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性;课程标准;管理过程;教学媒体;反馈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7—0053—01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有许多教师反映课时容量大,不能够较好地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难以把控课时,预期的教学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把功夫下在课前,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管理过程,选好用好教学新媒体,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立足课标,把功夫下在课前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为教师,熟悉课标和教材是首要的任务。没有标准就没有目标,课堂教学就无法具体落实。所以,教师必须要把心思花在备课上,把功夫下在教学设计中,千万不能课前准备不足,课上随意生成,导致教学目标任务难以完成或者课堂效果不明显。首先,要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提高课堂质量”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切实明确所教学科、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以及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本学科所教年级教学内容与前后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其次,要认真撰写教案,备教材、备学情、备学法,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绝不可照抄照搬教参和教辅用书上的教学设计,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序进行,教学目标才能按时完成。再次,要结合学情、教法、学法,对教材信息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再加工和延伸拓展,切实把教材系统变为教学系统,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落实常规,优化管理过程
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课堂管理和课堂秩序的界定还不是太清楚,只是单纯认为需要管理学生,维护课堂秩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换位还不太明显,不能很好地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管理中,淡化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和本质要求。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课堂教学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更加多样化和生动化,多元教学模式的融合使得一部分教师抓不住重点和主线。因此,要将课堂管理的重心回归到过程,切实落实好常规管理,尤其要落实好備课、教学、批改作业、辅导、考试、教研等各个环节,在每一个常规环节的落实上下大气力,做实、做细、做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好教学的组织管理者,积极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做到从管到不管,教师才能真正把控好课堂,才能组织和调控好课堂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才会显现。
三、抓牢根本,优化教学媒体
不管教什么学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效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不仅要让学生奠定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然而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许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将教学中应当有的人文性互动变为单向的知识和经验传播,将媒体的辅助功能无限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过程的原本意义,忽略了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借助网络课件和资源,不再认真进行备课,可以说是变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播器。不管新媒体时代的教学如何变革,教学的根本是不能改变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并与学生情感沟通的过程是不能少的。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和现实需求,在双向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绝不能通过“虚拟代偿”而漠视学生对现实和直接经验的亲历需求,要让课堂变得具有温情。
四、注重反馈,做到心中有数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课后的反馈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作业进行充分设计,并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再适时予以调整,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巩固,也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最直接的反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可再进行适当的教学补充,使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地进行反思:我的教学是否有效,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收益是什么等。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课,哪怕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找寻策略、解决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
编辑:孟 刚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7—0053—01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有许多教师反映课时容量大,不能够较好地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难以把控课时,预期的教学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把功夫下在课前,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管理过程,选好用好教学新媒体,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立足课标,把功夫下在课前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为教师,熟悉课标和教材是首要的任务。没有标准就没有目标,课堂教学就无法具体落实。所以,教师必须要把心思花在备课上,把功夫下在教学设计中,千万不能课前准备不足,课上随意生成,导致教学目标任务难以完成或者课堂效果不明显。首先,要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提高课堂质量”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切实明确所教学科、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以及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本学科所教年级教学内容与前后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其次,要认真撰写教案,备教材、备学情、备学法,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绝不可照抄照搬教参和教辅用书上的教学设计,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序进行,教学目标才能按时完成。再次,要结合学情、教法、学法,对教材信息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再加工和延伸拓展,切实把教材系统变为教学系统,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落实常规,优化管理过程
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课堂管理和课堂秩序的界定还不是太清楚,只是单纯认为需要管理学生,维护课堂秩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换位还不太明显,不能很好地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管理中,淡化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和本质要求。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课堂教学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更加多样化和生动化,多元教学模式的融合使得一部分教师抓不住重点和主线。因此,要将课堂管理的重心回归到过程,切实落实好常规管理,尤其要落实好備课、教学、批改作业、辅导、考试、教研等各个环节,在每一个常规环节的落实上下大气力,做实、做细、做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好教学的组织管理者,积极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做到从管到不管,教师才能真正把控好课堂,才能组织和调控好课堂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才会显现。
三、抓牢根本,优化教学媒体
不管教什么学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效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不仅要让学生奠定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然而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许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将教学中应当有的人文性互动变为单向的知识和经验传播,将媒体的辅助功能无限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过程的原本意义,忽略了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借助网络课件和资源,不再认真进行备课,可以说是变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播器。不管新媒体时代的教学如何变革,教学的根本是不能改变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并与学生情感沟通的过程是不能少的。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和现实需求,在双向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绝不能通过“虚拟代偿”而漠视学生对现实和直接经验的亲历需求,要让课堂变得具有温情。
四、注重反馈,做到心中有数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课后的反馈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作业进行充分设计,并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再适时予以调整,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巩固,也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最直接的反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可再进行适当的教学补充,使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地进行反思:我的教学是否有效,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收益是什么等。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课,哪怕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找寻策略、解决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