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更是调动学生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开发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不仅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也是每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提高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师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极为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用问题让学生思维闪光,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设计问题能力,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智慧型的教师常常会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个究竟,想问个为什么?这样既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一天,唐僧师徒四人走到一个小村庄,这时的他们又累又饿,于是孙悟空就去化缘,好不容易化来了一个饼,孙悟空建议平均分成四份,一人一份,可贪吃的猪八戒不同意他非要两块,孙悟空就把饼平均分成了八份,给他取了两块,猪八戒高兴地吃了起来,以为自己多得了一块。猪八戒真的多得了一块吗?为什么?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逐渐进入情境,趣味盎然,悬念顿生,活跃了课堂气氛,下面的学习也就更加专心、认真了,为的是要解开心中的疑惑,更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了解错误所在,以便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引起关注。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心中存在疑问,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了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
二、提问要具有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提问要通俗易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还不丰富,难以接受深奥、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名词、术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去提供给学生。
1.不用文言文,改说白话文。例如少用“若”、“则”,改用“如果”、“就”,“两数之和”改称为“两个数的和”,等等。
2.尽量少用深奥的近代词语,改用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近来常听到教师提问低年级学生“你能从这幅图上提取什么信息”,或“你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什么叫“信息”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听懂吗?因此,凡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专门数学术语,教师就要慎重对待,有的还必须要像语文教师一样,先标音,再读准字音,讲清词义。凡是能用白话文、儿童化词语代替的话语,决不用教材外使用的深奥的词语。
四、把握提问数量的适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就须问,但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课堂教学中提问必须运用得当,不能滥用、多用,没有必要设问的地方就不要设问。例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当学生懂得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并能自己举例时,教师再一次把问题引向深入,拿出一张卡片问:“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这样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入了高一级层次。提问的适度,表现在学生方面就是提问要考虑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比率。有些教师偏爱优等生,提问只考虑优等生而放弃后进生,造成一种“期待差异”,由于这种原因,整个课堂往往为优等生所控制,极少有后进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因此,提问要顾及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五、在尝试后设问
在教学中常见到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前,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暗示几句,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样做,恰恰降低了思维难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受挫愈深,得益愈丰。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如《认识直角》一课,老师组织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当老师行间巡视捕捉到学生画的直角都是一条边水平而另一条边竖直时,教师风趣地问道:“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又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下,课堂提问应该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课堂教学的一大目标,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重点研究课题。为使提问真正达到实效,教师应该摆脱课堂40分钟的约束,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分为三段式进行: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问题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提高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师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极为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用问题让学生思维闪光,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设计问题能力,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智慧型的教师常常会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个究竟,想问个为什么?这样既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一天,唐僧师徒四人走到一个小村庄,这时的他们又累又饿,于是孙悟空就去化缘,好不容易化来了一个饼,孙悟空建议平均分成四份,一人一份,可贪吃的猪八戒不同意他非要两块,孙悟空就把饼平均分成了八份,给他取了两块,猪八戒高兴地吃了起来,以为自己多得了一块。猪八戒真的多得了一块吗?为什么?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逐渐进入情境,趣味盎然,悬念顿生,活跃了课堂气氛,下面的学习也就更加专心、认真了,为的是要解开心中的疑惑,更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了解错误所在,以便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引起关注。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心中存在疑问,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了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
二、提问要具有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提问要通俗易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还不丰富,难以接受深奥、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名词、术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去提供给学生。
1.不用文言文,改说白话文。例如少用“若”、“则”,改用“如果”、“就”,“两数之和”改称为“两个数的和”,等等。
2.尽量少用深奥的近代词语,改用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近来常听到教师提问低年级学生“你能从这幅图上提取什么信息”,或“你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什么叫“信息”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听懂吗?因此,凡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专门数学术语,教师就要慎重对待,有的还必须要像语文教师一样,先标音,再读准字音,讲清词义。凡是能用白话文、儿童化词语代替的话语,决不用教材外使用的深奥的词语。
四、把握提问数量的适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就须问,但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课堂教学中提问必须运用得当,不能滥用、多用,没有必要设问的地方就不要设问。例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当学生懂得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并能自己举例时,教师再一次把问题引向深入,拿出一张卡片问:“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这样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入了高一级层次。提问的适度,表现在学生方面就是提问要考虑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比率。有些教师偏爱优等生,提问只考虑优等生而放弃后进生,造成一种“期待差异”,由于这种原因,整个课堂往往为优等生所控制,极少有后进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因此,提问要顾及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五、在尝试后设问
在教学中常见到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前,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暗示几句,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样做,恰恰降低了思维难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受挫愈深,得益愈丰。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如《认识直角》一课,老师组织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当老师行间巡视捕捉到学生画的直角都是一条边水平而另一条边竖直时,教师风趣地问道:“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又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下,课堂提问应该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课堂教学的一大目标,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重点研究课题。为使提问真正达到实效,教师应该摆脱课堂40分钟的约束,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分为三段式进行: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问题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