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好的课堂问题是成就一节好课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结合课堂实践,谈谈课堂提问中对于问题角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以期对一线教师课堂问题的设计有所帮助。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课堂提问
赖瑞云先生曾提出,课堂需设计“四好”,即好的课堂问题、好的课堂活动、好的教学步骤(教学流程、教学组织)、好的教学语言。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好的课堂问题。课堂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活动能否自然生成,教学步骤能否顺利进行、教学语言能有效输出、教学效果能否真正实现。故此,本着设计好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我从提问的角度、深度、广度来试着设计课堂问题并推向初中语文的课堂实践,从课堂反馈效果谈谈感受。
一、提问的角度
备课需备三点: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教材、教法可灵活设计、充分准備。唯学生较难预知,让课堂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恰是这种未知与挑战创造了课堂趣味。事实上,课堂趣味是一节好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问角度的设计就其关键的一步。既与学生有关,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目的,提中的角度可根据班级学生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提前做设计。一节课中提问的角度可多但不能杂,要环环相扣。当然,也可以侧重一个提问角度,教师好操作,学生易接受。
如下例: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节选
师:牧羊人在这里创造了什么样的生活吸引了我?请大家默读3至6段。
生1:“原来是一个牧羊人……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自由的。
……
师:有一类词特别适合表现牧羊人的这样幸福、舒适的生活方式。哪一类词呢?
生(异口同声):叠词。
师:叠词读起来有什么感受?
生3:有音律美,朗朗上口。
……
师:我们继续用文中的叠词来品读牧羊人的形象。
生4:他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师:他用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生命。这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
以叠词作为问题的切入角度,贯穿全课,既结合了学生小学的知识点,由浅入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又环环紧扣地找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涓涓细流般让学生感受到了牧羊人做的贡献不仅仅是物质废墟的重建,也是心灵废墟的重建,切实地达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目的。
问题角度还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去设计,老师读了之后的感受,学生应许会有相似的感受,就可以把这个感受设计成问题,穿插在课堂里;也可以从启发者的角度去设计,预估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好的课堂问题。
二、提问的深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加强。初中的课文不难读懂,学生拿到课本初读之后,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思想感情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必要针对学生已知的知识进行提问,也不必要针对过于晦涩深奥的知识进行提问。提高课堂效率,形成高效课堂的前提就是教师对知识本体与学生个体的充分了解,从而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吃得饱”。
比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新课导入时,我抛出问题1:你最早读这篇童话是在什么时候?果不其然,同学们纷纷说,早就读过了,有的是在幼儿园时期,有的是在小学。这种情况与我备课时的预设一致。在让学生概括了故事之后,我提出了循序渐进地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谁说了假话?分析原因。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谁说了真话?分析原因。
4.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你会怎么做?
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从分析人物形象到分析人物心理再到领悟文章主旨,体现了问题由浅至深,由简到难的设计原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热烈。
像《皇帝的新装》《带上她的眼睛》这类内容有趣,但意蕴深远的课文需要教师在问题深度的把握上下下功夫。把时间过多地花费在概括内容上,是否真的有必要性?需要我们去深思。
与此同时,把课堂时间过多地花费在超越学生阅读经验的内容上,是否有其必要性?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梁实秋的《鸟》。学生可以理解作者对爱鸟的声音、爱鸟的形体,唯难理解爱鸟的悲苦。这与写作背景有关系,但超出了部分学生的阅读经验,所以,个人认为,对于爱鸟悲苦的问题设置可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程度做出调整。
三、提问的广度
自读课文的讲解常常会让一线教师头疼,原因是考点少,而且一课一课时,可讲的知识点自然而然地少了。然而,从增强学生的自读能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阅读要求来说,个人的阅读感受是必要的。如我们能善加利用这些课文,多设置体验式、开放式题目,在课堂上形成头脑风暴,可以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提升其对美文佳作的欣赏能力和阅读兴趣,从而提升个人阅读品位。
自读课文的课堂上,问题设计不在于多,在于精,在于有启发,有互动,有感悟,有收获。这都取决于问题的广度。比如《昆明的雨》,辞藻优美,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可以从朗读入手,评析交流优美句子,感受风景之美后介绍汪曾祺先生,提问:作者只是为了抒发对昆明雨季的思念吗?显然不是,作者还在怀念青春,怀念在昆明度过的岁月与生活。他在昆明的七年生活收获了与沈从文先生的师生之情,收获了友情,甚至收获了爱情!学生的注意力从昆明的美瞬间转移到了汪曾祺的文上。教师顺势介绍汪曾祺的作品,并在课件中加入汪曾祺的优美散文选段,布置阅读汪曾祺作品并交流心得的作业。整节课以读(朗读、阅读)代讲,让学生获得了一种美的体验。
再如,讲解《美丽的颜色》时列举居里夫妇一生殊荣,阅读《居里夫人传》节选后提及传记的特点。讲解《回忆鲁迅先生》时剖析当时的社会背景,鲁迅先生对萧红夫妇的帮助,对有志之士的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鲁迅其人,从而爱上鲁迅的作品。
当然,提问的广度在精读课文、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中同等使用。文中仅以自读课文为例,谈谈感受。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抛出一个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解决一个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本着让课堂自然有序地生成,帮助学生更快乐地阅读的目的,课堂提问需握好角度、深度、广度。
【参考文献】
赖瑞云. 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课堂提问
赖瑞云先生曾提出,课堂需设计“四好”,即好的课堂问题、好的课堂活动、好的教学步骤(教学流程、教学组织)、好的教学语言。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好的课堂问题。课堂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活动能否自然生成,教学步骤能否顺利进行、教学语言能有效输出、教学效果能否真正实现。故此,本着设计好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我从提问的角度、深度、广度来试着设计课堂问题并推向初中语文的课堂实践,从课堂反馈效果谈谈感受。
一、提问的角度
备课需备三点: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教材、教法可灵活设计、充分准備。唯学生较难预知,让课堂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恰是这种未知与挑战创造了课堂趣味。事实上,课堂趣味是一节好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问角度的设计就其关键的一步。既与学生有关,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目的,提中的角度可根据班级学生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提前做设计。一节课中提问的角度可多但不能杂,要环环相扣。当然,也可以侧重一个提问角度,教师好操作,学生易接受。
如下例: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节选
师:牧羊人在这里创造了什么样的生活吸引了我?请大家默读3至6段。
生1:“原来是一个牧羊人……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自由的。
……
师:有一类词特别适合表现牧羊人的这样幸福、舒适的生活方式。哪一类词呢?
生(异口同声):叠词。
师:叠词读起来有什么感受?
生3:有音律美,朗朗上口。
……
师:我们继续用文中的叠词来品读牧羊人的形象。
生4:他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师:他用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生命。这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
以叠词作为问题的切入角度,贯穿全课,既结合了学生小学的知识点,由浅入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又环环紧扣地找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涓涓细流般让学生感受到了牧羊人做的贡献不仅仅是物质废墟的重建,也是心灵废墟的重建,切实地达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目的。
问题角度还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去设计,老师读了之后的感受,学生应许会有相似的感受,就可以把这个感受设计成问题,穿插在课堂里;也可以从启发者的角度去设计,预估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好的课堂问题。
二、提问的深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加强。初中的课文不难读懂,学生拿到课本初读之后,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思想感情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必要针对学生已知的知识进行提问,也不必要针对过于晦涩深奥的知识进行提问。提高课堂效率,形成高效课堂的前提就是教师对知识本体与学生个体的充分了解,从而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吃得饱”。
比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新课导入时,我抛出问题1:你最早读这篇童话是在什么时候?果不其然,同学们纷纷说,早就读过了,有的是在幼儿园时期,有的是在小学。这种情况与我备课时的预设一致。在让学生概括了故事之后,我提出了循序渐进地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谁说了假话?分析原因。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谁说了真话?分析原因。
4.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你会怎么做?
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从分析人物形象到分析人物心理再到领悟文章主旨,体现了问题由浅至深,由简到难的设计原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热烈。
像《皇帝的新装》《带上她的眼睛》这类内容有趣,但意蕴深远的课文需要教师在问题深度的把握上下下功夫。把时间过多地花费在概括内容上,是否真的有必要性?需要我们去深思。
与此同时,把课堂时间过多地花费在超越学生阅读经验的内容上,是否有其必要性?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梁实秋的《鸟》。学生可以理解作者对爱鸟的声音、爱鸟的形体,唯难理解爱鸟的悲苦。这与写作背景有关系,但超出了部分学生的阅读经验,所以,个人认为,对于爱鸟悲苦的问题设置可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程度做出调整。
三、提问的广度
自读课文的讲解常常会让一线教师头疼,原因是考点少,而且一课一课时,可讲的知识点自然而然地少了。然而,从增强学生的自读能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阅读要求来说,个人的阅读感受是必要的。如我们能善加利用这些课文,多设置体验式、开放式题目,在课堂上形成头脑风暴,可以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提升其对美文佳作的欣赏能力和阅读兴趣,从而提升个人阅读品位。
自读课文的课堂上,问题设计不在于多,在于精,在于有启发,有互动,有感悟,有收获。这都取决于问题的广度。比如《昆明的雨》,辞藻优美,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可以从朗读入手,评析交流优美句子,感受风景之美后介绍汪曾祺先生,提问:作者只是为了抒发对昆明雨季的思念吗?显然不是,作者还在怀念青春,怀念在昆明度过的岁月与生活。他在昆明的七年生活收获了与沈从文先生的师生之情,收获了友情,甚至收获了爱情!学生的注意力从昆明的美瞬间转移到了汪曾祺的文上。教师顺势介绍汪曾祺的作品,并在课件中加入汪曾祺的优美散文选段,布置阅读汪曾祺作品并交流心得的作业。整节课以读(朗读、阅读)代讲,让学生获得了一种美的体验。
再如,讲解《美丽的颜色》时列举居里夫妇一生殊荣,阅读《居里夫人传》节选后提及传记的特点。讲解《回忆鲁迅先生》时剖析当时的社会背景,鲁迅先生对萧红夫妇的帮助,对有志之士的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鲁迅其人,从而爱上鲁迅的作品。
当然,提问的广度在精读课文、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中同等使用。文中仅以自读课文为例,谈谈感受。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抛出一个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解决一个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本着让课堂自然有序地生成,帮助学生更快乐地阅读的目的,课堂提问需握好角度、深度、广度。
【参考文献】
赖瑞云. 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