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假想2011年武力干预台海失败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e11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文原载美国《海军学会会报》,通过假想2011年美军武力干预中国武力统一台湾行动的失败,对美军现行作战理论及其背后的军事理论提出了反思。本刊刊登此文并非证实或同意其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2013年1月18日,美国防部长备忘录:2011年中国大陆对台湾的突然进攻极大地改变了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平衡。如今,中国的坦克仍然在台北的街上巡逻以维持戒严状态……
  中国将其军事、经济及电脑网络的力量协同释放产生了毁灭性的效果。美国采取的“震慑”行动并未取得成功,中国仍然拒绝终止对台湾行使主权。更严重的是,中国对空间通讯和监视平台的攻击使得美国战术作战系统瘫痪。生物武器的攻击使得诸如SARS之类病毒在美西海岸的主要城市蔓延。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使得华尔街受到自“9·11”后最大规模的破坏。基于这些事件,2012年10月21日,美国总统授命组成了一支国防部的“龙杀手”工作小组。这支小组由学者、政府官员和将军组成,对“震慑”理论进行综合性分析,对构造现今美军的学说、结构和组织的理论进行检验,从而回答为何美国在这次战争中丢掉了台湾。
  1996年,美国防大学出版了《震慑》一书。本书由一个资深工作小组编写,哈兰·L·沃尔曼和詹姆斯·P·威德是该书的主要两位作者。作者所受的教育和经验主要来自于20世纪后期的一些冲突,形成了其“震慑”理论。尽管该理论在1991年科威特的战场上取得了成功,在2011年对付中国时却失败了。现在回头看看,“震慑”理论在形成之初就已播下了在未来失败的种子。因为该理论基于“美国强大的军力是没有任何一个外部的敌人可以抗衡的……在一场地区性或常规战争背景下。”实际上这样的战争只是我们所想像的战争,而敌人也要以我们的规则进行游戏。当然,作者也认识到“潜在的敌人可能会改变未来冲突的样式,并且作最大限度的改变……(对抗)现在美军的优势”。但该理论并没有对此以及其他“非对称威胁”引起必要的审视,而是一再重复其主题: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全控制战斗空间。
  “震慑”理论也对完全控制作战环境做出了分析,而实现此目标则要通过对作战环境、敌人及友军的情况最大限度掌握,从而到达一个作战的新层次。至2011年,这些要求看来可以实现。“9·11”事件使得美国开始对国防情报检索系统进行改革,美国国会也加大了对军事训练和教育的资金投入。但我们究竟在哪里出现了错误呢?
  
  “震慑”的漏洞
  
  “震慑”理论的倡导者认为,彻底完整地掌握战场的情况是可以达到的目标,而且也是美军最迫切需要的能力。但这个目标是与真实的战争相矛盾的。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所知不同于所做”。战争是交战双方意志的冲突,并将导致一定程度的混乱、伤亡及毁坏。尽管自从“沙漠风暴”行动以来,科技的发展已为现代战场提供了更有序的能力和精确的杀伤力,但战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正如美海军陆战队所不断重复的:“战争是在任何不确定环境中产生的所有行动。不确定性使得战斗以不知敌方情况、战场环境情况、甚至是友方状态的形式存在……战争的本质使其不可能存在确定性。”
  为达到掌握战斗空间的全部情况,就需要技术、程序以及人才的优势。机器人、空间平台、无人操作工具、毫微技术、可提高人员工作效率的药物,以及对信息管理的方法等等将美军带入到几乎各个方面的作战领域。具有讽刺的是,人成为了战争链中最脆弱的一个环节。为达到对战场空间的掌握,由技术带来的数据和信息充斥着战场空间。部队由技术被带到了信息上的两难境地。过去,太少的信息导致作战的失误,如令,太多的信息也带来了对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分发和理解的复杂环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使用闪电战和机动战来赢得空间和时间,指挥官的意愿和指令灌输至下属,下属在没有得到命令时也按照所灌输的思想作战。而战场的不确定性则由军人的果敢和速度克服。指挥官的个人直觉、经验以及训练是感知战场态势的智力工具,而技术则是开发作战机会的机械手段。“震慑”理论也认识到了这点,但这一点也因过分对技术的依赖而被削弱。在最近同中国的冲突中,由于失去了关键通信和情报系统使得美军在作战中如同盲人。就在美军通过人力方式试图恢复对态势感知的掌握时,作战的速度和杀伤的精确度在减小。
  我们成为自己成功的牺牲品。我们忽视在索马里、伊拉克、阿富汗战场上得到的教训,因为它们不能支持我们的理论。而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在文化上的自大,对敌人的灵活性和意志力的轻视。同时,我们也没有对“非对称威胁”做好准备。“震慑”理论很少提及如何应对敌人的突然进攻。相反,我们认为弱小的敌人会任无所不控、无所不知的美军眼皮底下无所遁形,而被“震慑”了的敌人将会按照我们的意愿被强制、欺骗、支配和摧毁。过去20年,美军住技术上的优势和机构的改革使得这些理论有其市场,但在应对中国最近发起的非常规冲突中却遇到了失败。
  
  回答“震慑”
  
  1999年,中国空军两名上校出版了《超限战》一书。他们杰出的启发性理论一时主导了中国在政治、军事和技术领域的潮流。在书中他们对全球主义的扩散、单一民族国家的逐渐消失以及美国的强大军事力量进行了讨论,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一场没有界限的战争,“首要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超限战超越了传统战争的模式,延伸到打击一个国家的政冶、经济和技术领域的暴力行动。中国的作者对冲突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揭示出依赖技术的美军存在的“非对称”弱点。美国人认为技术可以为发动一场战争提供完美的方式和方法,但中国人则预言了技术上的辉煌将导致“非对称症状”。
  中国和美国对战争的不同看法折射出双方不同的文化观点。这两种对照鲜明的观点在理查德·奈斯比特的《思想地理学:亚洲和西方思维的不同之处》一书中得到了体现,该书中写到:“亚洲人通过对全局的敏感性谨慎仔细地处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世界;西方人则对具体的事物更为重视,训练自己的眼睛来关注具体事物和行为的特点,但往往忽略了周围的环境。”作者的洞察力直接指出了“震慑”和“超限战”理论的根本不同之处。达两个理论都承认美军强大的作战能力和技术上的优势,但根据美军的能力,中国和美国的作者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在西方人看来,“震慑”为完全控制敌人提供了作战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中国人则认为,过分强大的美军将使得其对手为避免美军锋芒而寻找新的途径。超限战扩展了战争的领域,并且为战争提供了新的工具。以技术为主导的 全球主义增加了世界市场、通讯网络和银行系统的相互依赖性和脆弱性。新型的战争工具将导致贸易受阻、对敌方资本的控制、货币贬值,电脑黑客手段得以成功。在非武装力量方面,2001年“9·11”后的炭疽病毒的出现造成了民众巨大的心理恐惧。在潜在杀伤方面,大规模杀伤武器使得恐怖主义成为新的致命威胁。所有这些预计的行动和威胁模糊了战斗和非战斗之间的界线,暴露了一个国家在保护本国公民安全上的脆弱性。在战争的作战层面上,向超越常规战争提出了新的挑战。《超限战》中描述的威胁向美军提出了另类的挑战。首先,“震慑”的原则被证明不适用于“非对称威胁”。在面对恐怖主义时,“专业化的军队如同无力调整其规模的巨大恐龙。”美国的军事“恐龙”没有从索马里和伊拉克取得“非对称”的教训,这种由来已久的健忘还加上了美军不愿意在后续的管理、本土安全以及在战争之外的方面有所作为。本国法律的实施没有和军事机构相联系。伊拉克进行的战后稳定任务导致美国国会、国防情报局和作战指挥官之间产生宿怨。中国大陆对台湾和美国的攻击成功地实现了最大化发挥战略和作战效果。在战略层面上,人工合成病毒、炭疽病毒以及对计算机的攻击使得本土安全防卫部工作瘫痪。在战区层面,恐怖主义分子设法使得太平洋作战司令部人员和第7舰队的领导失去工作能力。在战役层面,航母特遣编队受到类似于SARS病毒的感染,这种病毒已对美国西海岸进行了攻击。这些措施形成了无界限的战争,并且是在战区外进行的。而后,中国大陆使用常规的战争力量来打败台湾。对美国的小规模攻击阻止了冲突的迅速升级,为中国赢得了通过联合国进行政治解决危机的时间。
  
  未来的教训
  
  基于中国大陆对台作战的胜利,工作组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重新研究“震慑”理论,形成适用范围更广的军事理论。“震慑”拥护作战的成就,但自2001年以来,美军注重常规作战的成就,而不是在更广阔范围战争的成就。在高度对抗的冲突中,明晰和现实的威胁是联合多国进行作战计划的动力,但当可以觉察的威胁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联合作战和计划的效果就不明显了。这需要很长时间来经历、教育和训练,从而保证常规联合作战的能力,来应对21世纪的新威胁。美国需要从前瞻性的眼光来指导军事学说、装备和训练的再塑造,从而适应超限战。
  二是扩展并完善作战艺术。“震慑”理论所不曾预料的一个后果是作战艺术的丧失。该理论对战争的作战层面强加了战术模板,只重视冲突中情报、定位和科技的因素。而结果是,超限战的迷雾模糊了“震慑”的技术和战术的视线。为加强“震慑”理论的适应性,就应对美军作战的艺术进行发展和完善。过去,战争中各层面的主要行动围绕于力量的直接交战和在战场上的作战而在未来,这种行动将存在于国家力量的各个方面。
  三是增强军事和非军事力量之间的连通性。《超限战》揭示了民间、政府和军事部门之间的缝隙。20世纪末的联合特遣部队为这些机构的联通提供许多经验和组织模式。使用有能力的政府高级官员在作战指挥层中担任重要职务就是一种方法。未来的战斗指挥因非军事人员的副职指挥官和情报、作战及计划指引人员的加入而受益。而校级军官和士兵可以到私营企业、政府机构或非政府机构进行交流学习。
  四是从科学和艺术两方面来看待战争。美国必须放弃战争如同解决牛顿力学问题一样的看法。美国进行战争的方式反映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铁路、电报、电话、汽车、飞机的发明为19、20世纪的战场提供了移动、机动和联系的能力。当美国由工业国发展为高科技经济国家时,其战争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超限战》展示了非对称存在的脆弱性。而使得问题更为复杂的是,无界限的战争扩展到文化、经济、军事甚至犯罪领域。引用《超限战》的一段:当未来的计划者问战场的地点在哪里时,答案是“任何地点”。为应对无界限战争就需要达到战争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平衡及综合。
  五是使用人力对作战的终端、方式、手段进行支援。尽管科技的优势体现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精确武器系统上,人仍然是战争舞台上的核心。无界限战争展现了机械化战争的弱点和漏洞。更为甚者,21世纪的生物和计算机空间技术成为对付本身的技术,无界限战争中不可预知的、聪明的敌人将使得“震慑”理论失足于其技术的桎梏。美国必须将各种因素的力量综合使用在以人为中心的战争中,从而应对中国的威胁。
  
  结语
  
  二战中,法国沦陷后一位官员说,自己的国家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们的领导人没有对新式的战争进行过思考,德国的成功实际上是智力的成功,也正因如此,我们会败的如此之惨。”“震慑”反映出巨大的智力能量,但是,也如同马其诺防线一样,同时为敌人创造了机会。接受无界限战争,而不是我们所想像的战争,将是扭转中国取胜的第一步。
其他文献
美国陆军航空兵在美国陆军部队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为了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需要,美国陆航正在加强现代化建设,以为陆军部队提供在任何战场都能够打得赢的空运和机能能力、态势感知能力以及所需火力。    齐全的机型种类    美陆军航空兵共有直升机5300多架。其中集团军属航空旅编有各型直升机170架,航空团编有114架;军属航空旅编有409架;空中突击师属航空团编有360架;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师
期刊
法国陆军航空兵(简称“法国陆航”),其前身曾在1794年弗勒鲁斯(Fleurus)战役中采用军用汽艇观察员立下过卓越功勋,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过炮兵观察员的辉煌经历。二战后的1954年11月,法国陆航正式成立。此后,陆军航空兵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它不仅在法国的领土上,而且多次出现在欧洲中部及海外领地。近几年,随着新型直升机的研制和发展,法国陆航的攻击力和机动性大增,已成为应付反恐和突发事件的利剑
期刊
近年来,美国、日本媒体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引进第三代喷气战机的佼佼者俄制苏霍伊27和苏30型,国产歼-10以及新型“飞豹”歼轰-7A列装等,都成为其渲染的内容。今年初,美国新研制的代号“猛禽”的F-22隐形战机刚服役,便首先进驻关岛,明显以中国为主要目标,并显示出在战机方面对他国又保持了领先一代的优势。不过,美国国防部抛出的《2006年中国军力报告》却提出了一种担心,认为:“中国空军将采取
期刊
德军已见雏形的“未来步兵”,不同于美军所炫耀的“1个人的陆军”,也不像英、法以单兵为基础的士兵系统,而是一个以“10人班”为基本单元的作战系统。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就提出了“未来步兵”(IDZ)的概念,只是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军事形势和步兵担当的新角色,提高未来步兵的五大能力——突击能力、机动能力、生存能力、耐久能力和指挥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德军于1997年11月在哈默堡步兵学校进行了
期刊
中国军方于1975年就提出研制“超轻型坦克”的设想,并在1976年组成设计团队,1977年研制成首辆代号为WZ-141的原型车。基本设计有两个型号,分别安装反坦克导弹与无坐力炮,其概念与德国的“鼬鼠”空降战车相似,并于1980年将两辆WZ-141交予空降兵试用,进行AN-12运输机搭载陆上试验。  WZ-141若按照原计划研发顺利进行,可在1985年列装,但因20世纪80年代国际战略环境改变,中国
期刊
航空反潜平台(包括反潜直升机、固定翼反潜机)机动速度快,搜索效率高,是潜艇的“天敌”。长期以来,航空平台对潜艇具有“不对称”的优势——反潜机、直升机可以毫无顾忌地对潜艇进行搜索、跟踪直至攻击,而潜艇却没有相应的反击手段,只能通过紧急下潜或机动规避等手段来被动防御。反潜的一方看准了这一点,积极发展反潜巡逻机,并把反潜直升机配属到小型舰艇,使潜艇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劣。虽然潜艇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但面对日
期刊
苏-27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第三代制空战斗机之一,它以机动性好、航程远、作战能力强而著称于世。该机自1984年装备苏联空军和防空军,之后相继改进发展了多个新的型号,甚至以苏-27为基础研制出第四代(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C-37“金雕”。苏-27的研制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与坎坷,但那是一条成功之路、创新之路,值得借鉴。    在冷战之夜诞生的“反F-15”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冷战阴云笼罩着全球
期刊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从未像今天联系得这样紧密,战争也从未像今天这样与我们息息相关。中国期望和平崛起,世界祈福家园平安,军事——军国大事,我们不得不察也。  随着新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推进军事转型,构建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武器装备的目标牵引。军事大国正加紧调整军事战略,以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    新一代战机具有高速与隐身双优品质    美、俄、英、法等国
期刊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F-111战斗轰炸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集变后掠翼、地形跟踪及全天候对地攻击等先进技术于一身的作战飞机。在世界军用飞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人们对F-111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1986年对利比亚的成功轰炸。但F-111开发期间和服役之初所饱受的技术问题的困扰却鲜为人知。本文通过F-111研制过程和在越战期间的作战,回顾一代名机早年所走过的曲折道路。    研制过程    1950年,
期刊
提高陆军武器装备的技术能力,是法国在陆军武器装备领域内进行尖端性研究的重点。而对于迫切需要的技术能力,法国又确定了研究内容的重中之重。为了做好对未来陆军武器系统研究的充分准备,花更少的钱,取得更多的成果,有必要对某些研发的技术,通过演示器进行演示,在尽量避免风险的同时,更加有效地使用现有技术成果,缩短研制周期。  进行陆军武器装备尖端性研究,是法国国防部做好未来陆军武器装备发展工作的整体部署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