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简介:特殊群体是学校整个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在整体的教育教学中,他们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甚至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和借读生等特殊群体管理和教育,营造平等、宽松的氛围,接纳与信任,让他们打开封闭的大门;用“我们”的真心换取“他们”的真情;家庭、学校形成联盟,利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力量,来打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共建他们心中美好的蓝图。
关键词:宽松 保护 联盟 共建
正文:
我们常说的特殊群体学生分为三类: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和借读生,在这些学生中借读生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德育教育的逐渐深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关注特殊教育群体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创建和谐校园的又一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特殊群体学生一直处在学校教育的边缘,他们默默无闻,毫无生息的学习、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在许多时候,我们甚至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为了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矛盾,特别针对这些孩子进行了管理。
一、构建平等、宽松的氛围,接纳与信任特殊群体学生。
特殊群体学生常常比普通的学生更加敏感、脆弱,他们通常会用“坚强”的外表武装自己,装作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其实是在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脆弱、自卑,甚至是抑郁。有时,往往是一件小事、一两句话,就会触动他们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诱使他们像火山爆发那样将自己的不满与委屈发泄出来。当面对这些情绪时,许多老师和同学在不了解情况是很容易形成不理解、不接纳的态度,这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使特殊群体的学生离我们越来越远。
面对这种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要接纳与信任特殊群体学生,因此,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学校举行的各种集会、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创设一种宽松、开放、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感到放松、没有拘束,没有压力,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被信任、被接纳,才会尝试着与伙伴、老师进行互动,从而慢慢的开放自己的心灵,融入整个学校群体之中。
比如:小A,一名外地转来的五年级女生,刚来的时候她的普通话十分不标准,常常带着浓重的外地口音。只要她开都说话,都会引起大家的一阵笑声,渐渐的她就不再轻易的说话了,别人和她说话时,她都是以点头、摇头、微笑来回应。但是每个人都看得出,她十分渴望和大家交流,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她的歌声十分动听,于是我鼓励她在班级联欢会上为大家唱歌。刚开始她只是小声地哼唱,其他同学也没有认真听,甚至有的同学还有嘲笑她的意思。慢慢的随着歌声的悠扬,周围越来越安静,而她的声音也逐渐大了起来,最后伴随歌声结束的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特意安排她参加一些学校的其他活动,在活动中,其他的学生对她很友善,很多同学主动地教她说普通话,还有的同学让她教自己外地方言,在欢声笑语中,我看到了她的改变。因为她感到自己被信任、被接纳,而这也正是她梦寐以求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这些方法的运用过程中,不要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受到特殊的待遇,或者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孩子不同,否则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他们会重新关闭自己即将开启的心灵大门,甚至再加上一把新锁。
二、用“我们”的真心换取“他们”的真情,融化特殊群体学生心灵的“冰山”。
通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每一名特殊群体学生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戒备心理。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由于受到父母不良婚姻的影响,往往会对任何人产生不信任,排斥、猜疑的心理倾向,对每个人都心存芥蒂,不愿接近别人,更不愿意让别人接近自己,在他们心中永远有一个圈,圈住了自己,也隔断了别人。所以,他们很少有朋友,看到别人的困难也是冷眼相向,漠不关心,常常是独来独往,俨然一副“大侠风范”。但是,在他们看到其他人快乐的身影时,眼神中却流露出一丝丝的羡慕和向往,看得出他们十分渴望和伙伴们一样自由自在的玩耍和学习。
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心理健康课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与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并运用团体活动的形式,让每一位特殊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要角色者,引导他们从中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建立起他们与人交往的自信心,鼓励其交往。除此之外,在课余时间,我还特意安排了一些交往能力强、有爱心、喜欢帮助人的同学和本班的特殊群体学生一起学习、玩耍。
例如:小X,小学六年级男生,父母离异,和父亲生活在一起,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学生的交往越来越少,特别是女生,几乎是断交。作为他的心理老师,我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性格内向,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加上又是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父亲较为粗心,很少关心他的想法,导致其对异性有看法,很难相处。平时表情冷漠,语气生硬,给人已难以接近的感觉,同学们见此情景也都不敢理他。我首先通过家长了解了他在家的情况,而后又暗示他应该找到自己的问题症结,就这样他找到了我。通过谈话,我们一起找到了问题的所在,运用ABC情绪疗法矫正了他的不合理信念,消除了其对异性的偏见。而后,又采取了角色扮演和“空椅子”的辅导方法让他体验不同的两种情感,使他学会了要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多考虑他人的感受。慢慢的,他脸上有了笑容,也愿意和大家一起玩耍、学习了,我又安排了几名班上交际能力较强的同学经常和他一起学习、游戏,上下学。虽然偶尔还会看见他深沉的眼神,但是同学们的笑脸会马上将他从心灵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在这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将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背景和其他同学讲,要保护这些孩子的心灵,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这也应该是每一名教师在进行特殊群体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三、家庭、学校形成联盟,共建特殊群体学生心灵的蓝图。
单凭学校的单一教育管理,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充分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家庭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家庭是每一人成长的摇篮,在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阵地。不管是单亲家庭还是借读学生、留守儿童,针对每一类特殊群体学生的不同背景要制定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利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力量,来打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共建他们心中美好的蓝图。
通过与特殊群体学生家庭的联系,我发现,每一个家庭成员由于自身或是亲人给孩子所带来的伤害,都有一种愧疚心理,希望对这些孩子做出最大的弥补,把对他们的伤害和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地抓住契机,定期召开特殊群体学生家长会,利用这种形式对家长们讲解这些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存在问题,和他们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并交给他们一些心理辅导的方法,让这些家长们学会在家庭教育中加以运用。之后,还要定期反馈这些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问题,调整教育管理方案,同时将孩子们在学校的动态向家长们汇报,及时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形成学校、家长的统一认识和管理方法,这样的管理才是高效的。
例:萌萌,小学二年级女生,来自外地,几乎所有任课教师都认为她上课小动作多,不认真听讲,不爱完成作业,回答问题从不积极主动;课下同学们去玩了,只有她在教室坐着,要不发愣、要不就在纸上乱画乱写一通。更令人担心的是,他的父母似乎也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与老师的沟通,对她的表现是漠不关心。但是在一次特殊群体学生家长会上我看到萌萌的父母边听边表现出惊讶的神情,看得出他们没有想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如此大的影响。因此,在学校召开家长会之后,我将萌萌的家长留了下来,和他们谈了萌萌在学校的表现,并要求他们和学校配合,共同教育萌萌。首先要降低对她的期望值,让她小步前进;并请家长和周围的人主动和她交流,关注她;同时与家长一起制定了一套鼓励其学习进步的方式,如,专门给她布置简单的作业,并在家长指导下完成;然后逐步提高作业的质量等等。在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下,萌萌的眼神亮了起来,与同学们的互动也多了起来。
在这里要特殊声明的是,每个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有时我们会遇到家长不配合或是不理解,这时,教师就要耐心、细致的和家长们进行沟通,争取形成统一的意见。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出发,将利弊摆在桌面上,由家长进行取舍,相信每一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
应该说,上述的方法每种有每种的优势,它们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每一种方法都不应该独立存在,只有整合了所有才能让特殊群体学生发挥他们应有的才能、特长、个性,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随时去洞悉特殊群体学生的动态,并及时地做出回应,关注他们的成长,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去倾听他们,理解他们、呵护他们,让特殊群体学生在和谐校园这一平台上走得更好、更远!
关键词:宽松 保护 联盟 共建
正文:
我们常说的特殊群体学生分为三类: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和借读生,在这些学生中借读生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德育教育的逐渐深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关注特殊教育群体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创建和谐校园的又一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特殊群体学生一直处在学校教育的边缘,他们默默无闻,毫无生息的学习、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在许多时候,我们甚至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为了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矛盾,特别针对这些孩子进行了管理。
一、构建平等、宽松的氛围,接纳与信任特殊群体学生。
特殊群体学生常常比普通的学生更加敏感、脆弱,他们通常会用“坚强”的外表武装自己,装作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其实是在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脆弱、自卑,甚至是抑郁。有时,往往是一件小事、一两句话,就会触动他们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诱使他们像火山爆发那样将自己的不满与委屈发泄出来。当面对这些情绪时,许多老师和同学在不了解情况是很容易形成不理解、不接纳的态度,这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使特殊群体的学生离我们越来越远。
面对这种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要接纳与信任特殊群体学生,因此,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学校举行的各种集会、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创设一种宽松、开放、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感到放松、没有拘束,没有压力,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被信任、被接纳,才会尝试着与伙伴、老师进行互动,从而慢慢的开放自己的心灵,融入整个学校群体之中。
比如:小A,一名外地转来的五年级女生,刚来的时候她的普通话十分不标准,常常带着浓重的外地口音。只要她开都说话,都会引起大家的一阵笑声,渐渐的她就不再轻易的说话了,别人和她说话时,她都是以点头、摇头、微笑来回应。但是每个人都看得出,她十分渴望和大家交流,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她的歌声十分动听,于是我鼓励她在班级联欢会上为大家唱歌。刚开始她只是小声地哼唱,其他同学也没有认真听,甚至有的同学还有嘲笑她的意思。慢慢的随着歌声的悠扬,周围越来越安静,而她的声音也逐渐大了起来,最后伴随歌声结束的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特意安排她参加一些学校的其他活动,在活动中,其他的学生对她很友善,很多同学主动地教她说普通话,还有的同学让她教自己外地方言,在欢声笑语中,我看到了她的改变。因为她感到自己被信任、被接纳,而这也正是她梦寐以求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这些方法的运用过程中,不要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受到特殊的待遇,或者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孩子不同,否则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他们会重新关闭自己即将开启的心灵大门,甚至再加上一把新锁。
二、用“我们”的真心换取“他们”的真情,融化特殊群体学生心灵的“冰山”。
通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每一名特殊群体学生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戒备心理。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由于受到父母不良婚姻的影响,往往会对任何人产生不信任,排斥、猜疑的心理倾向,对每个人都心存芥蒂,不愿接近别人,更不愿意让别人接近自己,在他们心中永远有一个圈,圈住了自己,也隔断了别人。所以,他们很少有朋友,看到别人的困难也是冷眼相向,漠不关心,常常是独来独往,俨然一副“大侠风范”。但是,在他们看到其他人快乐的身影时,眼神中却流露出一丝丝的羡慕和向往,看得出他们十分渴望和伙伴们一样自由自在的玩耍和学习。
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心理健康课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与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并运用团体活动的形式,让每一位特殊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要角色者,引导他们从中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建立起他们与人交往的自信心,鼓励其交往。除此之外,在课余时间,我还特意安排了一些交往能力强、有爱心、喜欢帮助人的同学和本班的特殊群体学生一起学习、玩耍。
例如:小X,小学六年级男生,父母离异,和父亲生活在一起,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学生的交往越来越少,特别是女生,几乎是断交。作为他的心理老师,我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性格内向,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加上又是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父亲较为粗心,很少关心他的想法,导致其对异性有看法,很难相处。平时表情冷漠,语气生硬,给人已难以接近的感觉,同学们见此情景也都不敢理他。我首先通过家长了解了他在家的情况,而后又暗示他应该找到自己的问题症结,就这样他找到了我。通过谈话,我们一起找到了问题的所在,运用ABC情绪疗法矫正了他的不合理信念,消除了其对异性的偏见。而后,又采取了角色扮演和“空椅子”的辅导方法让他体验不同的两种情感,使他学会了要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多考虑他人的感受。慢慢的,他脸上有了笑容,也愿意和大家一起玩耍、学习了,我又安排了几名班上交际能力较强的同学经常和他一起学习、游戏,上下学。虽然偶尔还会看见他深沉的眼神,但是同学们的笑脸会马上将他从心灵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在这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将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背景和其他同学讲,要保护这些孩子的心灵,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这也应该是每一名教师在进行特殊群体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三、家庭、学校形成联盟,共建特殊群体学生心灵的蓝图。
单凭学校的单一教育管理,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充分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家庭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家庭是每一人成长的摇篮,在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阵地。不管是单亲家庭还是借读学生、留守儿童,针对每一类特殊群体学生的不同背景要制定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利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力量,来打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共建他们心中美好的蓝图。
通过与特殊群体学生家庭的联系,我发现,每一个家庭成员由于自身或是亲人给孩子所带来的伤害,都有一种愧疚心理,希望对这些孩子做出最大的弥补,把对他们的伤害和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地抓住契机,定期召开特殊群体学生家长会,利用这种形式对家长们讲解这些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存在问题,和他们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并交给他们一些心理辅导的方法,让这些家长们学会在家庭教育中加以运用。之后,还要定期反馈这些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问题,调整教育管理方案,同时将孩子们在学校的动态向家长们汇报,及时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形成学校、家长的统一认识和管理方法,这样的管理才是高效的。
例:萌萌,小学二年级女生,来自外地,几乎所有任课教师都认为她上课小动作多,不认真听讲,不爱完成作业,回答问题从不积极主动;课下同学们去玩了,只有她在教室坐着,要不发愣、要不就在纸上乱画乱写一通。更令人担心的是,他的父母似乎也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与老师的沟通,对她的表现是漠不关心。但是在一次特殊群体学生家长会上我看到萌萌的父母边听边表现出惊讶的神情,看得出他们没有想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如此大的影响。因此,在学校召开家长会之后,我将萌萌的家长留了下来,和他们谈了萌萌在学校的表现,并要求他们和学校配合,共同教育萌萌。首先要降低对她的期望值,让她小步前进;并请家长和周围的人主动和她交流,关注她;同时与家长一起制定了一套鼓励其学习进步的方式,如,专门给她布置简单的作业,并在家长指导下完成;然后逐步提高作业的质量等等。在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下,萌萌的眼神亮了起来,与同学们的互动也多了起来。
在这里要特殊声明的是,每个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有时我们会遇到家长不配合或是不理解,这时,教师就要耐心、细致的和家长们进行沟通,争取形成统一的意见。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出发,将利弊摆在桌面上,由家长进行取舍,相信每一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
应该说,上述的方法每种有每种的优势,它们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每一种方法都不应该独立存在,只有整合了所有才能让特殊群体学生发挥他们应有的才能、特长、个性,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随时去洞悉特殊群体学生的动态,并及时地做出回应,关注他们的成长,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去倾听他们,理解他们、呵护他们,让特殊群体学生在和谐校园这一平台上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