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特性,特别是内在能动性的有效发挥,通过有效教学活动,为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思维创新等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充足的实践,促进有效教学活动的进程。”由此可见,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如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性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主体特性的有效发挥,提升探究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紧迫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对自己在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实践体会进行阐述。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实现学生探究活动空间的扩大
“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新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重要表现,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始终将知识创新、教学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内容,认清知识要点之间的深刻关系,找寻到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的“准绳”,按照“内容合理、条理清晰、便于教学、促进发展”的原则,对数学知识教学内容进行“二次改革”,将培养探究能力放置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探究时间和空间的有效扩大。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知识时,我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发现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倍数和因数”,这两个环节主要是采用讲授的办法,学生被动接受,记忆“整除、倍数和因数”的数学化语言定义。于是我对这一知识内容进行有效创新,先让学生独立操作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全班讨论,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再通过讲解,让学生进行实践动手,引导学生通过乘法算式,找出进行“整除、倍数、因数”的具体内涵,从而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得到延长,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二、重视巩固习题的选择,实现学生探究活动空间的扩大
知识巩固阶段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成效、教学实效功效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要善于选择具有能够有效体现知识性质和特点的典型问题,而且要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成效有效地掌握,使教师在教学最后环节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查漏补缺,促进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
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问题”知识时,我先让学生解答如下问题:“学校数学兴趣小组,五年级有16人,比六年级人数少1/3,五年级人数相当于四年级的4/5,四、五、六年级共有多少人参加数学小组?”在学生解答问题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解题效果,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用绳子测量井深,先垂下它的2/3,再垂下余下的7/10,才刚好到底,这时井外还余绳1/2,求井深多少米?”“一根木材长4米,要把它锯成8段,每锯一段要用3分钟。共用了多少分钟?”再次让学生进行新学知识的“二次巩固”,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解题经验,对这一探究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实现学生转化意识、求异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题效能的提升。
三、突出课堂内外的衔接,实现学生探究活动空间的扩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某种事物充满兴趣的时候,对与之有关的知识的接受往往迅速而且印象深刻。学生的“会学”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课堂虽然是教师教学知识、学生增长才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用停滞的眼光、局限性的思维进行知识内容的教学。而应该课内铺路,课外搭桥,内外结合,走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路子,全方位把探究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抓住学生的主体特性,采用发展的眼光和整体性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的外延和内涵进行充分的拓宽和丰富,设置一些能在作业中给学生留下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展开研讨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并在第二天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巩固记忆的目的,使学生学习能力在一个较大空间内得到培养和提升。
我在教授完问题:“有甲、乙两筐苹果,平均每筐重52千克,现从甲筐中取出5千克放入乙筐,则两筐苹果重量相等。甲筐苹果原来重多少千克?”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向学生提出了两道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例题1.有甲、乙、丙三个书架,共有图书450本,如果从甲架拿出60本放入乙架,再从乙架拿出120本放入丙架,最后从丙架拿出50本放入甲架,则三个书架图书本数一样多。原来三个书架各有图书多少本?
例题2.本学期数学课进行了五次测验,小明的成绩第二次比第一次多10分,第三次比第二次少5分,第四次比第三次多4分,前4次的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第五次比第四次少13分,那么小明全学期五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在这一过程中,我通过探究性问题将课堂活动和课外学习进行有效衔接,使学生在课后解答问题过程中,在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初步探知和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使其切身感受到探究的无穷乐趣,实现对所学知识和正确解题方法的及时巩固,有效促进性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总之,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创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选准教学习题等方式,有效拓宽和延伸学生的学习探究空间,实现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教学相长”的教学效能。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实现学生探究活动空间的扩大
“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新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重要表现,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始终将知识创新、教学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内容,认清知识要点之间的深刻关系,找寻到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的“准绳”,按照“内容合理、条理清晰、便于教学、促进发展”的原则,对数学知识教学内容进行“二次改革”,将培养探究能力放置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探究时间和空间的有效扩大。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知识时,我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发现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倍数和因数”,这两个环节主要是采用讲授的办法,学生被动接受,记忆“整除、倍数和因数”的数学化语言定义。于是我对这一知识内容进行有效创新,先让学生独立操作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全班讨论,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再通过讲解,让学生进行实践动手,引导学生通过乘法算式,找出进行“整除、倍数、因数”的具体内涵,从而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得到延长,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二、重视巩固习题的选择,实现学生探究活动空间的扩大
知识巩固阶段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成效、教学实效功效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要善于选择具有能够有效体现知识性质和特点的典型问题,而且要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成效有效地掌握,使教师在教学最后环节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查漏补缺,促进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
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问题”知识时,我先让学生解答如下问题:“学校数学兴趣小组,五年级有16人,比六年级人数少1/3,五年级人数相当于四年级的4/5,四、五、六年级共有多少人参加数学小组?”在学生解答问题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解题效果,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用绳子测量井深,先垂下它的2/3,再垂下余下的7/10,才刚好到底,这时井外还余绳1/2,求井深多少米?”“一根木材长4米,要把它锯成8段,每锯一段要用3分钟。共用了多少分钟?”再次让学生进行新学知识的“二次巩固”,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解题经验,对这一探究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实现学生转化意识、求异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题效能的提升。
三、突出课堂内外的衔接,实现学生探究活动空间的扩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某种事物充满兴趣的时候,对与之有关的知识的接受往往迅速而且印象深刻。学生的“会学”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课堂虽然是教师教学知识、学生增长才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用停滞的眼光、局限性的思维进行知识内容的教学。而应该课内铺路,课外搭桥,内外结合,走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路子,全方位把探究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抓住学生的主体特性,采用发展的眼光和整体性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的外延和内涵进行充分的拓宽和丰富,设置一些能在作业中给学生留下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展开研讨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并在第二天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巩固记忆的目的,使学生学习能力在一个较大空间内得到培养和提升。
我在教授完问题:“有甲、乙两筐苹果,平均每筐重52千克,现从甲筐中取出5千克放入乙筐,则两筐苹果重量相等。甲筐苹果原来重多少千克?”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向学生提出了两道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例题1.有甲、乙、丙三个书架,共有图书450本,如果从甲架拿出60本放入乙架,再从乙架拿出120本放入丙架,最后从丙架拿出50本放入甲架,则三个书架图书本数一样多。原来三个书架各有图书多少本?
例题2.本学期数学课进行了五次测验,小明的成绩第二次比第一次多10分,第三次比第二次少5分,第四次比第三次多4分,前4次的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第五次比第四次少13分,那么小明全学期五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在这一过程中,我通过探究性问题将课堂活动和课外学习进行有效衔接,使学生在课后解答问题过程中,在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初步探知和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使其切身感受到探究的无穷乐趣,实现对所学知识和正确解题方法的及时巩固,有效促进性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总之,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创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选准教学习题等方式,有效拓宽和延伸学生的学习探究空间,实现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教学相长”的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