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a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生活是政治学科新课程中新增的一门科目,而综合探究教学内容则是新课程中新增的一项教学任务。如何正确认识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活动,如何正确处理和完成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教学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既重要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就一学期来在文化生活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线索,探讨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的基本流程及教学模式。
  一、广大教师对综合探究课设置的目的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综合探究课的设置是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综合和运用,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他们把综合探究课上成了复习课。这种做法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已经背离了综合探究课设置的初衷和目的。如很多教师在上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综合探究课的时候就明显地以复习或练习课教学模式完成。教材围绕三个背景材料和三个问题来组织编写:环顾世界的沉思——思考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回顾历史教训——思考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面对未来的选择——思考应该怎么弘扬民族精神。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重点内容。很多教师与学生都一致认为只要识记这三大知识点,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教学的任务就已经完成。殊不知,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大大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回到应试教育的怪圈里面去了。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明确强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探究课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政治新课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教学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从以上的要求可知,综合探究课并非强调对知识的识记,而是尽可能解放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笔者认为,要真正上好综合探究课,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首先应该深刻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清楚综合探究课设置的目的和意义,真正转变思想观念,想方设法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 教学模式单一,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完成教学任务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部分学校都有条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贮藏的信息量大,操作简单,能极大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但是,多媒体教学也使很多教师有依赖性,不管是正常的课堂教学还是综合探究课都离不开多媒体。用多媒体展示背景材料、图片或影视资料,然后引出理论知识,再则讨论或讲解知识,最后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练习以巩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虽然增加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但还是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因为它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更达不到综合探究课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笔者通过听其他政治教师上“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综合探究课可感知,这些教师基本上都运用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从表面上看,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及弘扬的途径等知识熟记于胸,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没有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道德情感,以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教材设置“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一综合探究课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真正铸牢中华民族精神。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只能预设课堂主题(铸牢中华民族精神)及大概的课堂线索。整个课堂的各个环节都要激活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同时要求各种感觉器官能协调、互动,真正凸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条件有限,无法充分贯彻综合探究课的基本要求
  真正上好一节综合探究课所需要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很多教师也知道综合探究课的基本要求,但就是因为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按照预定的目标开展教学。
  首先学生要围绕综合探究课的“主题”收集数据、名人名言、典型事例,并利用搜集到的材料对相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如要教授“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一课时,学生如果能主动去收集中国历史上具有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的相关资料,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净化。而获得材料的途径主要通过网络或图书馆。但当前的很多中学(包括笔者所在学校)禁止学生上网,图书馆设备简陋,图书资料匮乏。所以综合探究课在这一环节就遇到了障碍。笔者建议,学校领导不必将网络视如猛兽,故意竖一道墙将学生与网络隔离。学校可以在课外某段时间让学生自由上网,正确引导学生。把网络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又有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学生要深入实践综合探究。学生要将所学知识和收集到的材料联系起来,从已知中直接得出结论,或从已知中推出未知,形成新知识,产生新问题,就需要开展一定社会实践活动对知识进行检验,对问题进行解答。现在很多高中学校还是把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认为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对于政治教师申请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都加以否决。其实,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如“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綜合探究课,创造机会让学生到一些革命圣地去参观考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革命先辈们身上的民族精神,并体味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怎么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无疑,这种实践教育胜过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千百万遍。
  最后在课堂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极讨论,加强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探究活动成果集中展示过程中,当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解答报告时,要引导其他学生对此解释质疑、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报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经过“课堂二次探究”,往往会引发出新的问题,从而导致进一步求证活动和最终建立共识。当前,由于害怕学生这样自由讨论会破坏课堂纪律,再则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自由讨论,学生作报告的课堂模式某些教师不太喜欢采用。其实,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举手反驳辩论,个别修正,最后总结感悟,这样整个课堂就会显得简洁流畅。通过这样合作学习和探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受到知识的熏陶,体验探索的快乐,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
  综合探究课的设置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断钻研教材,研读课程标准,领会现代教育理论,重新建构知识体系,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只是对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教师和领导关注,不断完善综合探究课的教学。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新课标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学生平等对话,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却陷入了种种误区。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先秦儒家也非常讲究中庸之道,“不够”当然不好,“过头”同样不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准确定位教师的主导角色,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一、走出语文课堂
作文要求“写真实的事”,这已经是个很陈旧的话题了。拿出来重提,是因为当下还有不少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始终走不出“写真实”的怪圈,以至于其所教的学生所写的作文,常常在各类“大考”中得不到其他教师的肯定显得分数平平,反而给学生带来矛盾心理和惧怕心理,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不错,作文教学是要高举“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这面旗帜的,不少作文大家常常撰文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
[摘要]教师必要、恰当的指导是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效果明显的保障。编写导学案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编写导学案要注意明确学习任务、点拨学习方式方法、关照整个学习过程。  [关键词]实用性 编写 导学案 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111  初中地理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学生的需求是导学案编写的起点,也是终点。从导学案的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90华诞;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再创辉煌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6-0004-04    斗转星移,乾坤未老;沧海桑田,岁月弥新!沐浴着新时代的灿烂阳光,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的光辉日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激情,载歌载舞,纷纷以各种形式隆重纪念党的90华诞。神州大地,欢歌潮湧!   “忆往昔
导学案是根据人文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状况的调查研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针对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案。其设计完全根据英语课标的要求,即对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出强调,对英语学习的目标进行跟踪和测试,对学习的方法进行检验和修正。  一、初中英语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一)题材设计突出能力培养和全面提高  英语课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即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12-2013学年中,我有意识地在所带的七年级两个班狠抓词汇教学,期望能够过好词汇关,使学生在习惯和效率上都形成词汇学习的良性循环,为听说读写打下良好基础。两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词汇基础比前一届稍好一些,但也没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心理上,学生对待英语单词还是任务式地应付老师的听写;分数上,平均分和及格率明显提高,但优秀率比不上城区其他学校。  二、问题的分析  (一)学生词汇学
[摘要]历史素养是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心理品质。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充分发挥应该具备的历史素养的作用,是值得高中历史教师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文章以一道模拟试题的讲评为视角,试图探索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三历史 课堂教学 历史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
[摘要]课本插图是历史教师最容易接触到的教学资源,但也往往最容易被忽视。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深度挖掘插图背后的历史信息,如何与教学主题相结合,并能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以人教版插图《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为例,深度挖掘“田凭”的信息对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学资源课本插图金匮田凭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
我的小学同学曾经给我提出一条推理,我至今没能忘怀。  他:“知识就是力量,对吧?”  我:“对。”  他:“團结就是力量,对吧?”  我:“对。”  他:“那知识就是团结。”  我:“……好像也对。”  他:“那我们上学干吗?咱俩团结一下就有知识了。”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5月24日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的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湖北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并强调指出:“防范化解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在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把防疫期间形成的“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