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各方面分析高原训练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试图找到一种相对合理的训练方法,为高原训练工作者、研究员和运动员等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原训练低氧训练世居高原平原
1.相关概念
1.1高原训练
医学上高原是指3000m以上海拔地区,国际上已基本认同世居平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应2000m-2500m.高原训练(传统高原训练)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机体的机能潜力,从而加速提高人体机能[1],即出现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习服能力.
1.2低氧训练
传统高原训练和模拟高原训练都应该属于低氧训练范畴.从广义上看,利用自然或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方法均可称为低氧训练,包括高原训练、HiHi、HiLo、HiHiLo、LoHi、IHT等多种方法.而根据2005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低氧训练研讨会与会专家的讨论,将低氧训练的概念定义为,利用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方法,范畴仅限于HiHi、HiLo、HiHiLo、LoHi和IHT.
综上,笔者认为高原训练可以分为传统高原训练(又称高原训练)和模拟高原训练,模拟高原训练也可称为狭义上的低氧训练,包括HiHi、HiLo、HiHiLo、LoHi和IHT.狭义上的低氧训练是在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可以通过低氧暴露提高机体氧运输和利用能力,又可以通过低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的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是高原训练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1.3高原习服和适应
1.3.1 高原習服
”高原习服”是指平原人在高原经数周、数月甚至多年而产生的一系列反应过程,是一种可逆的非遗传性的形态和生理变化,使之能生存于一个外异环境.习服并使机体产生对高原低氧的耐力,这正是人体具有深刻柔韧性的表现[2].
1.3.2 高原适应
”高原适应”是在高原居住并经许多代后发生的改变,大致反映了对低氧环境真正的遗传选择性适应.适应有遗传学基础可以遗传,并发展为具有生化、生
理和解剖特征,使机体能在高原环境达到最佳境地[2].世居高原的夏尔巴人、我国藏族人、南美安第斯人等具有良好的低氧适应能力,不以单纯增加Hb来代偿环境低氧,而是以Hb结构与功能的改善来增强对氧的亲和力.
综上所述,世居高原的运动员与平原运动员在生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对”高原训练” 、”低氧训练”等相关概念进行定义时应该明确运动员是否世居高原.否则利用高原自然低氧环境或人工模拟低氧环境对具有良好的低氧适应能力的世居高原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周期中持续或间断采用低氧条件刺激可能就毫无意义.
2.传统高原训练方法与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利弊
2.1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利弊
模拟高原训练方法包括HiHi、HiLo、HiHiLo、LoHi和IHT,其中IHT是近几年来国际上最为推崇的一种高原训练方法.与其他几种模拟高原训练相比,其应用更为广泛,更具有优势.避免了慢性长期缺氧给机体带来的压力和影响;减少了运动员从高原地区返回到平原产生的一些不适应的综合症及适应平原的时间;IHT相对于高原训练来讲,更易控制;可以保证运动员的训练强度,防止专项力量的损失[3].
INHE、HiLo、HiHiLo、LoHi虽能对氧浓度进行调控,但高原地区的温度、湿度、风向、气压等因素却无法模拟,且器材昂贵和不方便携带.因此,高原训练不是简单的模拟低氧训练所能代替的,训练本身是十分枯燥的,而美丽的高原风光,训练条件的变化,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个很好的调整[4].
2.2传统高原训练方法的利弊
大量研究表明,传统高原训练的双重缺氧刺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生理适应,如使机体的最大摄氧量、肺通气量、乳酸阈、血清EPO水平、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以及肌肉的毛细血管密度、肌红蛋白含量、线粒体数量和氧化酶活性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血液运氧及肌肉利用氧的能力,促使运动能力或运动成绩得到明显提高[5].
传统的高原训练运动员在上高原初期都有一个”习服”过程.此过程中运动员会出现各种症状;适应期内,训练时很容易达到平原强度,但持续时间比平原短,同等速度训练时生理强度明显高于平原,工作能力低于平原;缺氧条件造成肌肉血流量及蛋白质合成低下,血液粘性上升,应激激素分泌增多不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下山参赛时间难以准确把握;在自然环境下训练,测试条件受到一定限制,测试中所得出的结论较多,有些甚至相互矛盾,如果控制不好,可能适得其反[5].
综上,人工模拟低氧训练作为传统高原训练的新发展,日益受到更多的学者的重视.其中,HiHiLo是最被推崇的一种模拟低氧的训练方法,但是它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训练方法.因此,笔者设想,能否在传统高原训练中利用常氧仓或是常氧面罩帮助运动员尽快恢复体能,避免慢性长期缺氧给机体带来的压力和影响,预防”习服”过程中运动员会出现的各种症状,尽快适应训练,提高工作能力,减少运动员从高原地区返回到平原产生的一些不适应的综合症及适应平原的时间,以期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利用低氧环境对具有低氧适应能力的世居高原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周期中持续或间断采用低氧条件刺激可能就毫无意义.
3.1.2高原训练可以分为传统高原训练和模拟高原训练,模拟高原训练也可称为狭义上的低氧训练.
3.1.3 传统高原训练与模拟高原训练各有利弊,目前不能完全相互替代,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为最佳,还应该需要漫长的实验与研究来证明.
3.2建议
3.2.1对”高原训练” 、”低氧训练”等相关概念进行定义时应该明确运动员是否世居高原.
3.2.2在传统高原训练中试用常氧仓或是常氧面罩也许能帮助运动员加快恢复体能,弥补传统高原训练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以期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高炳宏.模拟低氧训练的新方法与新进展[J].体育科研,2005,3(2).
[2]吴天一.高原低氧环境对人类的挑战[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10):10.
[3]刘海平,胡扬.间歇性低氧训练研究进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4).
[4]段意梅,陆国田,安军,马忆南.高原训练、亚高原训练和模拟低氧训练法的研究与比较[J]. 大理学院学报.2008(10).
[5]高鹏华,赵常红.传统高原训练与模拟高原训练的对比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3).
[关键词]高原训练低氧训练世居高原平原
1.相关概念
1.1高原训练
医学上高原是指3000m以上海拔地区,国际上已基本认同世居平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应2000m-2500m.高原训练(传统高原训练)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机体的机能潜力,从而加速提高人体机能[1],即出现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习服能力.
1.2低氧训练
传统高原训练和模拟高原训练都应该属于低氧训练范畴.从广义上看,利用自然或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方法均可称为低氧训练,包括高原训练、HiHi、HiLo、HiHiLo、LoHi、IHT等多种方法.而根据2005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低氧训练研讨会与会专家的讨论,将低氧训练的概念定义为,利用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方法,范畴仅限于HiHi、HiLo、HiHiLo、LoHi和IHT.
综上,笔者认为高原训练可以分为传统高原训练(又称高原训练)和模拟高原训练,模拟高原训练也可称为狭义上的低氧训练,包括HiHi、HiLo、HiHiLo、LoHi和IHT.狭义上的低氧训练是在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可以通过低氧暴露提高机体氧运输和利用能力,又可以通过低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的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是高原训练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1.3高原习服和适应
1.3.1 高原習服
”高原习服”是指平原人在高原经数周、数月甚至多年而产生的一系列反应过程,是一种可逆的非遗传性的形态和生理变化,使之能生存于一个外异环境.习服并使机体产生对高原低氧的耐力,这正是人体具有深刻柔韧性的表现[2].
1.3.2 高原适应
”高原适应”是在高原居住并经许多代后发生的改变,大致反映了对低氧环境真正的遗传选择性适应.适应有遗传学基础可以遗传,并发展为具有生化、生
理和解剖特征,使机体能在高原环境达到最佳境地[2].世居高原的夏尔巴人、我国藏族人、南美安第斯人等具有良好的低氧适应能力,不以单纯增加Hb来代偿环境低氧,而是以Hb结构与功能的改善来增强对氧的亲和力.
综上所述,世居高原的运动员与平原运动员在生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对”高原训练” 、”低氧训练”等相关概念进行定义时应该明确运动员是否世居高原.否则利用高原自然低氧环境或人工模拟低氧环境对具有良好的低氧适应能力的世居高原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周期中持续或间断采用低氧条件刺激可能就毫无意义.
2.传统高原训练方法与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利弊
2.1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利弊
模拟高原训练方法包括HiHi、HiLo、HiHiLo、LoHi和IHT,其中IHT是近几年来国际上最为推崇的一种高原训练方法.与其他几种模拟高原训练相比,其应用更为广泛,更具有优势.避免了慢性长期缺氧给机体带来的压力和影响;减少了运动员从高原地区返回到平原产生的一些不适应的综合症及适应平原的时间;IHT相对于高原训练来讲,更易控制;可以保证运动员的训练强度,防止专项力量的损失[3].
INHE、HiLo、HiHiLo、LoHi虽能对氧浓度进行调控,但高原地区的温度、湿度、风向、气压等因素却无法模拟,且器材昂贵和不方便携带.因此,高原训练不是简单的模拟低氧训练所能代替的,训练本身是十分枯燥的,而美丽的高原风光,训练条件的变化,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个很好的调整[4].
2.2传统高原训练方法的利弊
大量研究表明,传统高原训练的双重缺氧刺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生理适应,如使机体的最大摄氧量、肺通气量、乳酸阈、血清EPO水平、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以及肌肉的毛细血管密度、肌红蛋白含量、线粒体数量和氧化酶活性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血液运氧及肌肉利用氧的能力,促使运动能力或运动成绩得到明显提高[5].
传统的高原训练运动员在上高原初期都有一个”习服”过程.此过程中运动员会出现各种症状;适应期内,训练时很容易达到平原强度,但持续时间比平原短,同等速度训练时生理强度明显高于平原,工作能力低于平原;缺氧条件造成肌肉血流量及蛋白质合成低下,血液粘性上升,应激激素分泌增多不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下山参赛时间难以准确把握;在自然环境下训练,测试条件受到一定限制,测试中所得出的结论较多,有些甚至相互矛盾,如果控制不好,可能适得其反[5].
综上,人工模拟低氧训练作为传统高原训练的新发展,日益受到更多的学者的重视.其中,HiHiLo是最被推崇的一种模拟低氧的训练方法,但是它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训练方法.因此,笔者设想,能否在传统高原训练中利用常氧仓或是常氧面罩帮助运动员尽快恢复体能,避免慢性长期缺氧给机体带来的压力和影响,预防”习服”过程中运动员会出现的各种症状,尽快适应训练,提高工作能力,减少运动员从高原地区返回到平原产生的一些不适应的综合症及适应平原的时间,以期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利用低氧环境对具有低氧适应能力的世居高原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周期中持续或间断采用低氧条件刺激可能就毫无意义.
3.1.2高原训练可以分为传统高原训练和模拟高原训练,模拟高原训练也可称为狭义上的低氧训练.
3.1.3 传统高原训练与模拟高原训练各有利弊,目前不能完全相互替代,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为最佳,还应该需要漫长的实验与研究来证明.
3.2建议
3.2.1对”高原训练” 、”低氧训练”等相关概念进行定义时应该明确运动员是否世居高原.
3.2.2在传统高原训练中试用常氧仓或是常氧面罩也许能帮助运动员加快恢复体能,弥补传统高原训练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以期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高炳宏.模拟低氧训练的新方法与新进展[J].体育科研,2005,3(2).
[2]吴天一.高原低氧环境对人类的挑战[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10):10.
[3]刘海平,胡扬.间歇性低氧训练研究进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4).
[4]段意梅,陆国田,安军,马忆南.高原训练、亚高原训练和模拟低氧训练法的研究与比较[J]. 大理学院学报.2008(10).
[5]高鹏华,赵常红.传统高原训练与模拟高原训练的对比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