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内容是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有一节课是生活中垂直的研究与应用.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给我很多的启示,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用心地去面对每一个环节.
在那节数学开始,讲完基本概念之后,开始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带有时针和分针的手表或挂钟. 我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摆出一个垂直的时刻,学生很快地摆出整点的时刻:三点、九点. 然后,我又提出要求,让学生摆出三点、九点之外的垂直,学生积极性很高,都在手表上认真地探索. 并且,有一部分学生也在较短的时间内摆出了一些不是三点、九点的垂直. 对于没有能较快摆出的学生,我在巡视的时候,并不动手帮他去做,而是给出一些提示引导. 这样,能让学生在完全自主探究的状态下,通过亲自动手,获得操作的感知,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这节课令我印象最深,深受启发的地方. 我在巡视完全班之后,确定学生都能完成垂直的操作后,我又提出了一个更具探索性的问题:一天24小时,分针跟时针一共垂直多少次?这下,引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然后我提议,可以同桌的两个学生一起合作讨论探索.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同桌的两个学生一起认真的合作着. 没过多久,在大部分学生还在探索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已经举手了. 看到举手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我就让他们先回答,举手的同学都回答了48次,我心中感到很高兴,但是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我并没有对这几个回答的学生做出肯定的答复,只是表扬了他们的积极与探索的速度.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几个学生举手,并回答的是44次,虽然不是我想的那样,但是我也没有说他们是否错误,对他们的举手回答也表示了肯定.
在没有学生再举手给出新的答案之后,我开始组织学生讨论,48次和44次两种答案的正确性. 一开始,我觉得能很快地解释清楚,但是,有几个学生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44次. 然后,我看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就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进行一次24小时的时针与分针垂直次数的探索. 结果真的是那几个同学坚持的44次.
在这个时候,我首先庆幸刚才没有武断地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判断,其次,我立刻思考这是为什么. 我与学生一起随即挑选了一个小时进行观察,果然一个小时内有两次垂直. 我们都知道当时针与分针互相垂直且是整点的时刻是3点和9点,问题的关键就在那里. 现在我们规定当分针在时钟的右半面与时针垂直时称为右半面垂直,当分针在时钟的左半面与时针垂直时称为左半面垂直. 现在我们从2点整开始操作,顺时针旋转分针,在2点26分左右我们会很轻易地发现2点钟这个时刻的右半面垂直. 当我们继续旋转分针,紧接着2点钟这个时刻的左半面垂直也出现了. 但此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垂直的时刻是3点整,而此后再旋转分针的话就看不到3点钟这个时刻的右半面垂直了,也就是说2点钟的左半面垂直与3点钟的右半面垂直重合了. 那么会不会是在3点前后有一次垂直我们没有发现呢?让我们来证明一下:假如在3点前有一次垂直,设此时分针与12点钟时刻的夹角为x,根据分针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可列出关于x的方程,解得x等于0. 假如在3点后有一次垂直,设此时分针与12点钟时刻的夹角为x,根据分针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同样可列出关于x的方程,解得x等于0,所以两种假设都不成立,或者说这三次垂直都是同一次就是3点整那个时刻,即2点钟的左半面垂直与3点钟的右半面垂直重合了. 同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8点到9点的时间段内,也就是说当时间每经过3点或9点的时刻就会减少一次垂直,一天24小时内经过3点两次9点两次,那么就要减少四次垂直,所以一天24小时内时针与分针垂直44次.
通过这节课与学生的互动,一起探索以及最后结论的发现,我感触很多.
首先,在21世纪,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绝对不是仅仅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准备,还要同时考虑到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
其次,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个人主导讲解的地方,而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寻求发现的场所,教师更多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概念和答案.
第三,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能只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第四,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互动,共同发展,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与学生一同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应该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而又富有个性的学习. 最终实现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提升,从而全面发展.
在那节数学开始,讲完基本概念之后,开始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带有时针和分针的手表或挂钟. 我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摆出一个垂直的时刻,学生很快地摆出整点的时刻:三点、九点. 然后,我又提出要求,让学生摆出三点、九点之外的垂直,学生积极性很高,都在手表上认真地探索. 并且,有一部分学生也在较短的时间内摆出了一些不是三点、九点的垂直. 对于没有能较快摆出的学生,我在巡视的时候,并不动手帮他去做,而是给出一些提示引导. 这样,能让学生在完全自主探究的状态下,通过亲自动手,获得操作的感知,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这节课令我印象最深,深受启发的地方. 我在巡视完全班之后,确定学生都能完成垂直的操作后,我又提出了一个更具探索性的问题:一天24小时,分针跟时针一共垂直多少次?这下,引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然后我提议,可以同桌的两个学生一起合作讨论探索.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同桌的两个学生一起认真的合作着. 没过多久,在大部分学生还在探索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已经举手了. 看到举手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我就让他们先回答,举手的同学都回答了48次,我心中感到很高兴,但是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我并没有对这几个回答的学生做出肯定的答复,只是表扬了他们的积极与探索的速度.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几个学生举手,并回答的是44次,虽然不是我想的那样,但是我也没有说他们是否错误,对他们的举手回答也表示了肯定.
在没有学生再举手给出新的答案之后,我开始组织学生讨论,48次和44次两种答案的正确性. 一开始,我觉得能很快地解释清楚,但是,有几个学生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44次. 然后,我看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就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进行一次24小时的时针与分针垂直次数的探索. 结果真的是那几个同学坚持的44次.
在这个时候,我首先庆幸刚才没有武断地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判断,其次,我立刻思考这是为什么. 我与学生一起随即挑选了一个小时进行观察,果然一个小时内有两次垂直. 我们都知道当时针与分针互相垂直且是整点的时刻是3点和9点,问题的关键就在那里. 现在我们规定当分针在时钟的右半面与时针垂直时称为右半面垂直,当分针在时钟的左半面与时针垂直时称为左半面垂直. 现在我们从2点整开始操作,顺时针旋转分针,在2点26分左右我们会很轻易地发现2点钟这个时刻的右半面垂直. 当我们继续旋转分针,紧接着2点钟这个时刻的左半面垂直也出现了. 但此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垂直的时刻是3点整,而此后再旋转分针的话就看不到3点钟这个时刻的右半面垂直了,也就是说2点钟的左半面垂直与3点钟的右半面垂直重合了. 那么会不会是在3点前后有一次垂直我们没有发现呢?让我们来证明一下:假如在3点前有一次垂直,设此时分针与12点钟时刻的夹角为x,根据分针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可列出关于x的方程,解得x等于0. 假如在3点后有一次垂直,设此时分针与12点钟时刻的夹角为x,根据分针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同样可列出关于x的方程,解得x等于0,所以两种假设都不成立,或者说这三次垂直都是同一次就是3点整那个时刻,即2点钟的左半面垂直与3点钟的右半面垂直重合了. 同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8点到9点的时间段内,也就是说当时间每经过3点或9点的时刻就会减少一次垂直,一天24小时内经过3点两次9点两次,那么就要减少四次垂直,所以一天24小时内时针与分针垂直44次.
通过这节课与学生的互动,一起探索以及最后结论的发现,我感触很多.
首先,在21世纪,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绝对不是仅仅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准备,还要同时考虑到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
其次,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个人主导讲解的地方,而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寻求发现的场所,教师更多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概念和答案.
第三,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能只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第四,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互动,共同发展,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与学生一同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应该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而又富有个性的学习. 最终实现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提升,从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