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这种思想当前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表现在课堂上: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活” 起来了,想说也爱说,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但与之同时,面对这一个个“活”起来的课堂,一些教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爱发表意见了,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意见和问题,教师怎么办?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
  何谓“生成性资源”?叶澜教授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积极”“有效”“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生成性资源”的“重组”。
  
  1.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
  
  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蹲下身子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这里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看起来非常“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但那却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冷落。如果教师稍加挖掘,或许在这些表面上“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背后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创造火苗。所以有人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现实表现,不管是多么的正确,或多么的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而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又正是建立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强制粗暴干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无法生成。
  
  2. “弹性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首先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不能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认知,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它目标。既要顾及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其次教学过程的设计也不能绝对化,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式的巧妙引导。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在课中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其他文献
“教育理念是一种能统摄、指导具体教育行为的、富于理性主义色彩的、能够反映教育深层次本质及内在发展规律的崇高的精神原则。而办学理念,正是特定教育理念指导办学实践的总的准则。教育理念与办学理念紧密相连,不能截然分开……”沈振煜院长的话让记者领悟到,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拥有今天这样可喜的局面绝非偶然。    位于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区的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简称“传媒学院”)东临凤凰台,西傍
期刊
[摘 要]在现代化进程下,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面临着挑战和革新。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化教育的特点和功能、基础教育地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探讨了学校社会工作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学校社会工作适应新时期德育和基础教育的目标和改革要求,应率先在中小学引入社工,共同为现代化人才培养而努力。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学校社会工作 德育 基础教育    一、现代化与中国教育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进步日
期刊
如今,外出务工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然而,当农民怀揣创业致富的梦想远走四方的时候,家中子女的教育的问题也就凸现出来。据初步统计,我们乡的中小学学生中,留守孩子约占三分之一以上。近期,我和几位同事每谈到此类问题时,大家都对农村留守孩子的现状表现得非常忧虑和万般的无奈。    一、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现状    少年儿童正处在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处于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
期刊
[摘要]我市百步亭花园社区在创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对社区教育方面作了很好的实践探索。从百步亭花园社区教育的经验中可以看出,社区教育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社区教育 和谐社区    我国社区教育虽然还是一项新兴的教育事业,却已显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我市百步亭花园社区在创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对社区教育方面就作了很好的实践探索。百步亭花园的社区教育不仅拥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还能为社区的
期刊
[摘要]港澳台学生逐渐成为内地高校规模扩大化的新生力量,通过分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以及研究这些特点对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性,从港澳台学生工作的角度指出这个群体对高校统战工作和和谐校园构建的积极作用,并对港澳台学生统战工作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现实途径作出了思考。  [关键词]港澳台学生 高校 统战 和谐校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高校统战工作作为党的统一战线的
期刊
[Abstract] Literary translation requires translator both to re-illustrate the writer’s story, and to reproduce his/her style, tone, emotion. In fact, translator is first a reader, receiving the origin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新《课标》的颁布,给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送来了缕缕春风。在新形势下, 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主动领悟新课标精神,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观念    面对新课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升华教育理念,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二、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
期刊
历史学科教学的方法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历史课程标准》中一直强调历史教学要围绕“知识与技能”,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我在长期教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几点方法。    1.讲授法教学    已经过去的历史人物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经历和传奇,由他们主演的历史事
期刊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打破了以运动技术为主线安排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方式,要求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条件及学生的实际,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本文明确新课标下运动技能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更好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运动技能 教学 发展    体育课程标准将课程的性质界定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所谓身体练
期刊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地推进。我省成为新课标改革试点的第二批省市。新课程标准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政治素质,倡导研究性学习。政治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这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看之有效的方法。  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实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