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海军,号(笔名)一石,戏鱼堂堂主,1957年生于郑州,自幼喜欢篆刻、书法,擅长画黄河鲤鱼,作品广为海内外人士收藏。
现任中国书画联谊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秘书长、河南省花鸟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列子文化艺术研究会常务秘书长、太行画院常务秘书长、河南省篆刻委员会主任、嵩阳书画院特邀画家华夏美术院特邀画家。
老朱擅篆刻,亦画山水花鸟,但最爱的还是画鲤鱼,寥寥几笔,形神兼备的鱼便跃然纸上,人称“中原一笔鱼”。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老朱更加懂得鱼之道了,所画之鱼在出世与入世之问游刃有余,潇洒自如。
承转于雅俗之间的鱼
老朱家的院子里种满了中通外直的竹子,老朱闲暇时就在这竹林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同时大缸养鱼。因“鲤”与“利”,“鱼”与“余”谐音,画鲤鱼的作品蕴寓着吉庆、富贵、如意,所以深受人们欢迎。
于是这鱼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喧嚣的世俗精神,而那竹林却又清新脱俗,风骨铮铮——老朱的鱼亦是这样,大俗大雅。
老朱的鱼可以祝福生活。碰到旷达的朋友,他画气势磅礴的大鱼,题诗“锦麟腾飞化金龙,昔日嬉戏影无踪。迎风翻起千层浪,笑看天下真英雄”。碰到热恋的男女,他画缠绵私语的小鱼。碰到不孝的游子,他画残荷莲子,题诗“莲子心中苦”。
老朱的鱼可以针砭时弊。若干年前的一天,在某法院门口,聚集了一群上访者。执法人员在旁边说了一句“要不今天再抓进去几个刁民?”这句话恰好被路过的老朱听到,回来就画了一条要上钩的鱼,题字:“没有腐败,何来刁民?”
老朱的鱼可以讴歌时代。他曾经创作了一幅“鲤鱼跳龙门”,奔腾的黄河浪中,一条硕大的鲤鱼腾跃而出,旁边题上四个大字“中原崛起”,后来这幅感奋人心的画作被河南省一政界人物收藏。
老朱每天都面对通过各种途径求画的人,但要想老朱作画,要看“缘分”——第一,不见求画人,不作画;第二,见了求画人,不投缘不作画。
营销大师密尔顿·科特勒到郑州开讲,老朱受邀现场作画,不到十分钟,一条水墨大鱼破水而出,看得科特勒目瞪口呆,竖着大拇指连声叫好。当时有很多企业家在现场,纷纷索要老朱的联系方式。“后来我接到很多电话,说是在那个什么勒的讲座上看到我画鱼了,都想要几条,嘿嘿,那要看有没有缘分。”老朱喝着烈酒,笑声朗朗。
人鱼合一
老朱出生以及成长在郑州的东城郊——列子故里圃田。童年时代,朱海军常常在家门前的大小池塘里玩耍,小鱼小虾和小虫飞鸟,都是他的玩伴。
如果说童年只是以抓池塘小鱼为乐的话,那么少年时候的朱海军则开始钟情于鱼了。十几岁时的某一天,他在河南博物馆看到省内众多画家现场作画,一位老画家正在画鱼,几笔下去,几条鲤鱼便跃然纸上。这幅场景极大地触动了他,回到家里开始喂养各种各样的鱼,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及动态。“水中的鱼终日默默无言却又像自言自语,看似悠然自得却又可以奋不顾身地追逐活水,在嘈杂的环境中,它可以保有一个清澈透明的小环境,在这个小环境里干净地生活。”老朱说,看鱼可以让自己懂得更好地生活。
1979年,23岁的朱海军从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开始教学。其间,热情好学的他偶遇著名国画家王留民,有了王留民老师的指点,他自然“如鱼得水”,绘画创作门径豁然开朗。30年来,朱海军画了无数条鱼,从懵懂入门到挥洒自如,鱼之性情已经在朱海军笔下仪态万千。他创作的2卷《百鱼图》,铺展之际,各种鱼大大小小足有百条,有欢跳的,有翱翔的,摇头摆尾,手舞足蹈,形态各异,神韵生动,一派太平盛世、百业兴旺之朗爽。
著名画家龚柯、李自强等人说:“海军画鱼,一气呵就,墨色淡雅,实难得也。”老朱的儿子是科班出生的美院学生,画山水,“父亲的鱼不好画,我还专心画山水吧。”
老朱自己说,画鱼一定要人鱼合一。“画鱼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和鱼隔离开来,要把自己当成鱼,把鱼当成自己,只有这样,那宣纸上的鱼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
鱼之乐
老朱以擅长画鲤鱼而出名,多年来,他为之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他还潜心研习篆刻和山水花乌画创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洛阳,画牡丹的画家很多。在一次活动上,画友更多地描绘牡丹的雍容华贵,只有老朱画了一朵憔悴的回眸牡丹,在围观者或讥笑或惊讶的目光中,题上“西望长安”四个字,寓意牡丹被武则天从西安贬到洛阳思念故土,马上获得一阵喝彩。这幅画后被一位台湾友人收藏。
这就是朱海军,做人做事似乎中规中矩,却又常常出其不意,他的篆刻经历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在他的青年时代,有一天,陈天然、唐玉润等名家出席圃田列子故里书画展,那天
位书画家不想因为作品上没有印章留下遗憾。朱海军就找来一块大红瓦,用铁钉将其刻成了一枚印章。从此,他便又喜欢上了篆刻,至今已极其专业,成绩斐然。
“鱼是一种从容的动物,它们身上具有人生的大智慧。”以鱼为友的老朱很豁达,这种性格让他笑口常开。比如,在自己生活半辈子的院子即将拆迁的时候,他依然可以自如地喝着酒谈论这种消失,犹如在讲一个幽默或个笑话。“画家嘛,谁不想有个安静的院子?我家这院子,快要被推倒了,郑汴融城嘛,郑州向东,我们整个村子的院子会逐渐没了。”
对老朱来讲,鱼的个甩尾一个回眸都是摇曳生姿,令人回味。“人鱼相望,犹如朋友交心,当你真正懂得它们的时候,就可以笔随心至,画鱼,也画自己。”
所以,每逢现场作画,围观者无不情绪激动;老朱却常常一脸平静,间或应景地笑一笑;但有时候,他会突然旁若无人地对着画作鼓掌叫好:“这一幅,好!”
他大约是活在鱼的世界里。
现任中国书画联谊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秘书长、河南省花鸟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列子文化艺术研究会常务秘书长、太行画院常务秘书长、河南省篆刻委员会主任、嵩阳书画院特邀画家华夏美术院特邀画家。
老朱擅篆刻,亦画山水花鸟,但最爱的还是画鲤鱼,寥寥几笔,形神兼备的鱼便跃然纸上,人称“中原一笔鱼”。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老朱更加懂得鱼之道了,所画之鱼在出世与入世之问游刃有余,潇洒自如。
承转于雅俗之间的鱼
老朱家的院子里种满了中通外直的竹子,老朱闲暇时就在这竹林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同时大缸养鱼。因“鲤”与“利”,“鱼”与“余”谐音,画鲤鱼的作品蕴寓着吉庆、富贵、如意,所以深受人们欢迎。
于是这鱼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喧嚣的世俗精神,而那竹林却又清新脱俗,风骨铮铮——老朱的鱼亦是这样,大俗大雅。
老朱的鱼可以祝福生活。碰到旷达的朋友,他画气势磅礴的大鱼,题诗“锦麟腾飞化金龙,昔日嬉戏影无踪。迎风翻起千层浪,笑看天下真英雄”。碰到热恋的男女,他画缠绵私语的小鱼。碰到不孝的游子,他画残荷莲子,题诗“莲子心中苦”。
老朱的鱼可以针砭时弊。若干年前的一天,在某法院门口,聚集了一群上访者。执法人员在旁边说了一句“要不今天再抓进去几个刁民?”这句话恰好被路过的老朱听到,回来就画了一条要上钩的鱼,题字:“没有腐败,何来刁民?”
老朱的鱼可以讴歌时代。他曾经创作了一幅“鲤鱼跳龙门”,奔腾的黄河浪中,一条硕大的鲤鱼腾跃而出,旁边题上四个大字“中原崛起”,后来这幅感奋人心的画作被河南省一政界人物收藏。
老朱每天都面对通过各种途径求画的人,但要想老朱作画,要看“缘分”——第一,不见求画人,不作画;第二,见了求画人,不投缘不作画。
营销大师密尔顿·科特勒到郑州开讲,老朱受邀现场作画,不到十分钟,一条水墨大鱼破水而出,看得科特勒目瞪口呆,竖着大拇指连声叫好。当时有很多企业家在现场,纷纷索要老朱的联系方式。“后来我接到很多电话,说是在那个什么勒的讲座上看到我画鱼了,都想要几条,嘿嘿,那要看有没有缘分。”老朱喝着烈酒,笑声朗朗。
人鱼合一
老朱出生以及成长在郑州的东城郊——列子故里圃田。童年时代,朱海军常常在家门前的大小池塘里玩耍,小鱼小虾和小虫飞鸟,都是他的玩伴。
如果说童年只是以抓池塘小鱼为乐的话,那么少年时候的朱海军则开始钟情于鱼了。十几岁时的某一天,他在河南博物馆看到省内众多画家现场作画,一位老画家正在画鱼,几笔下去,几条鲤鱼便跃然纸上。这幅场景极大地触动了他,回到家里开始喂养各种各样的鱼,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及动态。“水中的鱼终日默默无言却又像自言自语,看似悠然自得却又可以奋不顾身地追逐活水,在嘈杂的环境中,它可以保有一个清澈透明的小环境,在这个小环境里干净地生活。”老朱说,看鱼可以让自己懂得更好地生活。
1979年,23岁的朱海军从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开始教学。其间,热情好学的他偶遇著名国画家王留民,有了王留民老师的指点,他自然“如鱼得水”,绘画创作门径豁然开朗。30年来,朱海军画了无数条鱼,从懵懂入门到挥洒自如,鱼之性情已经在朱海军笔下仪态万千。他创作的2卷《百鱼图》,铺展之际,各种鱼大大小小足有百条,有欢跳的,有翱翔的,摇头摆尾,手舞足蹈,形态各异,神韵生动,一派太平盛世、百业兴旺之朗爽。
著名画家龚柯、李自强等人说:“海军画鱼,一气呵就,墨色淡雅,实难得也。”老朱的儿子是科班出生的美院学生,画山水,“父亲的鱼不好画,我还专心画山水吧。”
老朱自己说,画鱼一定要人鱼合一。“画鱼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和鱼隔离开来,要把自己当成鱼,把鱼当成自己,只有这样,那宣纸上的鱼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
鱼之乐
老朱以擅长画鲤鱼而出名,多年来,他为之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他还潜心研习篆刻和山水花乌画创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洛阳,画牡丹的画家很多。在一次活动上,画友更多地描绘牡丹的雍容华贵,只有老朱画了一朵憔悴的回眸牡丹,在围观者或讥笑或惊讶的目光中,题上“西望长安”四个字,寓意牡丹被武则天从西安贬到洛阳思念故土,马上获得一阵喝彩。这幅画后被一位台湾友人收藏。
这就是朱海军,做人做事似乎中规中矩,却又常常出其不意,他的篆刻经历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在他的青年时代,有一天,陈天然、唐玉润等名家出席圃田列子故里书画展,那天
位书画家不想因为作品上没有印章留下遗憾。朱海军就找来一块大红瓦,用铁钉将其刻成了一枚印章。从此,他便又喜欢上了篆刻,至今已极其专业,成绩斐然。
“鱼是一种从容的动物,它们身上具有人生的大智慧。”以鱼为友的老朱很豁达,这种性格让他笑口常开。比如,在自己生活半辈子的院子即将拆迁的时候,他依然可以自如地喝着酒谈论这种消失,犹如在讲一个幽默或个笑话。“画家嘛,谁不想有个安静的院子?我家这院子,快要被推倒了,郑汴融城嘛,郑州向东,我们整个村子的院子会逐渐没了。”
对老朱来讲,鱼的个甩尾一个回眸都是摇曳生姿,令人回味。“人鱼相望,犹如朋友交心,当你真正懂得它们的时候,就可以笔随心至,画鱼,也画自己。”
所以,每逢现场作画,围观者无不情绪激动;老朱却常常一脸平静,间或应景地笑一笑;但有时候,他会突然旁若无人地对着画作鼓掌叫好:“这一幅,好!”
他大约是活在鱼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