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本文就“05”方案中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中与实践课结合的内容进行了探索.并探索了一些有效实践课教学的形式和载体。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52-0076-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设置方案(“05”方案),是在原来“98”方案的基础上充实和整合而成的,形成了现有的4门必修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如何结合新课程设置方案的体系和内容,探讨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校园活动实践、社会活动实践和网络虚拟实践等教学环节来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摆在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4门主干课程之一,内容上涵盖了“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等内容,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理论性强,内容丰富,目的是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大问题。虽然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思辨性,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仍需要在以下内容上辅之以实践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
(1)可以通过参观自然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包括网上博物馆)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的物质性和唯物史观等教育。博物馆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实物和形象化的展示图景,这种具体形象的直观感受能起到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通过参观博物馆里地球及地球上各种生物的进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从而加深对“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唯物主义科学论断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参观人类进化的实物展示,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人类存在和发展本身也是一种物质运动的认识。同样,通过参观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展览,可以加深对“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论断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参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演示,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只有认识和把握好这个规律,才能更自觉和更好地加以利用,并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2)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实况的实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了解并加以比较,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为例,通过对我国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冲击实况的亲身考察,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活教材。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多个理论,说明经济危机发生的制度起因,说明它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说明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也从价值的角度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取的、应遭到否定的制度。具体说来,这次经济危机对帮助大学生学习以下知识点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所取代,等等。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理论课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及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加深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直观感受,并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可以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选定调研的总课题及个人负责的子课题,完成设计方案,撰写调研计划,实施调研,以后再补充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教师择其优秀者组织课堂交流。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能够深入基层,详细了解、深入接触社会实际,既锻炼了学生观察社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具体做法就是在总的学分上分出一定比例作为社会实践用的学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进行考评,并给出分数。此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专门的实践基地,让学生有固定的定期的实践场所。此外,“三下乡”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概论”课学习效果的教学和活动形式。通过这种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上进行思考,整理归纳,写出调研报告,从而激发他们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主动性,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和决心。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实践的教学方式,比仅仅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更有效。
在选择实践场所时,应综合考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程的时间脉络。如学习毛泽东思想内容时,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设施,还原当时的社会场景,让学生对当时的国情有深切的感受,对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有真切体会,对这一理论指导所取得的各项事业的胜利加深理解。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进行学习时,更多的可以选取实地场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的科学和魅力。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纲要”课是“05”方案中新增加的课程,旨在通过对史实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其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基础上的一个综合实践过程,目的在于 通过对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的感知,创设特定的历史或现实情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引导学生形成朴实的爱国爱民情感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提升其历史使命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由于“纲要”课兼有历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特征,因而在实践教学上有很多生动、具体的历史资源可利用。如历史古迹、历史博物馆、历史名人及当代伟人的故里、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重要历史纪念地、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和成就的现实案例、生动直观真实的展览等,这些宏大的历史场景,从多方面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奋斗和创业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展现出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基础”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门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是它区别于一般理论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
“基础”课的特点就是特别需要与实际结合。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只有通过道德和法律实践的鲜活案例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都离不开对知、情、意、行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配合课堂教学,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的道德和法律认知而开展的认识性实践,如参观、访问、展览、征文等活动;二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信念和情感而开展的体验活动。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及竞赛活动、重大纪念性节日等活动形式,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三是开展“道德法庭”、“大学生形象设计”、“‘两难’道德行为选择”、“模拟法庭”乃至直接旁听法院开庭等活动,培养大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评价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四是根据“基础”课教学目的的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学雷锋月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做文明大学生、创文明班级”活动,以及抵制校园不文明行为活动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养成和法制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05”方案的“基础”课教学中,社会实践课特别要结合网络伦理、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等知识点来开展。
参考文献:
[1]胡祥.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境[J].理论界,2009(8)
[2]傅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1).
[3]陈春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52-0076-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设置方案(“05”方案),是在原来“98”方案的基础上充实和整合而成的,形成了现有的4门必修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如何结合新课程设置方案的体系和内容,探讨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校园活动实践、社会活动实践和网络虚拟实践等教学环节来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摆在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4门主干课程之一,内容上涵盖了“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等内容,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理论性强,内容丰富,目的是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大问题。虽然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思辨性,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仍需要在以下内容上辅之以实践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
(1)可以通过参观自然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包括网上博物馆)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的物质性和唯物史观等教育。博物馆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实物和形象化的展示图景,这种具体形象的直观感受能起到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通过参观博物馆里地球及地球上各种生物的进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从而加深对“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唯物主义科学论断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参观人类进化的实物展示,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人类存在和发展本身也是一种物质运动的认识。同样,通过参观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展览,可以加深对“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论断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参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演示,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只有认识和把握好这个规律,才能更自觉和更好地加以利用,并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2)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实况的实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了解并加以比较,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为例,通过对我国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冲击实况的亲身考察,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活教材。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多个理论,说明经济危机发生的制度起因,说明它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说明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也从价值的角度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取的、应遭到否定的制度。具体说来,这次经济危机对帮助大学生学习以下知识点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所取代,等等。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理论课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及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加深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直观感受,并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可以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选定调研的总课题及个人负责的子课题,完成设计方案,撰写调研计划,实施调研,以后再补充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教师择其优秀者组织课堂交流。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能够深入基层,详细了解、深入接触社会实际,既锻炼了学生观察社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具体做法就是在总的学分上分出一定比例作为社会实践用的学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进行考评,并给出分数。此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专门的实践基地,让学生有固定的定期的实践场所。此外,“三下乡”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概论”课学习效果的教学和活动形式。通过这种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上进行思考,整理归纳,写出调研报告,从而激发他们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主动性,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和决心。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实践的教学方式,比仅仅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更有效。
在选择实践场所时,应综合考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程的时间脉络。如学习毛泽东思想内容时,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设施,还原当时的社会场景,让学生对当时的国情有深切的感受,对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有真切体会,对这一理论指导所取得的各项事业的胜利加深理解。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进行学习时,更多的可以选取实地场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的科学和魅力。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纲要”课是“05”方案中新增加的课程,旨在通过对史实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其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基础上的一个综合实践过程,目的在于 通过对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的感知,创设特定的历史或现实情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引导学生形成朴实的爱国爱民情感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提升其历史使命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由于“纲要”课兼有历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特征,因而在实践教学上有很多生动、具体的历史资源可利用。如历史古迹、历史博物馆、历史名人及当代伟人的故里、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重要历史纪念地、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和成就的现实案例、生动直观真实的展览等,这些宏大的历史场景,从多方面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奋斗和创业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展现出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基础”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门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是它区别于一般理论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
“基础”课的特点就是特别需要与实际结合。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只有通过道德和法律实践的鲜活案例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都离不开对知、情、意、行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配合课堂教学,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的道德和法律认知而开展的认识性实践,如参观、访问、展览、征文等活动;二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信念和情感而开展的体验活动。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及竞赛活动、重大纪念性节日等活动形式,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三是开展“道德法庭”、“大学生形象设计”、“‘两难’道德行为选择”、“模拟法庭”乃至直接旁听法院开庭等活动,培养大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评价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四是根据“基础”课教学目的的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学雷锋月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做文明大学生、创文明班级”活动,以及抵制校园不文明行为活动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养成和法制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05”方案的“基础”课教学中,社会实践课特别要结合网络伦理、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等知识点来开展。
参考文献:
[1]胡祥.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境[J].理论界,2009(8)
[2]傅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1).
[3]陈春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