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生活是政治学科新课程中新增的一门科目,而综合探究教学内容则是新课程中新增的一项教学任务。如何正确认识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活动,如何正确处理和完成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教学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既重要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就一学期来在文化生活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线索,探讨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的基本流程及教学模式。
一、广大教师对综合探究课设置的目的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综合探究课的设置是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综合和运用,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他们把综合探究课上成了复习课。这种做法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已经背离了综合探究课设置的初衷和目的。如很多教师在上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综合探究课的时候就明显地以复习或练习课教学模式完成。教材围绕三个背景材料和三个问题来组织编写:环顾世界的沉思——思考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回顾历史教训——思考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面对未来的选择——思考应该怎么弘扬民族精神。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重点内容。很多教师与学生都一致认为只要识记这三大知识点,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教学的任务就已经完成。殊不知,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大大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回到应试教育的怪圈里面去了。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明确强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探究课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政治新课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教学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从以上的要求可知,综合探究课并非强调对知识的识记,而是尽可能解放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笔者认为,要真正上好综合探究课,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首先应该深刻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清楚综合探究课设置的目的和意义,真正转变思想观念,想方设法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 教学模式单一,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完成教学任务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部分学校都有条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贮藏的信息量大,操作简单,能极大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但是,多媒体教学也使很多教师有依赖性,不管是正常的课堂教学还是综合探究课都离不开多媒体。用多媒体展示背景材料、图片或影视资料,然后引出理论知识,再则讨论或讲解知识,最后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练习以巩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虽然增加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但还是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因为它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更达不到综合探究课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笔者通过听其他政治教师上“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综合探究课可感知,这些教师基本上都运用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从表面上看,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及弘扬的途径等知识熟记于胸,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没有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道德情感,以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教材设置“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一综合探究课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真正铸牢中华民族精神。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只能预设课堂主题(铸牢中华民族精神)及大概的课堂线索。整个课堂的各个环节都要激活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同时要求各种感觉器官能协调、互动,真正凸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条件有限,无法充分贯彻综合探究课的基本要求
真正上好一节综合探究课所需要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很多教师也知道综合探究课的基本要求,但就是因为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按照预定的目标开展教学。
首先学生要围绕综合探究课的“主题”收集数据、名人名言、典型事例,并利用搜集到的材料对相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如要教授“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一课时,学生如果能主动去收集中国历史上具有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的相关资料,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净化。而获得材料的途径主要通过网络或图书馆。但当前的很多中学(包括笔者所在学校)禁止学生上网,图书馆设备简陋,图书资料匮乏。所以综合探究课在这一环节就遇到了障碍。笔者建议,学校领导不必将网络视如猛兽,故意竖一道墙将学生与网络隔离。学校可以在课外某段时间让学生自由上网,正确引导学生。把网络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又有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学生要深入实践综合探究。学生要将所学知识和收集到的材料联系起来,从已知中直接得出结论,或从已知中推出未知,形成新知识,产生新问题,就需要开展一定社会实践活动对知识进行检验,对问题进行解答。现在很多高中学校还是把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认为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对于政治教师申请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都加以否决。其实,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如“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綜合探究课,创造机会让学生到一些革命圣地去参观考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革命先辈们身上的民族精神,并体味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怎么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无疑,这种实践教育胜过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千百万遍。
最后在课堂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极讨论,加强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探究活动成果集中展示过程中,当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解答报告时,要引导其他学生对此解释质疑、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报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经过“课堂二次探究”,往往会引发出新的问题,从而导致进一步求证活动和最终建立共识。当前,由于害怕学生这样自由讨论会破坏课堂纪律,再则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自由讨论,学生作报告的课堂模式某些教师不太喜欢采用。其实,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举手反驳辩论,个别修正,最后总结感悟,这样整个课堂就会显得简洁流畅。通过这样合作学习和探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受到知识的熏陶,体验探索的快乐,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
综合探究课的设置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断钻研教材,研读课程标准,领会现代教育理论,重新建构知识体系,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只是对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教师和领导关注,不断完善综合探究课的教学。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广大教师对综合探究课设置的目的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综合探究课的设置是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综合和运用,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他们把综合探究课上成了复习课。这种做法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已经背离了综合探究课设置的初衷和目的。如很多教师在上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综合探究课的时候就明显地以复习或练习课教学模式完成。教材围绕三个背景材料和三个问题来组织编写:环顾世界的沉思——思考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回顾历史教训——思考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面对未来的选择——思考应该怎么弘扬民族精神。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重点内容。很多教师与学生都一致认为只要识记这三大知识点,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教学的任务就已经完成。殊不知,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大大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回到应试教育的怪圈里面去了。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明确强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探究课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政治新课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教学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从以上的要求可知,综合探究课并非强调对知识的识记,而是尽可能解放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笔者认为,要真正上好综合探究课,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首先应该深刻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清楚综合探究课设置的目的和意义,真正转变思想观念,想方设法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 教学模式单一,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完成教学任务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部分学校都有条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贮藏的信息量大,操作简单,能极大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但是,多媒体教学也使很多教师有依赖性,不管是正常的课堂教学还是综合探究课都离不开多媒体。用多媒体展示背景材料、图片或影视资料,然后引出理论知识,再则讨论或讲解知识,最后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练习以巩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虽然增加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但还是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因为它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更达不到综合探究课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笔者通过听其他政治教师上“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综合探究课可感知,这些教师基本上都运用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从表面上看,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及弘扬的途径等知识熟记于胸,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没有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道德情感,以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教材设置“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一综合探究课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真正铸牢中华民族精神。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只能预设课堂主题(铸牢中华民族精神)及大概的课堂线索。整个课堂的各个环节都要激活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同时要求各种感觉器官能协调、互动,真正凸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条件有限,无法充分贯彻综合探究课的基本要求
真正上好一节综合探究课所需要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很多教师也知道综合探究课的基本要求,但就是因为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按照预定的目标开展教学。
首先学生要围绕综合探究课的“主题”收集数据、名人名言、典型事例,并利用搜集到的材料对相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如要教授“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一课时,学生如果能主动去收集中国历史上具有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的相关资料,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净化。而获得材料的途径主要通过网络或图书馆。但当前的很多中学(包括笔者所在学校)禁止学生上网,图书馆设备简陋,图书资料匮乏。所以综合探究课在这一环节就遇到了障碍。笔者建议,学校领导不必将网络视如猛兽,故意竖一道墙将学生与网络隔离。学校可以在课外某段时间让学生自由上网,正确引导学生。把网络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又有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学生要深入实践综合探究。学生要将所学知识和收集到的材料联系起来,从已知中直接得出结论,或从已知中推出未知,形成新知识,产生新问题,就需要开展一定社会实践活动对知识进行检验,对问题进行解答。现在很多高中学校还是把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认为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对于政治教师申请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都加以否决。其实,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如“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綜合探究课,创造机会让学生到一些革命圣地去参观考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革命先辈们身上的民族精神,并体味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怎么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无疑,这种实践教育胜过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千百万遍。
最后在课堂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极讨论,加强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探究活动成果集中展示过程中,当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解答报告时,要引导其他学生对此解释质疑、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报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经过“课堂二次探究”,往往会引发出新的问题,从而导致进一步求证活动和最终建立共识。当前,由于害怕学生这样自由讨论会破坏课堂纪律,再则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自由讨论,学生作报告的课堂模式某些教师不太喜欢采用。其实,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举手反驳辩论,个别修正,最后总结感悟,这样整个课堂就会显得简洁流畅。通过这样合作学习和探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受到知识的熏陶,体验探索的快乐,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
综合探究课的设置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断钻研教材,研读课程标准,领会现代教育理论,重新建构知识体系,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只是对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教师和领导关注,不断完善综合探究课的教学。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