖品等,也能促使学生更加勤奋地学习。强烈的学习动机必然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
(4)调整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理解错位最小化。研究表明,大部分有效的策略培训是直接的,即明确告诉学生某个策略可能是有帮助的,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如何转移至新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学习策略可以在整体上或具体的语言技能领域提高外语水平。
(5)增强学生的自信,重视母语的影响。有足够的自信心是获得最后成功的基本保证,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能力也就为争取成功注入了动力,教师可让学生列出他们的长处、已经掌握的技能或该门课程中已习得的知识以提高自我效能感。母语系统对新语言的产出和理解会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应积极利用母语的正迁移,避免母语对外语习得的负面影响。
(6)鼓励学生尝试,激活直觉性探索。在课堂中,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外语表达自己,这时应重在提供词汇和结构的支持,不提倡当场纠正错误,尽量做到意义优先,兼顾形式。教师还应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在表演、讨论等活动中合作练习语言。学生在吸收新的知识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错误,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确定错误,互相之间发现和纠正错误;鼓励学生列出带有共性的错误并自行纠正。教师只是有选择性地纠正影响意义理解的错误。教师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布置的任务难度适中,让学生具有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从而将焦虑减到最低程度,积极尝试下一次探索。
(7)促进合作学习,促进协商互动。课堂教学就是典型的集体学习活动。教师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共享知识,促进对话协商,让整个班级成为一个团队,并安排大量的小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一起讨论,运用集体智慧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8)增强社会文化意识,与生活实际接轨。学生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也是在学习一套包含文化习俗、价值、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又反过来受制于并影响着学习者的社会生活环境。文化意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考社会问题,丰富表达内容,培养公民意识;二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应该符合实际的社会培养目标和生活需求。不同的社会职位对外语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培养的学生进行细致定位,有的放矢。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东苑学校)
一直以来,外语教育界都在寻求某种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成功的外语教学。基于这种认识,我国曾引进并效仿了语法翻译法、听说法、直接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纵向对比研究它们,就会发现其背后的外语教学思想发展的轨迹就好像是钟摆的运动轨迹:有时偏向于形式主义的教学路子,强调语言形式,重视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的分析操练;有时偏向于活动主义的教学路子,强调语言的意义应用,培养语言交际技能,重在表情达意。
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已证明,没有哪一种现成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完全适合我国外语学习者。因为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诸多学科和相关因素,单一教学方法无法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为此,有学者做了大量的调研,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都多少掌握了一些教学法知识、指导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并没有完全按某种教学法安排教学活动,更多的只是遵循多种教学方法原则组织教学,教学活动折射出后方法的影子,或者说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具有某种倾向的教学法群。直到1994年,印裔美国学者Kumaravadivelu教授首次提出了“后方法”这一概念,包括教学参数、教学指标、教学框架三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指导外语教学和学习各个方面的操作原则。后方法超越了单一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适性,强调教学法的多元性、开放性、相对性和特殊性。显然,传统系列方法应该受到批判继承和革新,走入后方法时代,教师在理论创新和教学实践上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课堂教学活动策略
课堂管理即是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和计划,建立有效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中师生、生生间的良性互动,促进课堂师生成长、学生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语教师始终是设计教学过程的“指挥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的“调控中心”、提供学习资源的“信息中心”和语言习得过程的“监控中心”。要回归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教学活动进行适时监控和有效指挥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习机会最大化。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需要教师较多的指导和知识输入,教学活动多为控制性的,以操练和模仿为主,但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教学活动转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其学习空间,所设计的活动应尽可能激发创新性思维,实现学习机会最大化。
(2)提倡有意义的学习,使语言输入语境化。选取的材料本身应有意义,设计教学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课堂中师生应尽可能使用外语思维,教学活动尽量采用外语完成,积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3)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重视提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若使学习行为成为个人的需求、要求或愿望,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奖励。课堂内或第二课堂提供的外在奖励,如表扬、奖品等,也能促使学生更加勤奋地学习。强烈的学习动机必然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
(4)调整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理解错位最小化。研究表明,大部分有效的策略培训是直接的,即明确告诉学生某个策略可能是有帮助的,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如何转移至新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学习策略可以在整体上或具体的语言技能领域提高外语水平。
(5)增强学生的自信,重视母语的影响。有足够的自信心是获得最后成功的基本保证,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能力也就为争取成功注入了动力,教师可让学生列出他们的长处、已经掌握的技能或该门课程中已习得的知识以提高自我效能感。母语系统对新语言的产出和理解会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应积极利用母语的正迁移,避免母语对外语习得的负面影响。
(6)鼓励学生尝试,激活直觉性探索。在课堂中,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外语表达自己,这时应重在提供词汇和结构的支持,不提倡当场纠正错误,尽量做到意义优先,兼顾形式。教师还应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在表演、讨论等活动中合作练习语言。学生在吸收新的知识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错误,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确定错误,互相之间发现和纠正错误;鼓励学生列出带有共性的错误并自行纠正。教师只是有选择性地纠正影响意义理解的错误。教师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布置的任务难度适中,让学生具有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从而将焦虑减到最低程度,积极尝试下一次探索。
(7)促进合作学习,促进协商互动。课堂教学就是典型的集体学习活动。教师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共享知识,促进对话协商,让整个班级成为一个团队,并安排大量的小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一起讨论,运用集体智慧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8)增强社会文化意识,与生活实际接轨。学生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也是在学习一套包含文化习俗、价值、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又反过来受制于并影响着学习者的社会生活环境。文化意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考社会问题,丰富表达内容,培养公民意识;二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应该符合实际的社会培养目标和生活需求。不同的社会职位对外语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培养的学生进行细致定位,有的放矢。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东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