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都赋》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t_chengdu_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都赋奠定了班固在辞赋史上的地位,也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两都赋》肯定了东汉定都洛阳的正确性,作者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两个虚拟人物结撰全篇。全篇以提倡法度,反对奢侈爲主题。在艺术上有很多独到之处。
  关键词:《两都赋》;班固;创作背景;艺术特色
  《两都赋》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重要代表作。《文选》首立赋类,六十卷中占有十九卷,其分量可想;赋类以“京都”开其端,而《两都赋》又赫然居首,其在赋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而非长安,成为当时人们议论的焦点,也引起了史学家们的关注,班固的《两都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两都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两个虚拟人物结撰全篇。《西都赋》由“西都宾”叙述长安形势险要、物产富庶、宫廷华丽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东都赋》则由东都主人对东汉建都洛阳后的各种政治措施进行了歌颂和美化,意谓洛阳的盛况,已超越西汉都城长安。赋作中肯定了定都洛阳的正确性,并极力宣扬了崇文尚礼、法度为重的思想,“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这篇赋奠定了班固在辞赋史上的地位,也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1]
  一、《两都赋》的创作背景及时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于洛阳。刘秀为安抚天下和表明自己是继前汉的正统,于建武六年、十年两次亲幸长安,祠高庙,祭前汉十一陵;十八年三月,又重复此举。在东汉政权重建后,虽然社会趋于安定,但人们还是对前汉昌盛时代有所向往。光武、明帝之世,都一直有人重提迁都长安之事,乃至章帝时,还有人希望迁都长安。[2]这件事不仅成为当时的一大焦点问题,也让文学家们深切关注,就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京都赋体创作中,形成了迁都于反对迁都观点的对峙。当然,班固的《两都赋》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班固在赋前的序中就說明了他创作这篇赋的目的:一是因“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一是因“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邑之议”。[3]实则肯定了光武帝定都洛阳的正确性,宣扬法度。
  关于《两都赋》的创作时间,唐朝李善在《文选》的《两都赋》题注里说:“自光武至和帝洛阳,西京父老有怨,班固恐帝去洛阳,固上此词以谏,和帝大悦也。”[4]据李善所说,《两都赋》应作于和帝之时。而《后汉书·班固传》称:(固)自为郎后,遂见亲近,……乃上《两都赋》。”[5]又据《汉书·叙传》所载,班固爲郎是在明帝永平中,这一记载与李善所注有不同,针对这一问题,龚克昌认为《两都赋》里所显示出的东汉大一统的形式不似永平之世所有,“那时,汉王朝最主要的劲敌北匈奴兵没有被战败,西域基本上也还处在匈奴手中。”因此他认为“这篇巨赋虽展卷于永平之际,但完篇却拖到章、和以后。标明所写的是永平之治,但却混入章、和之事。”[6]我认为这个说法说明了《后汉书》中“永平之说”与李善注本“和帝之说”时间上的差异性,且从内容上看,“今将语吾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虽标明所讲的是永平事,但同时也混入了章、和之事,因此这一说法是合理的。
  二、《两都赋》的艺术特色
  《两都赋》在艺术表现方面吸取了司马相如、扬雄等赋作形式,如他的结构取式于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也如同子虚乌有先生一样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撰成篇,也让西都宾极尽夸耀之能,自我表现,实则是自我暴露。而《东都赋》的构思,也明显受到扬雄《长扬赋》的影响,“以历史回忆开头,继之以现实,最终转入理想的追求。”[7]但《两都赋》的创新也很突出,在艺术上有许多独到之处。
  第一,主题鲜明。
  在《两都赋序》里,班固谈及他的写作目的是“以极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从内容上看,《两都赋》就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上篇西都部份以“眩曜”二字为中心,作者通过西都宾之口,盛赞西都长安的富庶与繁华。赋从西京的历史渊源、形式险要入笔,历举都市的繁华,都人士女的悠游,达官贵人的麇集,游侠豪强的竞逐,封畿近县的富庶,宫殿的雄伟豪华,天子出游的雄壮等,极尽铺排之能事。作者先让西都宾“盛称长安旧制”,暴露其淫奢之弊。
  关于宫殿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昭阳宫、神明台、井干楼三处。其中昭阳宫的描写尤为精彩:
  昭阳特盛,隆乎孝成。屋不呈材,墙不露形。裛以藻绣,络以纶连。随侯明月。错落其间。金釭衔璧,是为列钱。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于是玄墀釦砌,玉阶彤庭。礝磩彩致,琳莅青荧。珊瑚碧树,周阿而生。红罗飒纚,绮组缤纷。精曜华烛,俯仰如神。[8]
  这里将昭阳宫的富丽堂皇写到了极致。整个殿宇到处镶金嵌玉,流光溢彩,奇珍异宝,琳琅满目,装饰精美,馥郁芬芳。如此豪华,堪称空前绝后,人世难寻。
  以上所举以及天子出游畋猎,达官贵人麇集等等都属西都宾的“眩曜”之辞,可以说,“眩曜”之意贯穿全篇,笔到之处,有声有色,令人神驰目眩,应接不暇。
  东都部分则从批判秦世、王莽之乱开始,继而颂扬圣皇、永平之治世。主要写了东都天子修洛邑、建苑囿、祭祀祖先、宴飨群臣,并且申旧章,下明诏,昭节俭。这一部份完全以“法度”爲中心来赞扬王者之风,处处有意凸显东都的一切均符合法度,不愈礼制。与西都形成了显著地对比,对西都的淫奢豪华进行了批判。
  总而言之,班固一方面暴露西都的奢侈,一方面赞扬东都的法度,并用东都的制度去反对西都的奢侈。因而提倡法度,反对奢侈,就成为这篇赋的主题。[9]
  第二,全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繁简得当。
  在西都部分,作者的笔墨主要集中于市容宫室游猎等豪奢之事的描写上,处处精描细刻,不惜笔墨。而在东都部份的开篇,东都主人就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乌睹大汉之云为乎?”对西都的奢侈进行了讽谏,此后也都是围绕对东都法度谨严进行歌颂,对西都奢侈进行批判布局的。文章的最后,西都宾矍然失容,若有所悟,达到了讽谏的目的。《两都赋》结构紧凑,剪裁合度,它绝无以往汉大赋的臃肿,散漫之病。[10]   班固《两都赋》在艺术上基本是取法司马相如和扬雄,但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一是打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下篇《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形成了“劝”与“讽”的均衡布局。二是上面所述的详略有致,别具匠心。爲了表现提倡法度、反对奢侈的主题,作者在上篇中将笔墨集中在西都行胜、物富人丰、崇楼峻宇、苑囿池台、天子出游等方面,在下篇则专门歌颂文治武功,宣扬修明法度,铺写兴礼作乐等,至于宫室、楼台、畋猎则上篇详而下篇略。这样的层次布局,有力地凸显了创作主旨。[11]
  第三,上下二篇的语言风格也不相同。上篇重在夸饰,所以文字华丽繁富;
  下篇立意于法度,所以文字典雅、古朴。这样就使得语言更好地服务于文章主题。
  注释:
  [1]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02頁。
  [2]趙逵夫,《兩都赋》的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文學評論,2003年第1期,第72頁。
  [3](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3—4页。
  [4](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页。
  [5](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版,第5册,传四,卷四十上,第1335页。
  [6]龚克昌,《汉赋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135—136页。
  [7]龚克昌,《汉赋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138页。
  [8](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3—14页。
  [9]龚克昌,《汉赋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129页。
  [10]张军芳,班固的文学观念与《两都赋》创作,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82页。
  [1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04页。
  参考文献:
  [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3]龚克昌,《汉赋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版。
  [4](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版。
  [5]赵逵夫,《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6]张军芳,班固的文学观念与《两都赋》创作,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玉器在我国文献记载中经常出现,可见在现实生活中玉器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说文解字》共收“玉”部字126个,这些字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意义,字形及许慎对字的解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生活经历。本文通过分析《说文解字》中的玉部字相关记载,了解“玉”在古代都有何种用途,以及其折射出的社会风俗习惯。  关键词:说文解字;玉;玉器  《说文解字》是东汉和帝时许慎所著,大约成书于公元100年。它是根据当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兴国理念得到重视,中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发扬国家传统文化,继承传播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基于此背景,本文针对二胡独奏曲《蒙风》的地域特点和演奏技法进行赏析。首先简单分析《蒙风》这首曲目中的民族地域特点风格,然后从重音、颤音、半音阶、泛音、双音等方面详细分析《蒙风》的演奏技法,以此为民乐的继承发展工作提供全面的参考。  关键词:《蒙风》;节奏重音;
期刊
腾云殿位于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的中心地带,毗邻皇家广场,共供奉广泽尊王、玄天上帝、关圣帝君、保生大帝、注生娘娘等9位神明,是文莱香火最旺的道教和佛教寺庙,甚至有很多马来西亚华侨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前来祭拜。这篇田野日记主要结合我们与董事会的座谈内容及仪式体验,梳理腾云殿的前世今生、以及探讨它是如何凝聚文莱的华人社会。  一、腾云殿由来  在我们与腾云殿董事会交谈的过程中得知,腾云殿的前身是1918年
期刊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两汉、三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终发展到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是我国的最为灿烂和辉煌的时候,而且大部分的唐代书法都是和唐朝各个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唐代书法繁荣的主要特点和成因,促使我国书法能在信息化和科技化的现代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唐代书法;繁荣的特点;成因  现如今的中国书法已经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大部分都是以笔墨的形式
期刊
摘 要:“琴棋书画”是我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宋史·乐志十七》:“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学琴必修德,修德必明性。琴德精神与我们大学生“为学”“求道”有着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国学文化是国之根本,国之积淀。大学生作为国之发展栋梁,应当为国韵助力,无私奉献。本文结合笔者在青岛组织的“青萌”国韵筑梦公益项目进行古琴文化的探索,寻求古琴文化的音乐内涵和奉献精神,为弘扬和发展古琴文化提供几点建议。  
期刊
摘 要:《十二月等郎》(简称《等郎》)的音乐是以荆州花鼓戏的高腔为主,以《思凡调》、民歌《回娘家》和小调《三棒鼓》为辅的素材来创作的。不是照搬沿用,而是大胆创新,使其更有时代感、人情味。用传统和现代的作曲技法,塑造了一部带着江汉平原泥土芳香的花鼓戏。该剧以《苗子主题曲》、《招魂曲》、《等郎调》、《思恋曲》等四个音乐主题形象贯穿全剧,交叉进行、展开对比,音乐形象,生动鲜明,使用了管弦乐队加上民族乐器
期刊
摘 要:文学语言具有情感性,一方面寄寓了作者的创作理念与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有烘托的作用。《汉宫秋》作为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杂剧作品,其清朗俊切的语言在不同时空的运用中传达了不同的情感。  关键词:意象;曲辞;修辞  《汉宫秋》是元初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剧写绝色女子王昭君出身平民,适逢汉元帝择室女充后宫,因不愿贿赂画师毛延寿,被点破图形,不得近幸。后倾心于元帝,,却被毛延寿设计
期刊
摘 要:《梅娘曲》是话剧《回春之曲》插曲 ,作于1935年。歌中主人公梅娘的恋人从南洋归国投身于抗日战争,不幸因负伤而失去了记忆。专程回国探望的梅娘为唤起他的回忆,在病床前唱起了这首凄婉动人的歌。创作中,聂耳根据剧情的需要,用较为简朴的手法渲染剧中人细腻复杂的心理,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话剧《回春之曲》公演后,《梅娘曲》在国内和海外侨胞中广为传唱。  关键词:梅娘曲;回春之曲;抗日战争  《梅娘曲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被人们称为“第六媒体”的车载移动电视,打破了传统电视时间、地点固定、画质不清晰等特点,以全新的面貌刷新着人们对电视的认识,促进了对人们共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因此本文将以涵化理论为背景,探讨车载移动电视对人们产生“涵化”的优势。  关键词:车载移动电视;涵化理论;车载移动电视的优势  一、车载移动电视  车载移动电视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 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
期刊
摘 要:在油画创作中,有关构图、造型、色彩、材料的论证已经越来越多,因此,本文中并不对此进行分析,而是从油画创作的过程与创作中的写实元素为基点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构图;造型  一、油画创作是个复杂的过程  油画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  画家在生活中总是细于观察、敏于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收获物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