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42-01
如何在新课程的标准下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那么什么叫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在课堂上,至少应当把“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这样才能“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
1 认真研读新课标
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 我们必须虔诚地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但是,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我们必须虚心地学习他人,因为这是取得进步的捷径;但是,只有高于他人,才可能实在地找到自我!
2 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1:“主题”。强调要紧紧围绕一定的“主题”而组织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要注意与相关模块的逻辑联系和学科内在的系统性。
策略2:“整合”。强调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切忌僵化教条式施教;要注意 “三维”目标的综合落实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
策略3:“生活”。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关注学生的“关注点”,并着力提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
策略4:“引导”。强调要注意采取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能“独断”或“强制”。
策略5:“创造”。强调要注意围绕模块内容,及时将最新的相关成就(新知识)通过科学的改造而进入到教学中来。换言之,即强调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策略6:“整体”。强调要对每一模块内容的教学都进行整体的考虑与设计,提出相匹配的整体的教与学的构想,而非孤立、单一的机械对应。
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课本,但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有权力怎样使用教材。 所谓教材就是个“引子”,教师只有以超越的视野、创造性地运用,才可能借此引领学生走得更远,真正实现不断超越。
3 教学方式的选择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那么,教师的“讲”和接受式学习还该不该要?奥苏伯尔说过: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那种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接受学习以可以是有意义的;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发现学习亦可以是机械的。在课堂上,教师只要讲得像水银泻地一样,就是有效地好课吗?一切都强调要学生自我去发现,因而逢课必探究,这可取吗?可行吗?凡是都的一分为二。
4 教师的作用
课堂教学既应当给人以“情”(情感体验),更应当给人以“理”(理性升华)。而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条件提供”与必要的引导。
总之, 完美的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与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性物理。 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能不能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这才是科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改革目标。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李大潜指出: 如果仅仅将数学作为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开设数学课程的意义。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这应该是数学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数学教学的成效与优劣的最根本的依据。
如何在新课程的标准下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那么什么叫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在课堂上,至少应当把“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这样才能“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
1 认真研读新课标
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 我们必须虔诚地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但是,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我们必须虚心地学习他人,因为这是取得进步的捷径;但是,只有高于他人,才可能实在地找到自我!
2 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1:“主题”。强调要紧紧围绕一定的“主题”而组织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要注意与相关模块的逻辑联系和学科内在的系统性。
策略2:“整合”。强调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切忌僵化教条式施教;要注意 “三维”目标的综合落实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
策略3:“生活”。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关注学生的“关注点”,并着力提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
策略4:“引导”。强调要注意采取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能“独断”或“强制”。
策略5:“创造”。强调要注意围绕模块内容,及时将最新的相关成就(新知识)通过科学的改造而进入到教学中来。换言之,即强调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策略6:“整体”。强调要对每一模块内容的教学都进行整体的考虑与设计,提出相匹配的整体的教与学的构想,而非孤立、单一的机械对应。
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课本,但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有权力怎样使用教材。 所谓教材就是个“引子”,教师只有以超越的视野、创造性地运用,才可能借此引领学生走得更远,真正实现不断超越。
3 教学方式的选择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那么,教师的“讲”和接受式学习还该不该要?奥苏伯尔说过: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那种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接受学习以可以是有意义的;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发现学习亦可以是机械的。在课堂上,教师只要讲得像水银泻地一样,就是有效地好课吗?一切都强调要学生自我去发现,因而逢课必探究,这可取吗?可行吗?凡是都的一分为二。
4 教师的作用
课堂教学既应当给人以“情”(情感体验),更应当给人以“理”(理性升华)。而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条件提供”与必要的引导。
总之, 完美的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与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性物理。 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能不能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这才是科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改革目标。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李大潜指出: 如果仅仅将数学作为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开设数学课程的意义。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这应该是数学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数学教学的成效与优劣的最根本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