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农村普通高中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教师的教学类型与学生的学习类型不适配。叶澜教授认为:“把丰富复杂的、变动不定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过程观最根本的缺陷。”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对新课标下的教与学的重新认识,也是对教育视野中基本问题的关注。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的发展现状和不同特点,进行适配性操作策略研究,对课堂上所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临床观察和深入思索,对师生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提炼,探索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相适配(以下简称教学适配)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寻求教学适配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和构建教学适配的机制和原则,研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量化表;在适配性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个案研究,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构建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能够促进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为理论研究提供案例,为同类学校提供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方法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适配性文献研究、适配性现状调查、适配性操作策略研究、基于本课题的教师校本培训研究。其中适配性操作策略研究和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
新课程强调“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中介客体——教育资料(有形客体)和交往主体的人际交往关系(无形客体)之上的‘参与-合作’”,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在构建“参与-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促进教学适配,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真正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类型的转变,发挥其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从而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三、主要研究成果
1.通过教学适配研究,教师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很可能是由师生之间的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不相匹配造成的,这对学习障碍的诊治大有裨益,也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新的途径。只有当教学适配时,才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学类型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不同教学类型的教师,其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也不一样,教学效果必然会有差异。当教师的教学类型与学生的学习类型完全匹配时(全部相同),学生的学习适应最好(这里的适应指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师生关系);师生全部类型不同组的学生,其学习适应较差;师生部分类型相同组居中。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教学中实施对话型教学,而当前对话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伪对话、空对话、编对话、浅对话现象。我们认为:对话的本质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精神关系,教学是师生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师生相适配的角度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文本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适时鼓励,尊重多元对话结果,实现师生话语和谐;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人都能“说话”,实现师生话语平等;学会放手,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保证,以实现师生对话的可能。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教师的习惯意识和经验积淀,并内化为教学习性。我们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趋利,他们在教学中仅仅停留或定位于引导学生获得所谓的“正确”结果或验证已有的正确结论、事实和知识上,认为中学阶段的所谓“探究”其实也就是探个“已知”而已,忽视了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所产生的适配影响。我们认为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生成的过程,而不是封闭的、预设的过程。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知识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课题研究初期,我们经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行动研究,对教师的教学类型和学生的学习类型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对如何指导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的适配做了一定的思考。
(1)在对99名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类型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①教师所了解的教学类型排名前5位的是启发式77.8%、情境教学法58.6%、合作探究法54.5%、讲授法47.4%、讨论法39.4%。②教师认为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排名前5位的是启发式49.5%、情境教学法31.8%、合作探究法29.3%、讲练结合法21.2%、合作讨论18.2%、讨论教学法18.2%。③关于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怎样的教学风格的调查,教师使用得较多的关键词有幽默风趣、严谨有序、科学民主、灵活多变、朴实优雅。④关于“您欣赏怎样的教学风格”的调查,主要有放手发动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状况下接受知识;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幽默轻松和谐,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语言幽默,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生动,效果显著的教学风格。⑤关于“教学风格是否适合您的学生”的调查,适合的58人、较适合3人、基本适合15人、不太适合23人。⑥您是否经常变换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你?是82、否10、有时7。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较难改变,但正在努力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让学生乐学”。
(2)从生理角度看学习类型,主要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触觉型三种类型。美国学习心理研究专家邓恩夫妇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查,他们的研究发现:视觉型、听觉型、动觉触觉型三种类型学习者在人群中的大致比例是4∶3∶3。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①视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接受视觉刺激而学习。他们一般都很自信,而且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学习有自主性和计划性,有时还具有创造性。但由于过于认真而缺乏一定的表现力,举止呆板,书呆子气很重,由于过于自信,也表现出一种自负的倾向。②听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接受听觉刺激进行学习。这种类型的学生上课一般都能认真听讲,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他们的劣势在于过多地注意原有的知识,有时可能会影响他们潜力的充分发挥。③动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双手和整个身体运动进行学习。他们不喜欢老师整堂课的讲解和板书,也不擅长言语表达。他们往往在体育、自然、课外活动等需要他们动手操作、实验的学科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这类学习者往往比其他学习者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做事一般都比较守信,而且一旦集中于某事,就会做出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忽冷忽热,虽精力旺盛,但由于热衷于太多的事项,最后常常是一无所成。上述三种类型的学习者的学习各有长处。学习者要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充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除上述三类典型的学习者外还有混合型。所有学习者在学习时都明显地体现出偏于用某种或某几种感知觉通道进行信息加工。
(3)针对高中生是否知道自己属于哪种学习类型,我们对高一、高二年级746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28%的学生认为自己属于视觉学习类型,25%的学生属于听觉学习类型,17%的学生属于动觉学习类型,30%的学生属于混合型学习类型。很少有学生是绝对的某一类型的学习者。我们认为,只要教师能提供一种混合了视觉、听觉和动觉的教学活动,多数学生能有效地学习。因此,我们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为今天的学生创造最好的匹配。
(4)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适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模式、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容量的量化三个方面。自主学习理论下的备课模式,必须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全新的设计,其中包括卡片式、读书笔记式、旁注式、条文式,等等,这样才有助于课堂的随机生成,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和能力的合格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从学生解读文本的实际需要出发。而课堂容量的量化标准应该是视学生掌握了多少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确定。这个量不是教者预先设定的,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实现的,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课堂的结构样式也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追求文本意义建构的完整,而不是通常所谓形式的完整。
3.以适配研究为切入点,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减负增效为目标,关注教学实践的价值取向,聚焦课堂,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策略和模式。通过研究,我们逐步形成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过程前移”的教学策略;通过研究,我们还逐步形成了导学案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体现课程的建构性和开放性,以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为原则,以“读”(引入课题,阅读课本)→“思”(围绕目标,自主探索)→“议”(小组讨论,精彩展示)→“练”(解疑纠偏,练习巩固)→“论”(小结评价,反思提高)为范式,有一定操作性,教学效果显著。
4.每年学校都组织各年级的学生填写《教学工作征求意见表》,评选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对收集的资料,归类、整理、分析后,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也是教学效果优秀的老师。依据归因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我们从共性的角度对他们的教学行为的典型特征做了分析,发现在以下方面存在共性:①复习旧知时能注意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注意使用结构式、重点式,有益于学生系统把握所学知识和理解问题的关键。②在呈现新知、导入新课时注意使用交待目标、相关提问,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与课堂常规。课前备课组集体编制导学案,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加以使用以提高教学效果。③在讲授新课时能更多地选择“展示→提问→讨论→呈现”“展示→提问→提示→讨论→呈现”,使学生得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④课堂小结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清晰的条理性。能注意精心设计不同能力层级的课后作业。⑤语言表述注意简洁、流畅,逻辑性、趣味性很强,进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⑥在教学中能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让各类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都能得到提高,以收到“皮格马利翁效应”。⑦能保持对教学过程的敏感性和批判性,及时总结、反省、修正与控制课堂教学进程的方法和技能,灵活地运用目标导向、果断纪律、团体动力、行为矫正、需求满足、和谐沟通、等各种策略。⑧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学习情景、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计划、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5.构建了多层次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在课题研究的前期和中期我们的研究的立足点在课堂教学和管理层面上,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教师在认识上还很难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次,加之在中后期,课题组的成员发生了变化,我们及时调整了课题组成员,特别邀请了海安县教育局教科室、教研室的专家对课题研究工作给予指导,以便我们能如期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6.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师生之间的关系明显得到改善。在师生相互交往中,教师能利用和谐沟通策略,注意与学生的言语、体态交流,认真倾听,虚心接受与承认学生的感受和正确想法,避免直接诊断学生的缺点,尤其注意保护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互动主动积极,教师能对学生回答予以积极评价和回应。避免与学生直接对抗,能主动适应学生,适时适度调整教学方法。
7.课题引领科研工作,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研究,我们打造了一批研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业务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农村普通高中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教师的教学类型与学生的学习类型不适配。叶澜教授认为:“把丰富复杂的、变动不定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过程观最根本的缺陷。”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对新课标下的教与学的重新认识,也是对教育视野中基本问题的关注。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的发展现状和不同特点,进行适配性操作策略研究,对课堂上所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临床观察和深入思索,对师生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提炼,探索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相适配(以下简称教学适配)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寻求教学适配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和构建教学适配的机制和原则,研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量化表;在适配性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个案研究,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构建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能够促进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为理论研究提供案例,为同类学校提供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方法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适配性文献研究、适配性现状调查、适配性操作策略研究、基于本课题的教师校本培训研究。其中适配性操作策略研究和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
新课程强调“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中介客体——教育资料(有形客体)和交往主体的人际交往关系(无形客体)之上的‘参与-合作’”,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在构建“参与-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促进教学适配,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真正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类型的转变,发挥其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从而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三、主要研究成果
1.通过教学适配研究,教师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很可能是由师生之间的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不相匹配造成的,这对学习障碍的诊治大有裨益,也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新的途径。只有当教学适配时,才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学类型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不同教学类型的教师,其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也不一样,教学效果必然会有差异。当教师的教学类型与学生的学习类型完全匹配时(全部相同),学生的学习适应最好(这里的适应指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师生关系);师生全部类型不同组的学生,其学习适应较差;师生部分类型相同组居中。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教学中实施对话型教学,而当前对话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伪对话、空对话、编对话、浅对话现象。我们认为:对话的本质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精神关系,教学是师生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师生相适配的角度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文本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适时鼓励,尊重多元对话结果,实现师生话语和谐;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人都能“说话”,实现师生话语平等;学会放手,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保证,以实现师生对话的可能。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教师的习惯意识和经验积淀,并内化为教学习性。我们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趋利,他们在教学中仅仅停留或定位于引导学生获得所谓的“正确”结果或验证已有的正确结论、事实和知识上,认为中学阶段的所谓“探究”其实也就是探个“已知”而已,忽视了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所产生的适配影响。我们认为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生成的过程,而不是封闭的、预设的过程。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知识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课题研究初期,我们经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行动研究,对教师的教学类型和学生的学习类型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对如何指导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的适配做了一定的思考。
(1)在对99名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类型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①教师所了解的教学类型排名前5位的是启发式77.8%、情境教学法58.6%、合作探究法54.5%、讲授法47.4%、讨论法39.4%。②教师认为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排名前5位的是启发式49.5%、情境教学法31.8%、合作探究法29.3%、讲练结合法21.2%、合作讨论18.2%、讨论教学法18.2%。③关于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怎样的教学风格的调查,教师使用得较多的关键词有幽默风趣、严谨有序、科学民主、灵活多变、朴实优雅。④关于“您欣赏怎样的教学风格”的调查,主要有放手发动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状况下接受知识;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幽默轻松和谐,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语言幽默,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生动,效果显著的教学风格。⑤关于“教学风格是否适合您的学生”的调查,适合的58人、较适合3人、基本适合15人、不太适合23人。⑥您是否经常变换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你?是82、否10、有时7。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较难改变,但正在努力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让学生乐学”。
(2)从生理角度看学习类型,主要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触觉型三种类型。美国学习心理研究专家邓恩夫妇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查,他们的研究发现:视觉型、听觉型、动觉触觉型三种类型学习者在人群中的大致比例是4∶3∶3。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①视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接受视觉刺激而学习。他们一般都很自信,而且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学习有自主性和计划性,有时还具有创造性。但由于过于认真而缺乏一定的表现力,举止呆板,书呆子气很重,由于过于自信,也表现出一种自负的倾向。②听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接受听觉刺激进行学习。这种类型的学生上课一般都能认真听讲,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他们的劣势在于过多地注意原有的知识,有时可能会影响他们潜力的充分发挥。③动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双手和整个身体运动进行学习。他们不喜欢老师整堂课的讲解和板书,也不擅长言语表达。他们往往在体育、自然、课外活动等需要他们动手操作、实验的学科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这类学习者往往比其他学习者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做事一般都比较守信,而且一旦集中于某事,就会做出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忽冷忽热,虽精力旺盛,但由于热衷于太多的事项,最后常常是一无所成。上述三种类型的学习者的学习各有长处。学习者要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充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除上述三类典型的学习者外还有混合型。所有学习者在学习时都明显地体现出偏于用某种或某几种感知觉通道进行信息加工。
(3)针对高中生是否知道自己属于哪种学习类型,我们对高一、高二年级746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28%的学生认为自己属于视觉学习类型,25%的学生属于听觉学习类型,17%的学生属于动觉学习类型,30%的学生属于混合型学习类型。很少有学生是绝对的某一类型的学习者。我们认为,只要教师能提供一种混合了视觉、听觉和动觉的教学活动,多数学生能有效地学习。因此,我们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为今天的学生创造最好的匹配。
(4)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适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模式、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容量的量化三个方面。自主学习理论下的备课模式,必须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全新的设计,其中包括卡片式、读书笔记式、旁注式、条文式,等等,这样才有助于课堂的随机生成,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和能力的合格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从学生解读文本的实际需要出发。而课堂容量的量化标准应该是视学生掌握了多少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确定。这个量不是教者预先设定的,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实现的,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课堂的结构样式也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追求文本意义建构的完整,而不是通常所谓形式的完整。
3.以适配研究为切入点,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减负增效为目标,关注教学实践的价值取向,聚焦课堂,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策略和模式。通过研究,我们逐步形成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过程前移”的教学策略;通过研究,我们还逐步形成了导学案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体现课程的建构性和开放性,以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为原则,以“读”(引入课题,阅读课本)→“思”(围绕目标,自主探索)→“议”(小组讨论,精彩展示)→“练”(解疑纠偏,练习巩固)→“论”(小结评价,反思提高)为范式,有一定操作性,教学效果显著。
4.每年学校都组织各年级的学生填写《教学工作征求意见表》,评选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对收集的资料,归类、整理、分析后,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也是教学效果优秀的老师。依据归因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我们从共性的角度对他们的教学行为的典型特征做了分析,发现在以下方面存在共性:①复习旧知时能注意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注意使用结构式、重点式,有益于学生系统把握所学知识和理解问题的关键。②在呈现新知、导入新课时注意使用交待目标、相关提问,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与课堂常规。课前备课组集体编制导学案,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加以使用以提高教学效果。③在讲授新课时能更多地选择“展示→提问→讨论→呈现”“展示→提问→提示→讨论→呈现”,使学生得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④课堂小结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清晰的条理性。能注意精心设计不同能力层级的课后作业。⑤语言表述注意简洁、流畅,逻辑性、趣味性很强,进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⑥在教学中能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让各类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都能得到提高,以收到“皮格马利翁效应”。⑦能保持对教学过程的敏感性和批判性,及时总结、反省、修正与控制课堂教学进程的方法和技能,灵活地运用目标导向、果断纪律、团体动力、行为矫正、需求满足、和谐沟通、等各种策略。⑧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学习情景、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计划、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5.构建了多层次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在课题研究的前期和中期我们的研究的立足点在课堂教学和管理层面上,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教师在认识上还很难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次,加之在中后期,课题组的成员发生了变化,我们及时调整了课题组成员,特别邀请了海安县教育局教科室、教研室的专家对课题研究工作给予指导,以便我们能如期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6.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师生之间的关系明显得到改善。在师生相互交往中,教师能利用和谐沟通策略,注意与学生的言语、体态交流,认真倾听,虚心接受与承认学生的感受和正确想法,避免直接诊断学生的缺点,尤其注意保护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互动主动积极,教师能对学生回答予以积极评价和回应。避免与学生直接对抗,能主动适应学生,适时适度调整教学方法。
7.课题引领科研工作,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研究,我们打造了一批研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业务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