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恩,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感恩,是美化孩子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感恩教育,使社会掀起一股感恩的大潮,使人人知恩,人人感恩。
【关键词】感恩教育;学生;课堂教学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初始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对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将感恩教育融入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们可以利用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恩的熏陶。例如:语文课,引导学生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诗句等优秀感人的课文故事中得到启发。音乐课,让“感恩的心”在校园回响,让每个感动的音符在孩子们心中跳动。
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上,可结合课程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感人的真实的记录片,如《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等。让同学们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知道父母生下自己,养育自己是多么不容易,感受父母之恩,明白要孝敬父母;知道老师为学生能学好知识撒下了多少汗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费了多少心血,感受老师之恩,明白要尊敬老师。为那些默默付出、默默贡献的人喝彩。也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一些真实故事,通过讲解、点拨,让学生在自查中有所发现,在对比中有所感悟。
二、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1.举行感恩主题班会
用语言来感激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因为他们才使自己能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感激养育自己的人,因为他们的爱才使自己不断长大;感激教育自己的老师,因为他们的教导才使自己变得有文化,有修养。感激一切给予自己点点滴滴关心和帮助的人。感恩主题班会,给了学生一个倾述爱的平台,让学生在感恩的盛宴中吸取营养,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2.布置爱心作业,开展爱心评比活动
让学生表达爱心的方式有很多,如:①帮父母做家务:洗碗、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衣服等;②给父母按按肩膀、捶捶背、洗洗脚等;③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④帮助别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学生每做过一件感恩的、有爱心的事,就在爱心记录卡上记录好,每月评比一次,评出最有爱心的五名学生,给予表扬并颁发“爱心”小勋章。借此活动,鼓励和推动学生开展感恩活动。
3.利用特殊日子,开展感恩活动
特殊的日子是感恩的最好时机,如父母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可送上一张自制贺卡,一朵鲜花,一封感恩的信或一条信息,哪怕一句温馨又真诚的祝福也可以。
4.举行感恩故事会
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感谢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或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5.走进社会群体,学会感恩他人
组织孩子到孤老、孤儿院参观,用生动的现实激发孩子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通过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孩子结对交友、献爱心等活动,让孩子在差距中感知自己的幸福,并改变孩子的冷漠,培养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增加孩子的人情味。
6.感恩自然、祖国的给予
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小卫士”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为我们的生存提供的物质条件,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利用,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
三、家校要形成教育合力
现实中,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总是显得较为急功近利,他们仍然片面强调“智育”,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就行,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在亲情教育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与引导,导致亲情教育的漏洞越来越大。导致了教育者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分歧。我们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尤其要注意解决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暴露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发展状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者和家长的教育合力。
四、感恩教育要常抓不懈
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感恩教育是全员育人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不能一蹴而就。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转变需要一定过程。因此,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目标一致、行动协调的教育网,为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子女回报亲人的责任;学校要改善教育环境,应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为学生建立一个和谐而又丰富博大的精神文化家园;社会要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学会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让学生学会感恩,是我们的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我们通过感恩教育,使社会掀起一股感恩的大潮,使人人知恩,人人感恩,人人施恩,最后形成一种善于感恩、善于施恩的社会风气,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迈尔斯著,黄稀庭译.《心理学》第九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2
[2]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5
【关键词】感恩教育;学生;课堂教学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初始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对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将感恩教育融入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们可以利用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恩的熏陶。例如:语文课,引导学生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诗句等优秀感人的课文故事中得到启发。音乐课,让“感恩的心”在校园回响,让每个感动的音符在孩子们心中跳动。
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上,可结合课程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感人的真实的记录片,如《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等。让同学们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知道父母生下自己,养育自己是多么不容易,感受父母之恩,明白要孝敬父母;知道老师为学生能学好知识撒下了多少汗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费了多少心血,感受老师之恩,明白要尊敬老师。为那些默默付出、默默贡献的人喝彩。也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一些真实故事,通过讲解、点拨,让学生在自查中有所发现,在对比中有所感悟。
二、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1.举行感恩主题班会
用语言来感激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因为他们才使自己能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感激养育自己的人,因为他们的爱才使自己不断长大;感激教育自己的老师,因为他们的教导才使自己变得有文化,有修养。感激一切给予自己点点滴滴关心和帮助的人。感恩主题班会,给了学生一个倾述爱的平台,让学生在感恩的盛宴中吸取营养,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2.布置爱心作业,开展爱心评比活动
让学生表达爱心的方式有很多,如:①帮父母做家务:洗碗、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衣服等;②给父母按按肩膀、捶捶背、洗洗脚等;③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④帮助别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学生每做过一件感恩的、有爱心的事,就在爱心记录卡上记录好,每月评比一次,评出最有爱心的五名学生,给予表扬并颁发“爱心”小勋章。借此活动,鼓励和推动学生开展感恩活动。
3.利用特殊日子,开展感恩活动
特殊的日子是感恩的最好时机,如父母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可送上一张自制贺卡,一朵鲜花,一封感恩的信或一条信息,哪怕一句温馨又真诚的祝福也可以。
4.举行感恩故事会
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感谢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或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5.走进社会群体,学会感恩他人
组织孩子到孤老、孤儿院参观,用生动的现实激发孩子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通过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孩子结对交友、献爱心等活动,让孩子在差距中感知自己的幸福,并改变孩子的冷漠,培养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增加孩子的人情味。
6.感恩自然、祖国的给予
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小卫士”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为我们的生存提供的物质条件,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利用,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
三、家校要形成教育合力
现实中,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总是显得较为急功近利,他们仍然片面强调“智育”,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就行,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在亲情教育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与引导,导致亲情教育的漏洞越来越大。导致了教育者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分歧。我们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尤其要注意解决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暴露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发展状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者和家长的教育合力。
四、感恩教育要常抓不懈
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感恩教育是全员育人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不能一蹴而就。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转变需要一定过程。因此,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目标一致、行动协调的教育网,为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子女回报亲人的责任;学校要改善教育环境,应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为学生建立一个和谐而又丰富博大的精神文化家园;社会要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学会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让学生学会感恩,是我们的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我们通过感恩教育,使社会掀起一股感恩的大潮,使人人知恩,人人感恩,人人施恩,最后形成一种善于感恩、善于施恩的社会风气,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迈尔斯著,黄稀庭译.《心理学》第九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2
[2]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