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了你共产党,方有我今日的王孝和……”一曲由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季毅洋演唱的中篇评弹《王孝和》选曲“党的叮咛”,赢得了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剧场里观众的热烈掌声。
3月27日,经上海评弹团整理复排的中篇评弹《王孝和》,以全新的面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中亮相。演出当日,“王孝和”3个金色大字悬挂在以绛红为底色的天幕上,将舞台装扮得庄重而靓丽。演员们以深情的表演和动人的弹唱,再现了《王孝和》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1955年,蒋月泉、张鉴庭、姚荫梅、唐耿良、陈希安等评弹名家,在时任上海评弹团团长吴宗锡的带领下,根据上海解放前夕发生在上海电力公司发电厂一件真实的革命事件,创演了中篇评弹《王孝和》。今天,《王孝和》的再现,不仅能助力我们进一步锚定信仰,牢记无数为中华崛起而前赴后继的革命英烈,也是评弹界后来者对前辈的致敬。
1951年11月20日,上海市文化局正式批准了由刘天韵、蒋月泉、唐耿良、朱慧珍等18位评弹艺人提出的建团申请。当天,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与上海市人民京剧团、上海市人民杂技团一起举行了成立大会。
上海评弹界有了不同于旧日行会的新组织,但当时除了18位艺人,大多数评弹艺人仍在团体外单干,这使得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一时间还无法拥有最广泛的号召力与凝聚力,所以不得不称为“工作团”。争取评弹艺人踊跃入团,依然任重而道远。
单纯算经济账的话,入团是一件颇不划算的事情,据唐耿良先生回忆,1949年上海解放时他与蒋月泉先生应邀去香港演出,“包银是十两黄金一个月,堂会收入归演员,管吃管住管接管送,包三个月。”①而发起成立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的18艺人几乎都是响档,从唐、蒋两位先生的收入“一斑”大约可以窥见他们单干时的收入。在评弹工作团成立初期,他们中月工资最高的是张鉴庭,440万元,蒋月泉、张鉴国等人在300万元至400万元之间,唐耿良、姚荫梅等8人的在20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还有5人的在200万元以下,最低为陈红霞,73万元②。就当时而言,相比于普通劳动者,评弹工作者的收入仍然不低,但跟部分单干艺人比却相差很大③。
心理落差加上确实相对瘪下去的钱袋子,成了评弹艺人入团的一大障碍。甚至有个别演员进了团之后,仍放不下个人的小算盘而退团。而退了团之后,又羡慕在团里的演员所具有的政治地位,又申请入团。但从此也能看出,18位艺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再创业精神。
就在正式建团后的第3天,也就是11月23日,18位艺人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与上海文艺界其他同志一起,组成了80余人的团队,一起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上海市文艺界治淮工作队”。
古老的淮河流域,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但自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流域水旱灾害连绵,“要水水不来,恨水水不走”,道出了淮河两岸人民的无奈与辛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不曾想就在1950年6月至7月间,淮河流域猛降暴雨,洪水暴发,淮河全流域受灾面积达4687万亩,灾民1300多万,倒塌房屋89万间④。在1950年7月至9月间,毛泽东同志先后4次就淮河救灾和治理作出批示,并在最后一次批示中,将“导淮”改成“治淮”⑤。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百万大军云集,投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治淮战斗中。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1957年,治淮工程已经大见成效。
在去治淮工地路上,每一个评弹艺人都做好了要过艰苦生活的思想准备,并把参加工作队作为自己世界观改造的开始,但一路走来,困难仍然超乎他们的想象。
乘火车到蚌埠后,工作队就改乘去五河县漴潼河工地的机帆船,奔赴淮河的源头。沿途没有旅馆和招待所可供住宿,女同志就睡在船舱里,男同志就在机帆船靠岸时,在附近小学的课桌上凑合。没有热水供应,只能用冷水将就着洗漱。第2天到达工地后,大家睡的是窝棚,吃的是高粱粉烙成的“秫秫饼”与胡萝卜丝和辣椒酱。这样的生活对曾经衣食无忧的评弹响档来讲,可谓艰苦。但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打垮他们,他们坚定地认为:这次到治淮工地上来,就是向老百姓学习,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涤荡旧艺人的陋习,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文艺工作者。要是条件不艰苦,又谈何“锻炼”呢!在劳动中,他们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休息时,他们就用还带着苏州口音的普通话,为工人们讲故事。在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评弹艺人们真实感受到了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感受到了为工农兵服务的实实在在的价值和满足感。
春节时,漴潼河工地上的工人们都已回家准备过年了。因为工作队体验生活的时间是3个月,所以评弹艺人们都不回家,就在附近的县城过年。休整期间,艺人们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仔细梳理了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和演出经历,对照工人们的表现,认真分析自身不足,定下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在交流心得体会时,艺人们认为,群众的理想是崇高的,精神是无私的,他们没有计较自己一时的得失,把个体劳动看作一个更伟大目标的子集,并以能为集体贡献力量而骄傲和自豪。在与工人们的朝夕相处中,艺人们真正体验到劳动的可贵与奉献的可喜。漴潼河道越开越阔,越挖越深,那一份满足感是曾经镁光灯下的虚荣无法比拟的。
休整期間,得知霍山县佛子岭水库⑥处仍有人坚守在工地上,18位艺人主动请缨,辗转赴佛子岭水库与留守工人一起过年。期间,他们亲眼看到或听到了不少动人的事迹,如工人推迟婚期留在工地过年、未婚妻上佛子岭水库寻亲,水库堤坝崩口、工人们以身堵缺口等。18位艺人把这些都牢牢记在心里,想着今后一定要用评弹把这些动人的事迹宣传出去。 3个月转眼而过,回到上海后,时任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团长刘天韵和副团长唐耿良,向上海市文化局详细汇报了全团人员参加治淮工作的情况,介绍了他们思想和行动上被打磨出的“闪光点”:不怕困难,与工人同吃同住;休整期间也不搞特殊,在县城仍然坚持住集体宿舍,吃大锅饭,没有谁提出要去镇饭馆打牙祭以聊慰肚中的馋虫。他们把个人的举止行为与集体的荣誉和团队的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上海市文化局高度肯定了18位藝人的表现,并对他们记下的感人事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关领导认为,艺人们应该把想法进一步落实为行动,将那些事迹编写成评弹作品进行公演。领导的鼓励,更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18位艺人群策群力,集体创作,终于在1952年4月创作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上海沧洲书场公演时,刘天韵、姚荫梅、蒋月泉、唐耿良、张鸿声、张鉴庭、周云瑞、陈希安、朱慧珍、徐雪月和陈红霞等男不穿长衫,女不穿旗袍和高跟鞋,均着清一色的人民装登台。男演员斗志昂扬,女演员英姿飒爽,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充分展现出了他们被劳动锻打出的精气神。为了更立体地表现治淮工地上工人的形象,蒋月泉演唱赵盖山“留过年”的唱段时,在自己擅长的慢“蒋调”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快节奏唱腔,也就是快“蒋调”。他在节奏跳动和旋律起伏中,把一个憨厚的工人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样,擅长“俞调”的朱慧珍,在弹唱女工人王秀英“新年锣鼓响连天”的唱段时,也在唱腔中借用了“蒋调”的运腔方法和旋律走向,给“俞调”的委婉长腔平添了起伏变化,使之节奏明快,高亢嘹亮。这种新腔后称作“女声蒋调”。除了以上两段,陈希安用“薛调”弹唱的“赵盖山报名”也非常经典。这些唱段都成为了评弹界的保留曲目,一直流传至今。
由4回书组成的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沧洲书场连演3个月,客满3个月,这在评弹演出史上实属罕见。此外,《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还在评弹发展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它是第一部中篇弹词,第一部由国有院团推出的弹词书目,第一部由评弹工作者深入生活而创演的现实主义题材书目。甚至其演出阵容之强大,也是极为罕见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影响很快“溢出”,在相当程度上调动了江浙沪评弹界乃至全国曲艺界说唱现实主义新作品的积极性。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沉淀下的“治淮精神”已经成了上海市评弹团的光荣传统。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该团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创作出了《王孝和》《刘胡兰》《红梅赞》等为数众多的能生动反映党史的现实主义作品。此外,凡创作现实题材作品,作者和演员都必须深入一线采风也成为了上海市评弹团不成文的规定,新进团的青年演员去农村、工厂及部队锻炼,已经成为了必修课。磨砺的唯一目的,就是让青年评弹工作者沉下心来,仔细聆听前辈们留在历史中的声音,让精神与“治淮精神”谐振。
从1951年到2021年,上海市评弹团走过了不平凡的70年,“治淮精神”也在这70年中化成了这个国有院团最深刻的精神烙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复排红色经典作品,是上海市评弹团对前辈们不可忘却的纪念,也是对后来者的鞭策和鼓励。
注释:
① 唐耿良:《难忘友情——纪念蒋月泉先生》,《上海戏剧》,2002年第12期,第46页——编者注。
② 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关于科普分会筹委会、人民评弹团的领导关系、编制、经费等问题之时、函件及各出版单位情况》,档案号A22—2-67-4——编者注。
③ 根据蒋云仙先生回忆,彼时她的日收入有时可达100多(万)元。(蒋云仙口述,唐力行整理:《蒋云仙曲——蒋云仙口述传记》,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第63页)——编者注。
④ 宁远等主编:《淮河流域水利手册》,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46页——编者注。
⑤ 1950年7月20日,毛泽东批转周恩来的电报中,有“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之语;在读过8月5日,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紧急报告皖北灾情的电报后,毛泽东的批示中有“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之语;8月31日,毛泽东第三次批示,“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9月21日,毛泽东第四次批示,“现已九月底,治淮工程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根据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的内容整理——编者注。
⑥ 在治淮“蓄泄兼筹”规划中,最早进行勘测设计的“蓄水池”,就是淮河重要支流淠河东源的佛子岭水库。当时计划将水库大坝建成连拱坝。连拱坝建设在当时的国际上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但建设者们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反复的计算和精密的论证,佛子岭水库的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于1952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考虑到1952年1月27日是春节,当时坚守在水库上的工人应该是要保证坝体建设的进度——编者注。
(作者:苏州广电总台原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马瑜)
3月27日,经上海评弹团整理复排的中篇评弹《王孝和》,以全新的面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中亮相。演出当日,“王孝和”3个金色大字悬挂在以绛红为底色的天幕上,将舞台装扮得庄重而靓丽。演员们以深情的表演和动人的弹唱,再现了《王孝和》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1955年,蒋月泉、张鉴庭、姚荫梅、唐耿良、陈希安等评弹名家,在时任上海评弹团团长吴宗锡的带领下,根据上海解放前夕发生在上海电力公司发电厂一件真实的革命事件,创演了中篇评弹《王孝和》。今天,《王孝和》的再现,不仅能助力我们进一步锚定信仰,牢记无数为中华崛起而前赴后继的革命英烈,也是评弹界后来者对前辈的致敬。
1951年11月20日,上海市文化局正式批准了由刘天韵、蒋月泉、唐耿良、朱慧珍等18位评弹艺人提出的建团申请。当天,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与上海市人民京剧团、上海市人民杂技团一起举行了成立大会。
上海评弹界有了不同于旧日行会的新组织,但当时除了18位艺人,大多数评弹艺人仍在团体外单干,这使得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一时间还无法拥有最广泛的号召力与凝聚力,所以不得不称为“工作团”。争取评弹艺人踊跃入团,依然任重而道远。
单纯算经济账的话,入团是一件颇不划算的事情,据唐耿良先生回忆,1949年上海解放时他与蒋月泉先生应邀去香港演出,“包银是十两黄金一个月,堂会收入归演员,管吃管住管接管送,包三个月。”①而发起成立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的18艺人几乎都是响档,从唐、蒋两位先生的收入“一斑”大约可以窥见他们单干时的收入。在评弹工作团成立初期,他们中月工资最高的是张鉴庭,440万元,蒋月泉、张鉴国等人在300万元至400万元之间,唐耿良、姚荫梅等8人的在20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还有5人的在200万元以下,最低为陈红霞,73万元②。就当时而言,相比于普通劳动者,评弹工作者的收入仍然不低,但跟部分单干艺人比却相差很大③。
心理落差加上确实相对瘪下去的钱袋子,成了评弹艺人入团的一大障碍。甚至有个别演员进了团之后,仍放不下个人的小算盘而退团。而退了团之后,又羡慕在团里的演员所具有的政治地位,又申请入团。但从此也能看出,18位艺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再创业精神。
就在正式建团后的第3天,也就是11月23日,18位艺人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与上海文艺界其他同志一起,组成了80余人的团队,一起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上海市文艺界治淮工作队”。
古老的淮河流域,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但自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流域水旱灾害连绵,“要水水不来,恨水水不走”,道出了淮河两岸人民的无奈与辛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不曾想就在1950年6月至7月间,淮河流域猛降暴雨,洪水暴发,淮河全流域受灾面积达4687万亩,灾民1300多万,倒塌房屋89万间④。在1950年7月至9月间,毛泽东同志先后4次就淮河救灾和治理作出批示,并在最后一次批示中,将“导淮”改成“治淮”⑤。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百万大军云集,投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治淮战斗中。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1957年,治淮工程已经大见成效。
在去治淮工地路上,每一个评弹艺人都做好了要过艰苦生活的思想准备,并把参加工作队作为自己世界观改造的开始,但一路走来,困难仍然超乎他们的想象。
乘火车到蚌埠后,工作队就改乘去五河县漴潼河工地的机帆船,奔赴淮河的源头。沿途没有旅馆和招待所可供住宿,女同志就睡在船舱里,男同志就在机帆船靠岸时,在附近小学的课桌上凑合。没有热水供应,只能用冷水将就着洗漱。第2天到达工地后,大家睡的是窝棚,吃的是高粱粉烙成的“秫秫饼”与胡萝卜丝和辣椒酱。这样的生活对曾经衣食无忧的评弹响档来讲,可谓艰苦。但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打垮他们,他们坚定地认为:这次到治淮工地上来,就是向老百姓学习,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涤荡旧艺人的陋习,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文艺工作者。要是条件不艰苦,又谈何“锻炼”呢!在劳动中,他们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休息时,他们就用还带着苏州口音的普通话,为工人们讲故事。在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评弹艺人们真实感受到了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感受到了为工农兵服务的实实在在的价值和满足感。
春节时,漴潼河工地上的工人们都已回家准备过年了。因为工作队体验生活的时间是3个月,所以评弹艺人们都不回家,就在附近的县城过年。休整期间,艺人们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仔细梳理了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和演出经历,对照工人们的表现,认真分析自身不足,定下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在交流心得体会时,艺人们认为,群众的理想是崇高的,精神是无私的,他们没有计较自己一时的得失,把个体劳动看作一个更伟大目标的子集,并以能为集体贡献力量而骄傲和自豪。在与工人们的朝夕相处中,艺人们真正体验到劳动的可贵与奉献的可喜。漴潼河道越开越阔,越挖越深,那一份满足感是曾经镁光灯下的虚荣无法比拟的。
休整期間,得知霍山县佛子岭水库⑥处仍有人坚守在工地上,18位艺人主动请缨,辗转赴佛子岭水库与留守工人一起过年。期间,他们亲眼看到或听到了不少动人的事迹,如工人推迟婚期留在工地过年、未婚妻上佛子岭水库寻亲,水库堤坝崩口、工人们以身堵缺口等。18位艺人把这些都牢牢记在心里,想着今后一定要用评弹把这些动人的事迹宣传出去。 3个月转眼而过,回到上海后,时任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团长刘天韵和副团长唐耿良,向上海市文化局详细汇报了全团人员参加治淮工作的情况,介绍了他们思想和行动上被打磨出的“闪光点”:不怕困难,与工人同吃同住;休整期间也不搞特殊,在县城仍然坚持住集体宿舍,吃大锅饭,没有谁提出要去镇饭馆打牙祭以聊慰肚中的馋虫。他们把个人的举止行为与集体的荣誉和团队的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上海市文化局高度肯定了18位藝人的表现,并对他们记下的感人事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关领导认为,艺人们应该把想法进一步落实为行动,将那些事迹编写成评弹作品进行公演。领导的鼓励,更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18位艺人群策群力,集体创作,终于在1952年4月创作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上海沧洲书场公演时,刘天韵、姚荫梅、蒋月泉、唐耿良、张鸿声、张鉴庭、周云瑞、陈希安、朱慧珍、徐雪月和陈红霞等男不穿长衫,女不穿旗袍和高跟鞋,均着清一色的人民装登台。男演员斗志昂扬,女演员英姿飒爽,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充分展现出了他们被劳动锻打出的精气神。为了更立体地表现治淮工地上工人的形象,蒋月泉演唱赵盖山“留过年”的唱段时,在自己擅长的慢“蒋调”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快节奏唱腔,也就是快“蒋调”。他在节奏跳动和旋律起伏中,把一个憨厚的工人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样,擅长“俞调”的朱慧珍,在弹唱女工人王秀英“新年锣鼓响连天”的唱段时,也在唱腔中借用了“蒋调”的运腔方法和旋律走向,给“俞调”的委婉长腔平添了起伏变化,使之节奏明快,高亢嘹亮。这种新腔后称作“女声蒋调”。除了以上两段,陈希安用“薛调”弹唱的“赵盖山报名”也非常经典。这些唱段都成为了评弹界的保留曲目,一直流传至今。
由4回书组成的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沧洲书场连演3个月,客满3个月,这在评弹演出史上实属罕见。此外,《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还在评弹发展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它是第一部中篇弹词,第一部由国有院团推出的弹词书目,第一部由评弹工作者深入生活而创演的现实主义题材书目。甚至其演出阵容之强大,也是极为罕见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影响很快“溢出”,在相当程度上调动了江浙沪评弹界乃至全国曲艺界说唱现实主义新作品的积极性。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沉淀下的“治淮精神”已经成了上海市评弹团的光荣传统。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该团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创作出了《王孝和》《刘胡兰》《红梅赞》等为数众多的能生动反映党史的现实主义作品。此外,凡创作现实题材作品,作者和演员都必须深入一线采风也成为了上海市评弹团不成文的规定,新进团的青年演员去农村、工厂及部队锻炼,已经成为了必修课。磨砺的唯一目的,就是让青年评弹工作者沉下心来,仔细聆听前辈们留在历史中的声音,让精神与“治淮精神”谐振。
从1951年到2021年,上海市评弹团走过了不平凡的70年,“治淮精神”也在这70年中化成了这个国有院团最深刻的精神烙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复排红色经典作品,是上海市评弹团对前辈们不可忘却的纪念,也是对后来者的鞭策和鼓励。
注释:
① 唐耿良:《难忘友情——纪念蒋月泉先生》,《上海戏剧》,2002年第12期,第46页——编者注。
② 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关于科普分会筹委会、人民评弹团的领导关系、编制、经费等问题之时、函件及各出版单位情况》,档案号A22—2-67-4——编者注。
③ 根据蒋云仙先生回忆,彼时她的日收入有时可达100多(万)元。(蒋云仙口述,唐力行整理:《蒋云仙曲——蒋云仙口述传记》,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第63页)——编者注。
④ 宁远等主编:《淮河流域水利手册》,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46页——编者注。
⑤ 1950年7月20日,毛泽东批转周恩来的电报中,有“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之语;在读过8月5日,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紧急报告皖北灾情的电报后,毛泽东的批示中有“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之语;8月31日,毛泽东第三次批示,“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9月21日,毛泽东第四次批示,“现已九月底,治淮工程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根据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的内容整理——编者注。
⑥ 在治淮“蓄泄兼筹”规划中,最早进行勘测设计的“蓄水池”,就是淮河重要支流淠河东源的佛子岭水库。当时计划将水库大坝建成连拱坝。连拱坝建设在当时的国际上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但建设者们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反复的计算和精密的论证,佛子岭水库的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于1952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考虑到1952年1月27日是春节,当时坚守在水库上的工人应该是要保证坝体建设的进度——编者注。
(作者:苏州广电总台原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