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不断推进城市化建设,各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为节约用地,高层住宅建筑也逐渐增加,对防排烟设计具有更高要求,若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不合格,极易引起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忧患。本文主要分析高层住宅防排烟系统设计存在的问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层住宅;防排烟;系统设计
针对高层住宅建筑而言,防排烟设计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直接影响用户的建筑使用效果。处于不同设计阶段,必须做好防排烟设计,确保发生火灾时,可控制烟气于设计分区内,保证人员可顺利通过消防通道疏散。防排烟系统是按照消防科学技术的户,设计人员通过专业技能,掌握国家相关规范,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防排烟系统设计工作。
一、高层住宅建筑的防排烟系统概念
首先,防排烟系统目的。设置防排烟系统时,与防火分区设置相结合,立足人员安全疏散,有组织性采取技术措施,凭借选择挡烟墙、挡烟垂壁灯方式实现防排烟。在实际情况下,无法防止排烟系统管路通过防火分区,大多数采用多层排烟共用一个竖井,防火分隔处理方式较为简便,同时,排烟防火阀、井壁耐火时限均可根据规范设置,排烟管路与防火分区相穿越较为复杂,通常地下车库区域会发生该类情况,在某种特点防火分区,无法设置排烟竖井时,排烟管路可能会穿越多个防火分区,通常可提高排烟管道的耐火时限,提升至2h,防护吊架系统,防火分隔水平排烟管道,但造价花费较高。现阶段,设计通常在防火墙排烟防火阀,并未考虑2个及以上防火分区可能同时出现火灾的可能。
其次,防排烟系统必要性。现代化的高层民用建筑,可燃的装修、陈设较多,还有相当多的高层建筑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装修、化纤地毯和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家具。这些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气和热,同量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据测定分析,烟气中含有CO、、CO2、HF、HC1等多种有毒成分,高温缺氧又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烟气有遮光作用,使人的能见度下降。这对疏散和救援活动造成很大的障碍。为了及时排除有害烟气,保障高层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有利于消防扑救,在高层建筑中设置防烟、排烟设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层住宅建筑的防排烟设计问题
首先,自然排烟窗不能达到规范的开窗面积。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明确规定了自然排烟窗口面积,规定经高度小于12m开启天窗,若设置中庭高侧窗,其窗口面积必须大于中庭5%凈面积,某些设计人员没有熟悉规范要求,高侧窗、天窗设置净面积未达到设计标准,对自然效果效果造成影响。
其次,对于封闭楼梯间无防烟设计。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于封闭楼梯间的要求,若楼梯间无法自然通风,没有设置天然采光窗,需根据封闭楼梯间实施防排烟设计。防排烟楼梯间在凹廊、阳台设置入口。对于大型公共场所,若无自然排烟的楼梯间,需设置机械排烟设备。然而实际建筑工程中,特别是某些商业建筑,为提升商场使用面积,最大化建筑效益,封闭楼梯间没有设置机械排烟设备,埋下了严重安全火灾隐患。
第三,防排烟风机配电不符合规范标准。若选择机械排烟,需按照高层建筑结构的形式、使用功能,适当采用风机,选择的风机需考虑风机配电与高层建筑负荷是否符合。针对消防协调,其回路配电系统通常单独设置,而部分设计人员不注重这项共组哦,引起楼层照明用电、消防用电使用一个电气回路。部分设计人员没有设置电源自动切换,供电无法达到专用双回路的一级和二级负荷要求。某些设计图纸,因为设计不够规范,引起楼梯间前室与防烟楼梯间不能实现自然排烟效果,前室、楼梯间均设置正压送风设备。若没有设置自然排烟,防烟楼梯间需采用机械加压送风设备进行防排烟,前室可采用加压余风满足规范标准。
第四,未合理安装排烟阀。在排烟系统设计时,通常在风管上设置排烟阀,以便于探测火灾信号,部分设计人员不能正确理解排烟阀用途,主观认为排烟阀工作原理类似于送风阀,也按照送风阀方式安装排烟阀。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置排烟口时,应靠近顶棚起那个面,或安装在天花板顶,排烟阀与安全出口距离大于1.5m,若在天花板顶设置排烟阀,位置与可燃物的距离大于1m。
三、高层住宅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的对策
首先,严格遵守规范标准。对于高层住宅建筑而言,其防排烟系统形式通常为自然排烟,因为设计人员为根据设计要求,不理解规范标准,导致设计不合理,为解决该类问题,必须加强消防设计人员培训,强化专业技能,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在设计时,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做到仔细认真,进而减少火灾几率。
其次,建立防排烟施工承担制度。针对建筑消防工程而言,防排烟设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资质相当的施工单位承接该类工作。同时,管理漏洞也易产生消防问题。许多高层住宅建筑施工时,大多是空调暖通施工单位承接防排烟设施,使得防排烟施工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因此,需强化发包与承包管理,由消防施工单位承接该类工作,强化施工质量监督管理,若发生问题,必须给予及时处理,督促施工单位实施迅速整改。
第三,强化施工图纸审查。消防管理部门,必须强化消防施工图纸审核,特别是设计图纸中的窗口面积、自然排烟窗、机械排烟与高侧窗等设置,确定排烟口、送风口、风机选择、防烟分区的合理设置与审核,确保设计单位合理、科学设置。
第四,防排烟设施设置的部位。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中: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应设置排烟设施,当无直接自然通风时,则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无窗房间或设固定窗的房间均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高层建筑的中庭应设排烟设施,对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12m的中庭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另外,一般作为疏散通道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前室等应设置防烟设施,以防止烟气窜入为主要设计目的;对于其他一些房间和走廊间则应设置排烟设施,以快速排除火灾烟气,不阻碍人的逃生为主要设计目的。通过防烟排烟系统的设置为人员逃生自救建立起一条无烟无焰的安全通路。
第五,机械排烟。在建筑排烟系统设计时应注意:其一,机械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设置。当合用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火安全措施,并应符合机械排烟系统的有关要求。其二,在地下建筑和地上密闭场所中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应同时设置补风系统。当设置机械补风系统时,其补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
第六,排烟方式选择。排烟与通风中的排风做法和原理都是相似的。根据所利用的动力情况,可以分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在任何一个建筑物中,采用自然排烟还是采用机械排烟应视建筑设计的具体情况确定。由于自然排烟方式简单、经济,宜优先采用。而对其性质重要、功能复杂的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或无条件自然排烟的其他建筑应采用机械排烟方式。
四、结语
为保证高层住宅防排烟系统设计质量,需认识防排烟重要性,通过合理设计、科学配置,进行防、排烟设计时,了解清楚建筑物的防火分区,并且合理划分防烟分区,按照建筑设计规范,认真分析仔细设计,合理进行防排烟系统设计,发生火灾时,能控制有害烟气于防火分区中,及时消除有害物质,进而确保建筑物的人员疏散,降低火灾扑救难度。
参考文献:
[1] 梁华.浅谈高层住宅防排烟设计[C].//第十二届全国暖通空调技术信息网大会文集.2003:464-467.
[2] 张宁媛.地下自行车库通风及防排烟系统设计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8):190.
[3] 刘芳.关于机械排烟系统设计的几个问题[C].//江苏省暖通空调制冷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29-30.
[4] 于胜勇.北京某居住楼通风系统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6).
关键词:高层住宅;防排烟;系统设计
针对高层住宅建筑而言,防排烟设计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直接影响用户的建筑使用效果。处于不同设计阶段,必须做好防排烟设计,确保发生火灾时,可控制烟气于设计分区内,保证人员可顺利通过消防通道疏散。防排烟系统是按照消防科学技术的户,设计人员通过专业技能,掌握国家相关规范,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防排烟系统设计工作。
一、高层住宅建筑的防排烟系统概念
首先,防排烟系统目的。设置防排烟系统时,与防火分区设置相结合,立足人员安全疏散,有组织性采取技术措施,凭借选择挡烟墙、挡烟垂壁灯方式实现防排烟。在实际情况下,无法防止排烟系统管路通过防火分区,大多数采用多层排烟共用一个竖井,防火分隔处理方式较为简便,同时,排烟防火阀、井壁耐火时限均可根据规范设置,排烟管路与防火分区相穿越较为复杂,通常地下车库区域会发生该类情况,在某种特点防火分区,无法设置排烟竖井时,排烟管路可能会穿越多个防火分区,通常可提高排烟管道的耐火时限,提升至2h,防护吊架系统,防火分隔水平排烟管道,但造价花费较高。现阶段,设计通常在防火墙排烟防火阀,并未考虑2个及以上防火分区可能同时出现火灾的可能。
其次,防排烟系统必要性。现代化的高层民用建筑,可燃的装修、陈设较多,还有相当多的高层建筑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装修、化纤地毯和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家具。这些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气和热,同量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据测定分析,烟气中含有CO、、CO2、HF、HC1等多种有毒成分,高温缺氧又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烟气有遮光作用,使人的能见度下降。这对疏散和救援活动造成很大的障碍。为了及时排除有害烟气,保障高层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有利于消防扑救,在高层建筑中设置防烟、排烟设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层住宅建筑的防排烟设计问题
首先,自然排烟窗不能达到规范的开窗面积。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明确规定了自然排烟窗口面积,规定经高度小于12m开启天窗,若设置中庭高侧窗,其窗口面积必须大于中庭5%凈面积,某些设计人员没有熟悉规范要求,高侧窗、天窗设置净面积未达到设计标准,对自然效果效果造成影响。
其次,对于封闭楼梯间无防烟设计。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于封闭楼梯间的要求,若楼梯间无法自然通风,没有设置天然采光窗,需根据封闭楼梯间实施防排烟设计。防排烟楼梯间在凹廊、阳台设置入口。对于大型公共场所,若无自然排烟的楼梯间,需设置机械排烟设备。然而实际建筑工程中,特别是某些商业建筑,为提升商场使用面积,最大化建筑效益,封闭楼梯间没有设置机械排烟设备,埋下了严重安全火灾隐患。
第三,防排烟风机配电不符合规范标准。若选择机械排烟,需按照高层建筑结构的形式、使用功能,适当采用风机,选择的风机需考虑风机配电与高层建筑负荷是否符合。针对消防协调,其回路配电系统通常单独设置,而部分设计人员不注重这项共组哦,引起楼层照明用电、消防用电使用一个电气回路。部分设计人员没有设置电源自动切换,供电无法达到专用双回路的一级和二级负荷要求。某些设计图纸,因为设计不够规范,引起楼梯间前室与防烟楼梯间不能实现自然排烟效果,前室、楼梯间均设置正压送风设备。若没有设置自然排烟,防烟楼梯间需采用机械加压送风设备进行防排烟,前室可采用加压余风满足规范标准。
第四,未合理安装排烟阀。在排烟系统设计时,通常在风管上设置排烟阀,以便于探测火灾信号,部分设计人员不能正确理解排烟阀用途,主观认为排烟阀工作原理类似于送风阀,也按照送风阀方式安装排烟阀。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置排烟口时,应靠近顶棚起那个面,或安装在天花板顶,排烟阀与安全出口距离大于1.5m,若在天花板顶设置排烟阀,位置与可燃物的距离大于1m。
三、高层住宅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的对策
首先,严格遵守规范标准。对于高层住宅建筑而言,其防排烟系统形式通常为自然排烟,因为设计人员为根据设计要求,不理解规范标准,导致设计不合理,为解决该类问题,必须加强消防设计人员培训,强化专业技能,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在设计时,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做到仔细认真,进而减少火灾几率。
其次,建立防排烟施工承担制度。针对建筑消防工程而言,防排烟设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资质相当的施工单位承接该类工作。同时,管理漏洞也易产生消防问题。许多高层住宅建筑施工时,大多是空调暖通施工单位承接防排烟设施,使得防排烟施工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因此,需强化发包与承包管理,由消防施工单位承接该类工作,强化施工质量监督管理,若发生问题,必须给予及时处理,督促施工单位实施迅速整改。
第三,强化施工图纸审查。消防管理部门,必须强化消防施工图纸审核,特别是设计图纸中的窗口面积、自然排烟窗、机械排烟与高侧窗等设置,确定排烟口、送风口、风机选择、防烟分区的合理设置与审核,确保设计单位合理、科学设置。
第四,防排烟设施设置的部位。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中: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应设置排烟设施,当无直接自然通风时,则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无窗房间或设固定窗的房间均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高层建筑的中庭应设排烟设施,对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12m的中庭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另外,一般作为疏散通道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前室等应设置防烟设施,以防止烟气窜入为主要设计目的;对于其他一些房间和走廊间则应设置排烟设施,以快速排除火灾烟气,不阻碍人的逃生为主要设计目的。通过防烟排烟系统的设置为人员逃生自救建立起一条无烟无焰的安全通路。
第五,机械排烟。在建筑排烟系统设计时应注意:其一,机械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设置。当合用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火安全措施,并应符合机械排烟系统的有关要求。其二,在地下建筑和地上密闭场所中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应同时设置补风系统。当设置机械补风系统时,其补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
第六,排烟方式选择。排烟与通风中的排风做法和原理都是相似的。根据所利用的动力情况,可以分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在任何一个建筑物中,采用自然排烟还是采用机械排烟应视建筑设计的具体情况确定。由于自然排烟方式简单、经济,宜优先采用。而对其性质重要、功能复杂的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或无条件自然排烟的其他建筑应采用机械排烟方式。
四、结语
为保证高层住宅防排烟系统设计质量,需认识防排烟重要性,通过合理设计、科学配置,进行防、排烟设计时,了解清楚建筑物的防火分区,并且合理划分防烟分区,按照建筑设计规范,认真分析仔细设计,合理进行防排烟系统设计,发生火灾时,能控制有害烟气于防火分区中,及时消除有害物质,进而确保建筑物的人员疏散,降低火灾扑救难度。
参考文献:
[1] 梁华.浅谈高层住宅防排烟设计[C].//第十二届全国暖通空调技术信息网大会文集.2003:464-467.
[2] 张宁媛.地下自行车库通风及防排烟系统设计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8):190.
[3] 刘芳.关于机械排烟系统设计的几个问题[C].//江苏省暖通空调制冷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29-30.
[4] 于胜勇.北京某居住楼通风系统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