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在全方位与世界接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时期。目前高校音乐公选课还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均衡,美育效果不明显,教学内容单一,教育方式陈旧落后,讲授重于感悟,忽视音乐文化理念等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及受历史、现实和体制的制约,忽视了音乐公选课的重要意义。因此,应在提高认识,明确教育的建立体制,健全教育细则上等方面下工夫来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
[关键词]新形势;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2-0114-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在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多元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于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大学生而言,普及音乐公选课在机遇与挑战中愈发彰显出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音乐公选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校音乐公选课的开设,在我国已经有着几十年的历史,遵循着相对规范的课程标准,不可谓“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然而,却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大学生,对音乐公选课“爱亦悠悠”、“怨亦悠悠”,原因何在?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当前高校音乐公选课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美育效果不明显。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性大学,大都在学生音乐公选课的设置中高度重视凸显音乐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高校音乐公选课的基本任务。而高校音乐公选课的实际情形,恰恰是重演练而忽略基础,重欣赏而忽略鉴赏。有的教师能够把文艺团体组织得有声有色,却忽视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音乐基础构建和接受领悟的层进性;有的教师能够把经典的音乐视听盛宴呈现在学生面前,却忽视了对音乐本身的鉴赏把握和个性理解。费尔巴哈说:“如果你对于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的最美的音乐,也像是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不会产生美的体验。因此,纵然公选课中音乐的流淌和倾泻是汪洋恣肆的,依然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收效甚微。
(二)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教学内容单一。教育方式陈旧落后。目前,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教学内容多数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器乐和音乐欣赏这几个部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音乐公选课的大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形。一种是“挚爱型”,从心中自发地热爱音乐,希望能够在音乐的殿堂中满足丰富的精神需求,一种是“补阙型”,认为自己对于音乐方面知之甚少,希望利用公选课裨补阙漏;一种是“提升型”,有着某种音乐特长,希望在课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基于对以上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当前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的整齐划一,制约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动性的发挥,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
(三)高校音乐公选课的讲授重于感悟,忽视音乐文化理念。音乐是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精神财富,她的光辉使人类文化更加璀璨。时而明朗欢快。使人愉悦、心情舒畅;时而雄伟高大,唤人觉醒、激发斗志;时而和谐温柔,使人幻想、诗意盎然;时而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感伤哀痛。一般说来,高校音乐公选课的开设是应时而生的,教师应更多地扮演“引路人”这一角色,把看起来较为单纯的音乐课程置身于广袤的文化领域,重视唤醒学生源于本心的对音乐的感受与领悟。
二、当前高校音乐公选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针对当前高校音乐公选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原因如下。
(一)主观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对高校音乐公选课的认识上升到普及的高度来对待
1 高校教育决策者往往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是根本。不可否认。大学生的就业包袱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这是制约高校良性发展的核心问题。然而。作为高校教育决策者,却不能因此而短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发展。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思考审视,既充分考虑到眼前又要谋划长远,唯此,才能避免在教育中的短视行为。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普及,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开创性事业。
2 音乐公选课教师对课程设置的意义、目的和重要性认识不明确,把其视为一种同其他公选课处于同等地位的课程。由于选修音乐公选课的学生都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授课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兴趣特长把握不准,在授课时要么把学生视为刚入门的小学生从基础知识、视唱练耳一一讲起、要么直接进入音乐欣赏阶段以播放经典音乐为主……在某种程度上肢解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历史性、连续性和多元性,忽视了音乐的普世价值。
3 音乐公选课学生在选择课程之初应该是怀着一种朴素的对音乐的眷恋之情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认真思考过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的重要意义呢?贺绿汀先生曾为《丰子恺音乐夜谭》一书作序。在序言中他写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伟大的时代,世界大变动的时代、新旧交替的时代。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而且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还可以使他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除了专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也应该加强,特别是要重视学校的课外音乐教育。”
(二)客观原因是由历史、现实和体制因素决定的
1 历史因素: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倡导素质教育理念的行进中始终带着应试教育的枷锁。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中考、高考这一指挥棒的作用下,精英教育一直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因此,在音乐等艺术天性和才能本应该得到大力发掘的青少年时期,中小学的音乐课位置尴尬,基本课时也经常被其他数、语、外等主科挤占,十二年的音乐课结束,学生基本上就是学唱了几首歌曲。
2 现实因素:由于高校音乐公选课仅仅是选修课、尚未普及,高校对其缺乏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投入,软件和硬件设施有待完备。而更多的大学生将其视为平时紧张专业学习之外的一种休息,一学期音乐公选课的讲授仅仅是使他们欣赏了几首世界名曲。
3 体制因素:目前,我国在高校音乐公选课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将其纳入基本的必修课程范畴。纵观国外,相当多的高校非常重视音乐的普及教育。美国在全国2000多所大学中的1300多所学校开设了音乐选修课。麻省理T学院规定,获取学士学位必须修满的360个学分中-音乐“普通必修课”要占72分。
三、新形势下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经济 全球化多元发展的新形势下,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整个民族而言,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李岚清在《音乐笔谈》中写到:“不管你学什么、做什么,音乐都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修养,培养高尚情操,激发灵感,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诚然,音乐在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成长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润物细无声”。
(一)以美引善,提升精神境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已经初步树立了世界观和人生观,枯燥单纯的说教对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音乐却能够于和风细雨中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默默给予人们道德的力量,或激昂雄浑、或悲壮肃穆、或沁人心脾,真切、直接而深刻。如人们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自身潜在的信心,力量、斗志往往被作品所唤醒。音乐是一种由内而外自发形成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渐将道德的他律催化为个体的自律。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也在《乐记》中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二)以美益智,激发想象创造。音乐是典型的眼、耳、手、脑并用的艺术形式,对于开发左右脑两个半球、促进人的感知觉发展、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是酷爱音乐的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小提琴手,他认为自己在科学上的很多成就都缘于音乐的启发。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是钢琴演奏家,我国力学专家钱学森也是音乐爱好者。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
(三)以美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一个民族的人文素养,应当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得到提升。音乐以其原始而旺盛的生命力。在浩瀚的人类历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欣赏音乐会,有人身着吊带装进入演奏大厅、有人嘴里嚼着零食的时候,我们不禁为此汗颜;更在心中期盼着一种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学生在接受音乐的过程中,其情感不仅在量上得到拓展,同时在质上也会得到提高和升华,这对于音乐接受者的审美情感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从理论与实践看,音乐不仅仅影响着个人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的形成,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定时代、一定区域、一定民族的发展和演进。
四、新形势下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的对策建议
李长春在2009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党的十-七大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复杂变化。在如此深刻而巨大的变革形势下,笔者认为,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势在必行,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着重在提高认识,明确教育目的上下工夫。教育决策者要率先冲破思维樊笼。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勇于面对多元化的教育现实,遵从学生内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在这方面与世界接轨,我们不是做得太多而是做得太少。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教师要切实明确自身肩负的是民族的重任,而学生也要对音乐公选课的意义与价值重新认识。
(二)着重在建立体制。健全教育细则上下工夫。好的做法要形成机制固定下来才能有效确保质量。面对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普及,我们需要建立体制、健全细则、形成规范。要对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的原因、意义和课时安排、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并在执行中严格遵照。
(三)着重在突破框架,创新教育载体上下工夫。充分转变过去的教育模式,努力变革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要在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中贯彻“大音乐教育观”,以课程教育为核心,以音乐赏鉴为龙头,以音乐史的发展为主线·做到有机整合、相互贯通。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作,凸显课程大信息量,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以全开放多元化视角着手、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在当前我国全方位与世界接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任重道远。作为当代高校教师,我们应时刻牢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为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新形势;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2-0114-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在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多元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于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大学生而言,普及音乐公选课在机遇与挑战中愈发彰显出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音乐公选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校音乐公选课的开设,在我国已经有着几十年的历史,遵循着相对规范的课程标准,不可谓“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然而,却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大学生,对音乐公选课“爱亦悠悠”、“怨亦悠悠”,原因何在?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当前高校音乐公选课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美育效果不明显。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性大学,大都在学生音乐公选课的设置中高度重视凸显音乐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高校音乐公选课的基本任务。而高校音乐公选课的实际情形,恰恰是重演练而忽略基础,重欣赏而忽略鉴赏。有的教师能够把文艺团体组织得有声有色,却忽视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音乐基础构建和接受领悟的层进性;有的教师能够把经典的音乐视听盛宴呈现在学生面前,却忽视了对音乐本身的鉴赏把握和个性理解。费尔巴哈说:“如果你对于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的最美的音乐,也像是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不会产生美的体验。因此,纵然公选课中音乐的流淌和倾泻是汪洋恣肆的,依然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收效甚微。
(二)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教学内容单一。教育方式陈旧落后。目前,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教学内容多数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器乐和音乐欣赏这几个部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音乐公选课的大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形。一种是“挚爱型”,从心中自发地热爱音乐,希望能够在音乐的殿堂中满足丰富的精神需求,一种是“补阙型”,认为自己对于音乐方面知之甚少,希望利用公选课裨补阙漏;一种是“提升型”,有着某种音乐特长,希望在课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基于对以上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当前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的整齐划一,制约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动性的发挥,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
(三)高校音乐公选课的讲授重于感悟,忽视音乐文化理念。音乐是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精神财富,她的光辉使人类文化更加璀璨。时而明朗欢快。使人愉悦、心情舒畅;时而雄伟高大,唤人觉醒、激发斗志;时而和谐温柔,使人幻想、诗意盎然;时而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感伤哀痛。一般说来,高校音乐公选课的开设是应时而生的,教师应更多地扮演“引路人”这一角色,把看起来较为单纯的音乐课程置身于广袤的文化领域,重视唤醒学生源于本心的对音乐的感受与领悟。
二、当前高校音乐公选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针对当前高校音乐公选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原因如下。
(一)主观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对高校音乐公选课的认识上升到普及的高度来对待
1 高校教育决策者往往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是根本。不可否认。大学生的就业包袱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这是制约高校良性发展的核心问题。然而。作为高校教育决策者,却不能因此而短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发展。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思考审视,既充分考虑到眼前又要谋划长远,唯此,才能避免在教育中的短视行为。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普及,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开创性事业。
2 音乐公选课教师对课程设置的意义、目的和重要性认识不明确,把其视为一种同其他公选课处于同等地位的课程。由于选修音乐公选课的学生都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授课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兴趣特长把握不准,在授课时要么把学生视为刚入门的小学生从基础知识、视唱练耳一一讲起、要么直接进入音乐欣赏阶段以播放经典音乐为主……在某种程度上肢解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历史性、连续性和多元性,忽视了音乐的普世价值。
3 音乐公选课学生在选择课程之初应该是怀着一种朴素的对音乐的眷恋之情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认真思考过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的重要意义呢?贺绿汀先生曾为《丰子恺音乐夜谭》一书作序。在序言中他写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伟大的时代,世界大变动的时代、新旧交替的时代。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而且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还可以使他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除了专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也应该加强,特别是要重视学校的课外音乐教育。”
(二)客观原因是由历史、现实和体制因素决定的
1 历史因素: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倡导素质教育理念的行进中始终带着应试教育的枷锁。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中考、高考这一指挥棒的作用下,精英教育一直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因此,在音乐等艺术天性和才能本应该得到大力发掘的青少年时期,中小学的音乐课位置尴尬,基本课时也经常被其他数、语、外等主科挤占,十二年的音乐课结束,学生基本上就是学唱了几首歌曲。
2 现实因素:由于高校音乐公选课仅仅是选修课、尚未普及,高校对其缺乏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投入,软件和硬件设施有待完备。而更多的大学生将其视为平时紧张专业学习之外的一种休息,一学期音乐公选课的讲授仅仅是使他们欣赏了几首世界名曲。
3 体制因素:目前,我国在高校音乐公选课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将其纳入基本的必修课程范畴。纵观国外,相当多的高校非常重视音乐的普及教育。美国在全国2000多所大学中的1300多所学校开设了音乐选修课。麻省理T学院规定,获取学士学位必须修满的360个学分中-音乐“普通必修课”要占72分。
三、新形势下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经济 全球化多元发展的新形势下,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整个民族而言,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李岚清在《音乐笔谈》中写到:“不管你学什么、做什么,音乐都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修养,培养高尚情操,激发灵感,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诚然,音乐在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成长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润物细无声”。
(一)以美引善,提升精神境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已经初步树立了世界观和人生观,枯燥单纯的说教对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音乐却能够于和风细雨中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默默给予人们道德的力量,或激昂雄浑、或悲壮肃穆、或沁人心脾,真切、直接而深刻。如人们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自身潜在的信心,力量、斗志往往被作品所唤醒。音乐是一种由内而外自发形成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渐将道德的他律催化为个体的自律。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也在《乐记》中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二)以美益智,激发想象创造。音乐是典型的眼、耳、手、脑并用的艺术形式,对于开发左右脑两个半球、促进人的感知觉发展、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是酷爱音乐的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小提琴手,他认为自己在科学上的很多成就都缘于音乐的启发。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是钢琴演奏家,我国力学专家钱学森也是音乐爱好者。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
(三)以美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一个民族的人文素养,应当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得到提升。音乐以其原始而旺盛的生命力。在浩瀚的人类历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欣赏音乐会,有人身着吊带装进入演奏大厅、有人嘴里嚼着零食的时候,我们不禁为此汗颜;更在心中期盼着一种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学生在接受音乐的过程中,其情感不仅在量上得到拓展,同时在质上也会得到提高和升华,这对于音乐接受者的审美情感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从理论与实践看,音乐不仅仅影响着个人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的形成,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定时代、一定区域、一定民族的发展和演进。
四、新形势下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的对策建议
李长春在2009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党的十-七大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复杂变化。在如此深刻而巨大的变革形势下,笔者认为,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势在必行,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着重在提高认识,明确教育目的上下工夫。教育决策者要率先冲破思维樊笼。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勇于面对多元化的教育现实,遵从学生内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在这方面与世界接轨,我们不是做得太多而是做得太少。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教师要切实明确自身肩负的是民族的重任,而学生也要对音乐公选课的意义与价值重新认识。
(二)着重在建立体制。健全教育细则上下工夫。好的做法要形成机制固定下来才能有效确保质量。面对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普及,我们需要建立体制、健全细则、形成规范。要对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的原因、意义和课时安排、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并在执行中严格遵照。
(三)着重在突破框架,创新教育载体上下工夫。充分转变过去的教育模式,努力变革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要在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中贯彻“大音乐教育观”,以课程教育为核心,以音乐赏鉴为龙头,以音乐史的发展为主线·做到有机整合、相互贯通。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作,凸显课程大信息量,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以全开放多元化视角着手、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在当前我国全方位与世界接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任重道远。作为当代高校教师,我们应时刻牢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为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