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学数学中,教师通过精心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本文分析了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指导方法。
【关键词】 数学;教学;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76-01
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出中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凡是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学习极为主动的学生,无不与其教师的指导方法密切相关。因此,笔者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近年来的数学教育实践,对数学教学指导方法进行了探究。
1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的重要作用
学法指导主要是指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积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学习观点及方法上对学生施加影响与帮助的活动。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尽快地适应数学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数学学习效率,并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能从数学学习中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强化对于数学内容的消化与吸收,帮助其提高学习的质量,享受学法指导所带来的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学法指导的根本性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其中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控能力、吸收教学信息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应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给与不同的学法指导,从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惟有如此,才是真正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
2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指导方法
2.1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要指导学生明确所要预习的内容,并教给其预习方法,这是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是要记下疑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教师在课堂上作出的解释分析。在预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应当在书上作一个记号或者批标,以便于上课时更加注意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演示、解释及其分析,以加深理解与掌握相关的重要知识。二是要设想相关问题, 拟出预习笔记。通过预习,就能了解到教师所讲的内容,哪些是课本中有的,对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记笔记时可写下一个标题,待课后再进行补充。凡是属于教师分析、归纳与补充的那部分内容,就必须要及时记下。预习时,可以边看书,边将书本中的内容归纳为一个个问题。比如,在《平方根》这课的学习中,可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阅读与理解平方根(二次方根)与开平方的含义,并类比算术平方根,归纳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情况及平方根应当如何表示。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之上,还要能够模仿例题完成习题。教师完全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预习情况较好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对于未进行预习的学生则要进行提醒和督促。
2.2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效果存在直接关系,而教学情境则是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通过平等合作,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民主而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且又要合理优化教材,创设出情境,通过寓教于趣,开发出学生的心理潜能,让学生们以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比如,在教学与商品的进价、售价及利润等有关的应用题时,从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起,先创建一个小商店,由教师来当营业员,出示部分商品及其单价,再由学生来扮演顾客来进行购物活动。活动中学生会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及利润等等,因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结合教材开展观察与讨论利润是怎样产生的,每一件商品的进价、售价与利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等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起,促使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2.3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去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因此,探究知识的形成,重在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吸引学生发现概念、定理与方法等,更加突出学生怎么样去探究知识,并突出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的培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比如,在三角形的全等复习课中,可以给出以下问题:①两个三角形具有相同面积,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但是在举出反例时,却表现不同。②两个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而且具有相同周长,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这一问题的条件有所增加,学生的想法就不再一样。一些学生认为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而另一些学生则觉得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然而,双方都无法在较短时间内都拿不出依据来。因此,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难了,要暂时放一放。③两个直角三角形具有相同面积,而且具有相同周长,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问题3又比问题2又多出了一个条件,即两个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因此,凭着直觉猜想,一定会全等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甚至全班学生都会倾向于这一边。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证实这一猜想,这时,学生们的办法又可能会不一致。但是,有一点却始终是肯定的,也就是证实猜想的欲望肯定都会很强烈,甚至会有点不达目的坚决不罢休的意味。教师可进行如下推导:假设两个Rt△ABC与Rt△RST的边长分别是a、b、c和r、s、t,其中c与t系斜边长。结合题意,可以得出:a2+b2=c2,r2+s2=t2,1/2ab=1/2rs,a+b+c=r+s+t。通过解这一个方程组,可以得到:a = r,b = s。由此,猜想得到证实。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开展探究,让学生凭借直觉去提出猜想,随后再证明或者否定猜想。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激发学生们求知欲望,而且还有助于提供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3 结语
总之,通过教师的精心施教,运用各种指导方法,认真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数学,能够不断提高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从而切实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推动学生能力水平的持续提高,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戴再平. 初中数学开放题集[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郑毓信. 数学教育的理论发展[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数学;教学;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76-01
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出中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凡是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学习极为主动的学生,无不与其教师的指导方法密切相关。因此,笔者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近年来的数学教育实践,对数学教学指导方法进行了探究。
1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的重要作用
学法指导主要是指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积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学习观点及方法上对学生施加影响与帮助的活动。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尽快地适应数学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数学学习效率,并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能从数学学习中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强化对于数学内容的消化与吸收,帮助其提高学习的质量,享受学法指导所带来的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学法指导的根本性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其中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控能力、吸收教学信息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应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给与不同的学法指导,从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惟有如此,才是真正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
2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指导方法
2.1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要指导学生明确所要预习的内容,并教给其预习方法,这是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是要记下疑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教师在课堂上作出的解释分析。在预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应当在书上作一个记号或者批标,以便于上课时更加注意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演示、解释及其分析,以加深理解与掌握相关的重要知识。二是要设想相关问题, 拟出预习笔记。通过预习,就能了解到教师所讲的内容,哪些是课本中有的,对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记笔记时可写下一个标题,待课后再进行补充。凡是属于教师分析、归纳与补充的那部分内容,就必须要及时记下。预习时,可以边看书,边将书本中的内容归纳为一个个问题。比如,在《平方根》这课的学习中,可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阅读与理解平方根(二次方根)与开平方的含义,并类比算术平方根,归纳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情况及平方根应当如何表示。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之上,还要能够模仿例题完成习题。教师完全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预习情况较好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对于未进行预习的学生则要进行提醒和督促。
2.2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效果存在直接关系,而教学情境则是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通过平等合作,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民主而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且又要合理优化教材,创设出情境,通过寓教于趣,开发出学生的心理潜能,让学生们以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比如,在教学与商品的进价、售价及利润等有关的应用题时,从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起,先创建一个小商店,由教师来当营业员,出示部分商品及其单价,再由学生来扮演顾客来进行购物活动。活动中学生会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及利润等等,因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结合教材开展观察与讨论利润是怎样产生的,每一件商品的进价、售价与利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等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起,促使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2.3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去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因此,探究知识的形成,重在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吸引学生发现概念、定理与方法等,更加突出学生怎么样去探究知识,并突出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的培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比如,在三角形的全等复习课中,可以给出以下问题:①两个三角形具有相同面积,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但是在举出反例时,却表现不同。②两个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而且具有相同周长,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这一问题的条件有所增加,学生的想法就不再一样。一些学生认为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而另一些学生则觉得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然而,双方都无法在较短时间内都拿不出依据来。因此,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难了,要暂时放一放。③两个直角三角形具有相同面积,而且具有相同周长,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问题3又比问题2又多出了一个条件,即两个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因此,凭着直觉猜想,一定会全等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甚至全班学生都会倾向于这一边。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证实这一猜想,这时,学生们的办法又可能会不一致。但是,有一点却始终是肯定的,也就是证实猜想的欲望肯定都会很强烈,甚至会有点不达目的坚决不罢休的意味。教师可进行如下推导:假设两个Rt△ABC与Rt△RST的边长分别是a、b、c和r、s、t,其中c与t系斜边长。结合题意,可以得出:a2+b2=c2,r2+s2=t2,1/2ab=1/2rs,a+b+c=r+s+t。通过解这一个方程组,可以得到:a = r,b = s。由此,猜想得到证实。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开展探究,让学生凭借直觉去提出猜想,随后再证明或者否定猜想。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激发学生们求知欲望,而且还有助于提供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3 结语
总之,通过教师的精心施教,运用各种指导方法,认真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数学,能够不断提高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从而切实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推动学生能力水平的持续提高,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戴再平. 初中数学开放题集[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郑毓信. 数学教育的理论发展[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