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神实主义创作浅探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drop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阎连科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但其本人一直强调自己与“现实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2011年《发现小说》宣告了“神实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和思考角度。本文试以《耙耧天歌》为例,探析阎连科创作中的“神实主义”的孕育、发展。
  关键词:阎连科;神实主义;《耙耧天歌》;《发现小说》
  现实主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主流,但阎连科无疑是一位一直试图摆脱、颠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主义”,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家。2003年,《寻求超越主义的真实》孕育了“神实主义”理论的内核,2011年《发现小说》则正式宣告了“神实主义”的诞生。由此,有研究认为“《受活》则是滋生‘神实主义’,同时也是最初实践“神实主义”的篇章”。我以为非也,一个理论的建构必定是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摸索而来,由模糊渐渐清晰,而非凭空确立理论再进行实践。事实上,“神实主义”在阎连科更早的创作中便已有迹可循,《耙耧天歌》便是极佳的例子。
  一、“我是现实主义的不孝之子”:神实主义的诞生
  阎连科自称为“现实主义的不孝之子”、“写作的叛徒”。然而在他创作的早期也有过“瑶沟系列”等传统的、写实的乡土创作,但其中平实老派的现实主义手法并没有赢得读者的青睐,也不足以表达阎连科真正想表现的、具有他个人特色的、强烈的生命张力。这样“不满”、失落的情绪促使他与传统的创作手法决裂,发扬“瑶沟系列”中“向内追寻”的因素。到了“耙耧系列”,粗、硬、劲、直的风格趋于成熟,理论上即确定了“神实主义”创作的推动因素——内真实。
  此时,阎连科已经非常清楚自己和当下文坛主流的“现实主义”的巨大差异:“当代文学中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经典性表述是:文学创作中所要反映的现实,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艺术上的‘真实’不仅来自于生活现象本身,还必须体现出生活背后的‘本质’,并加以观念上的消解,这些往往都是出于政治需要而设定的内容。”如此受“新意识形态”约束的现实主义描写的“真实”,《发现小说》将之理解為“控构真实”和“世相真实”,止步于描摹现实而无法深入探索。其情节的推动因素多是类似于19世纪的西方文学的“全因果”,由创造“典型环境”(外真实)而表现“典型性格”(内真实)。由此反观阎连科的创作,差异十分明显:“耙耧山脉”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汪曾祺的“大淖水乡”一样,是作家创造的“精神故乡”,“作家必须有他的精神的故乡。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的作品永远透出一种属于作家自己的精神…作家精神的故乡,不一定都是他真正的家乡”,更并非时代的“典型环境”;其中的人物也总有一股倔强劲直的精神,坚持个人理想至于“认死理”的地步,体现的生命强度远远高于现实中常人的平均水平,显然也非“典型人物”。
  如此,阎连科创作与“现实主义”的紧张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但《发现小说》又进一步推翻了批评者对他“魔幻现实主义”、“荒诞现实主义”的评价,而提出“神实主义”。至此我们才发觉之前的评价之所以“贴近”而不“妥帖”,是因为忽略了阎连科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内真实”,这使他的作品区分于寓言、神话、想象、神话,完成了“超越”。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变形”这一荒诞因素作为空穴来风的“因为”,却造成了实实在在的的“所以”——反映了金钱社会的人情冷暖。“让格里高尔变为甲虫,不是故事的目的,而是故事展开的原因。”阎连科小说中自然也不乏荒诞因素,如阎连科小说中常常出现的“亡灵叙事”,如《和平殇》中的“我”,《天宫图》的路六命等,人物虽然死了,但仍像生前一样可以行动、说话、思考,却比普通人多了知晓过去、未来或其他信息的能力,从而构成一种特殊的全知视角,这就自然让人联想到作为“半因果”代表的马尔克斯。在他的创作中,“一方面,魔幻神奇的因果关系中,都有拉美现实或传统文化的依据;另一方面,无论有怎样的依据,情节在生活真实的原则上又是完全的不可能、不允许出现那样无限夸大的结局。一方面,令人惊异的情节与变故,都是现实生活中决然没有的;但另一面,现实生活和过往历史中,虽然绝对不可能,却又总有‘绝对真实’的蛛丝马迹存在着。”于是大量带有魔幻色彩的现象,如亡灵回家、出生带有猪尾巴的人、雷梅卡可以借助毯子随风而去……这些因素推动着故事的展开,或者说,去掉这些魔幻因素,故事将无法进行下去。
  由此再看阎连科的小说,才看出他神秘、神奇、神经的“神实主义”的与众不同来。将《耙耧天歌》与它们对比,我以为十分典型。“尤石头”在阎连科塑造的一众亡灵中是很特别的一个,他的出现并非为创造全新的视角,也不是为了获得陌生化的效果,甚至不是故事的主角(主角应为尤四婆),更谈不上能反映什么社会现象,这便与《变形记》不同;人/鬼交流的确有一些现实或传统文化的依据,虽说在现实中全无可能,但在传说、民俗,或是一些所谓的“算命先生”、“神婆”口中,又或是一些科学尚未能解释的现象里,我们又仿佛能捕捉到“绝对真实”的蛛丝马迹。然而“尤石头”身上的神秘因素有《百年孤独》中的神秘因素那么高的地位吗?如果没有“尤石头”,故事便不能再进行下去吗?答案恰恰相反,推动《耙耧天歌》故事发展的,几乎是尤四婆一己之力量,而尤石头却是知道漫长的苦难无法避免便选择逃避,将全部的重担压在尤四婆身上而再也无法帮忙,因此只能接受尤四婆泼辣锐利的训斥:“看我有啥用?能帮我种地吗?能帮我挑水吗?能帮把谁家吃不完的粮食给我偷回一袋吗?”而毫无辩驳的余地,只能在墙角流泪:“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是你哩。”“神秘因素”唯一一次起作用,是尤石头帮助尤四婆找“全人”吴树,却也只是起“帮助”的作用。
  “尤石头”身上的“神秘因素”的存在似乎反是为了证明“神秘因素”对现实生活的无用,“鬼怕人”、“人”对鬼“呼来喝去”,我以为这正是强调尤四婆身上体现的:“人之灵魂、生活之精神、现实中几乎无法感知的逻辑之血脉”的作用,这正是神实主义的内因果之“核”,推动着小说故事与人物的演进与变化,“透过‘神’的桥梁,到达“实”的彼岸,那种存在于彼岸的‘新的现实’和‘新的真实’,是今天奉行的现实主义无法抵达和揭示的真实与现实。”   二、《耙耧天歌》之“新的真实”
  阎连科之所以提出“神实主义”,也是深感于西方文学方法和中国本土经验水土不服。神实主义“既汲取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现代创作经验,又努力独立于二十世纪文学的种种主义之外,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生根和成长。”不单是为更深刻地认识荒谬复杂的人与社会,而在“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下将人与世界视为一体,内因果的深层逻辑的确立与确准是使之区别于现代主义,且向内不懈探求才能保持对生活敏锐的慧识,从而揭示深层的真实。
  我由此来看《耙耧天歌》,以为正是“尤石头”这一带有神秘因素的亡灵,使小说深深扎入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人鬼交流”这一打通阴阳的叙事手法,其渊源远可追溯至巫史文化,中可以至《洛神赋》(其故事背景为“洛水”,恰在河南一带,“人神对话”与“人鬼交流”意味颇似,我以为或受其影响),近又有《聊斋》。从这一脉络可以看出,人与“神/鬼”的距离不断拉近,差别不断缩小。无论是“神降为人”还是“鬼升为人”,都是为了“实”,为了“人”,强调人的“内真实”。那推动《耙耧天歌》情节发展的“内真实”又是什么呢?
  阎连科小说的推进,往往会以“震惊”的场景标志重要的转折。人物“几乎是充电般( 电击般) 地经历着某一时刻,那一时刻让他们的生命突然严重偏离生活。但是,这就是主体历经创伤性时刻,从而获得自觉的时刻,也是人物意识到自我的使命、境遇、责任的重大时刻。”此时,内真实产生并开始推动故事发展,多个内因果的并举便使神实主义从寓言、神话等形式中超拔而出。《耙耧天歌》“震惊”场景背后,我以为有三条深层逻辑:
  (一)人类原始的生命蛮力
  其中又有两种力量:一是三妞、四傻的原始本能,如性、饿、渴。三妞和四傻的乱伦行为是尤四婆开展一系列行动的起因,“娘,我想有个男人哩,想像大姐二姐那样有个男人搂着睡觉哩。”“想要一个全人哩。不是瘸子。也不是独眼龙。是一个好男人,还不让我下地掰蜀黍的那男人。”此外,“饿”使四傻让好吃懒做的吴树将家里洗劫一空,“渴”又将四傻唤醒,完成尤四婆对子女的拯救。
  支撑尤四婆“不撞南墙不回头”为傻女儿找个“全人”的,是“母爱”;而尤石头在家人身边流连的原因,当为“父爱”。“你再难也要把孩娃们养大成人哩,他们成家立业了,你就有好日子过了哩。”这对父母所有的倔强、坚韧、超现实因素之所以显得合理,都是因为这一“内真实”的存在。
  (二)挣脱和反抗苦难的强韧生命力
  尤四婆的泼辣勇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原因就是她面对变故、苦难从未被击垮的韧劲,且毫不避讳地宣泄自己的不满和反抗,这是《耙耧天歌》的生命强度的来源。
  她对逃避苦难的尤石头毫不留情的斥责,同时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一切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重担。比如尤石头的亡灵第一次出现时:“她冷丁儿从地上抓起镰刀,朝前扑了几步,挥着镰把疯了样朝男人尤石头的身上打起来。”村人告密使女儿嫁不出去,她的诅咒之粗、硬、直、毒令人胆寒。临死前在看不起他们家的人家的门楼下唱歌,颇有“女中豪杰”式的英武。这一形象代表了中华民族一直引以为傲的坚韧不屈,但与尤石头“女强男弱”的模式又有挑战传统观念的意味。
  (三)拯救从自戕开始
  全文的最高潮无疑是尤四婆“掘坟熬骨”,和让尤石头叫屠夫杀死自己救儿女的两个“震惊”场景。惨烈的言语“把刀子磨快些。四傻的病最重,取下我的脑子趁热熬成汁儿给他喝。大妞、三妞的病轻些,把我的头骨从中间分开,用生白布包上三次放在桌子上,待四傻脑子稍有灵醒了,他会给他大姐、三姐送去的”和淡定果决的语气形成强烈对比,并顺着这震惊的余威问出更令人心惊的问题:“这疯病遗传。你们都知道将来咋治你们孩娃的疯病吧?”
  意即:“人要拯救自己,须从折磨、戕害自身开始;且折磨、自渎得愈是彻底、残忍,获救的希望就愈是明朗,心灵也愈发充实,也愈能赢得人的尊敬。”生命绵延,苦难不息,自戕不止。人在永无止境的救赎中消解着生命意义,给作品笼上悲怆的色彩。苦难与身体的叙事,成为作家以后一直坚持的创作特色。
  以上三条深层逻辑,之后贯穿于阎连科大部分神实主义的创作中,成为其个人标志。
  三、结语
  阎连科作为一个作家,在创作小说的同时,还提出了创作理论,无疑是出于一种深沉的忧虑和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承担。当下中国的写作,自然无法摆脱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却不可因借鉴和吸纳而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神实主义”的提出,即是为了理解超现实部分的中国意义。阎连科生于由盛转衰的河南,与传统文化既联系又松动,既继承又叛逆,这为他向内追寻的个人化书写创造了精神力量。本文试从《耙耧天歌》浅探神实主义理论从孕育到建立、阎连科个人风格从确立到发展的轨迹,确信更多作家自我超越、“神实主义”更加繁荣的时期应该到了。
  注释:
  王尧,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神实主义”——《发现小说》与阎连科的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6期。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2版,第306-309页。
  阎连科,《褐色桎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31页。
  阎连科,《发现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62页。
  同上,第98页。
  阎连科《耙耧天歌·大校·乡村死亡报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48页。
  同上,第11页。
  同4,第178页。
  同4,第166页。
  同4,第155页。
  陈晓明,“震惊”与历史创伤的强度——阎连科小说叙事方法探讨,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5期。
  同6,第5页。
  同6,第17页。
  同6,第11页。
  同6,第11页。
  同6,第65页。
  同6,第68页。
  李丹梦,极端化写作的命运——阎连科论,南方文坛,2006年6月刊
  参考文献:
  [1]王尧.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神实主义”——《发现小说》与阎连科的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13(6).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9.
  [3]阎连科.褐色桎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231.
  [4]阎连科.发现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0.
  [5]阎连科.耙耧天歌·大校·乡村死亡报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6]陈晓明,“震惊”与历史创伤的强度——阎连科小说叙事方法探讨[J].当代作家评论,2013(5).
  [7]李丹夢.极端化写作的命运——阎连科论[J].南方文坛,2006,6.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国外对“汉语热”现象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兴起使对外汉语专业发展迅速,对外汉语教师需求量大增。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是当前对外汉语教育的重点。本文针对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硕士班的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状况,从培养机构和修课规定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对外汉语;师资培养;三地;硕士班  一、师资培养的意义  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能力,使汉语
期刊
摘要:《饥饿的女儿》是英籍华人女作家虹影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围绕出生在1962年大饥荒灾害最后一年的幺女六六的成长历程来进行叙述,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六十年代的重庆以及解放后的时代。小说中展示出主人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的窘迫,这样的成长背景潜移默化的给作者带来了“饥饿”的苦难意识与创作情结。这种对于饥饿的意识,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精神方面的饥饿。  关键词:饥饿意识;物质饥饿;精神
期刊
摘要:在对宗教景点的讲解过程中,导游要根据不同景点的不同内容,根据游客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而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方式。对待文化程度较高的游客,在进行景点特色讲解时要深入讲解,对待文化程度一般的游客,可以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进行讲解。导游在进行景点讲解时最好能找到一个最佳讲解位置,距离游客应该远近适中。导游在讲解时也应有优质的讲解态度,讲解语调应当适度,手势不应过多,以免对游客观赏景点造成影响,讲解过程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安的成长道路、爱情婚姻生活以及思想等方面,着重对其中所蕴含的崇高美进行了归纳,希望这种崇高美成为我们当今社会效仿和学习的对象。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崇高美;孙少安  《平凡的世界》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也正是这一批批极为普通的社会大众谱写了一首极不平凡的赞歌,
期刊
摘要:《世界上的夜晚》承袭了前人的小镇创作,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描述了小镇乌塘居民的辛酸悲苦,借悲情与温情的笔调向读者诉说着文学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小镇居民;悲情;温情;社会意义  一、小镇叙事的当代再现  小城镇文学滥觞可以追溯到新文学运动中鲁迅创造的“鲁镇”、“s镇”一系列小说,经鲁迅的传播,一系列以小城故事背景的文学作品陆续出现,隐藏在小城镇背后的文学价值被发掘出来,“小城文学”的叙事传统开
期刊
摘要: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当下电视节目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同时也是文学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面對着该如何权衡历史题材电视剧里的真实与虚构,怎样的选择才能对电视剧作品的制作带来理论力量的支持,电视剧制作者似乎真的有点无所适从了。  关键词: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准确;艺术创作;受众  电视剧的创作这些年发展迅速,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的提高,电视剧创作在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地位。甚至有
期刊
摘要:《疯狂动物城》的英文名字Zootopia英文直译为《动物园乌托邦》,乌托邦原来的意思为“好地方”或者是“沒有的梦想国度”。深度看来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中的好事情,而他的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不存在,“托”是寄托,“邦”是国家、地方,“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便是“空想的国家”。所以在乌托邦里,你可以去大胆想象、去实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敢想或者难以完成的事情,因为在这里,
期刊
摘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作为前苏联著名导演,以其新闻式的纪实手法、沉重阴郁的诗性创作风格和“塔式”影像的独特运用,开创并树立了新的艺术典范和美学旗帜,奠定了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独特的不可争议的地位。本文将以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执导的电影《伊凡的童年》为例,简要分析塔可夫斯基新闻纪实的叙事手法、诗性的创作风格和“塔式”影像的独特运用。  关键词:新闻纪实;诗性创作风格;“塔式”影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期刊
摘要:三位蒙古族女性摄影家,乌云娜、金红霞和文慧的作品以表现内蒙古的草原生活为主。三位都是杰出的女性代表。她们的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民族情结,有对蒙古人形象的细致刻画,也有对蒙古人生存环境的关注,她们三位用女性独特的观察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当代蒙古族的文化与精神。  关键词:女性摄影;草原生活;民族精神  初冬时节,由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民委主办的《蒙古族女性影像世界---乌云娜、金红霞、文慧摄影作品
期刊
摘要: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往往对其创造的人物形象影响深远。本文从安徒生个人的生活经历出发,分析其童话中的母亲形象及其与母亲的关系对童话中创造的母亲形象的影响。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母亲形象;母爱  一、引言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他笔下的许多名篇,如《丑小鸭》、《海的女儿》、《野天鹅》等都是一代代儿童成长历程中的珍贵记忆。在这位童话大师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中,母亲形象是其中极为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