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创新的过程,就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创新教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个教学环节组成的动态过程,但诸多教学环节归纳起来主要由三大环节所构成:課堂教学前(备课)﹑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后(教学延伸)。如果在这三大环节上我们注意实施了创新教育,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灵活,多元化地发展。
一﹑备课要体现创新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质量的高低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备课有创新,才能有课堂教学的创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学校领导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还是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教学工作,教案都是衡量一个教师课备得好不好的标准,所以在认识上造成了备课就是写教案这一偏见,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检查,抄袭现成教案﹑教参,致使备讲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谈不上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在现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如果我们还不改变这种备课状况,那我们可就要“误人子弟”了。在备课过程中要体现创新,我认为应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备教材的创新。要把教材的内容备好,首先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解剖《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与选用﹑学习评价与考核具体规定,把握好知识﹑能力及各个方面素质的统一,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上更加科学,更加准确。只有对教材深入﹑深刻的分析和探索,才能使我们在备教材的过程中拓宽视野,重新审视和选择备课的思路,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增长点和突破点,寻求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的做好备课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即备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考虑怎样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只有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知识点和思维点,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才能设计出含有创新思维的教法和学法。从而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创新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创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创新:一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二是课堂中师生位置关系的创新。
(1)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过程不单是一种知识传输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稳定的探究心理并积极探究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大量灌输权威性的事实﹑结论或规律,但这些事实﹑结论﹑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往往被忽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就无法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自我思维,当然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新调整师生的位置关系,变教师的主导为引导,即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考题为思维的主导,学生先学先练先讲,教师后讲后引后帮,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新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会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转变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步骤是: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新课阶段分五步完成:①出示尝试练习题或阅读思考题;②指导学生自学课本;③学生做尝试练习题;④引导学生讨论问题;⑤教师精讲新课。)—试探练习(第二次尝试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先由学生进行小结,然后由教师归纳)。尝试教学法的特点是先练后讲,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实现由灌输问题向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转变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构建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坚持自己的论证解题方法,使学生对知识对学习表现出更深入和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中师生位置关系的创新。在课堂中最活跃的关系应该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信息交流达到最优化,确保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是,传统的师生观念在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头脑中还是得不到转变,即总认为教师应高高在上,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服从地位,不能有半点“越轨”行为。这种传统的师生观念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其思维的灵活性,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置了障碍。而要扫除这个障碍,就需要广大的教师和学生都一齐来转变旧的师生观念,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作业要体现创新
创新教育不仅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后的延伸练习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后延伸练习的最主要方式应该是做作业了,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后更好地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仅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那就不可能在这一环节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展能力了。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作业这一环节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呢?我想,可以从作业的布置形式和作业的批改方式入手。作业的布置不一定要局限在课本中的巩固练习,在学生掌握了课堂所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相应的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灵活运用﹑多角度思考的题目,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及理解﹑分析﹑综合﹑能力。
总之,创造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探究,大胆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教学,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备课要体现创新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质量的高低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备课有创新,才能有课堂教学的创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学校领导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还是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教学工作,教案都是衡量一个教师课备得好不好的标准,所以在认识上造成了备课就是写教案这一偏见,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检查,抄袭现成教案﹑教参,致使备讲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谈不上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在现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如果我们还不改变这种备课状况,那我们可就要“误人子弟”了。在备课过程中要体现创新,我认为应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备教材的创新。要把教材的内容备好,首先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解剖《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与选用﹑学习评价与考核具体规定,把握好知识﹑能力及各个方面素质的统一,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上更加科学,更加准确。只有对教材深入﹑深刻的分析和探索,才能使我们在备教材的过程中拓宽视野,重新审视和选择备课的思路,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增长点和突破点,寻求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的做好备课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即备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考虑怎样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只有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知识点和思维点,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才能设计出含有创新思维的教法和学法。从而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创新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创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创新:一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二是课堂中师生位置关系的创新。
(1)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过程不单是一种知识传输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稳定的探究心理并积极探究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大量灌输权威性的事实﹑结论或规律,但这些事实﹑结论﹑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往往被忽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就无法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自我思维,当然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新调整师生的位置关系,变教师的主导为引导,即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考题为思维的主导,学生先学先练先讲,教师后讲后引后帮,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新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会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转变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步骤是: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新课阶段分五步完成:①出示尝试练习题或阅读思考题;②指导学生自学课本;③学生做尝试练习题;④引导学生讨论问题;⑤教师精讲新课。)—试探练习(第二次尝试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先由学生进行小结,然后由教师归纳)。尝试教学法的特点是先练后讲,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实现由灌输问题向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转变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构建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坚持自己的论证解题方法,使学生对知识对学习表现出更深入和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中师生位置关系的创新。在课堂中最活跃的关系应该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信息交流达到最优化,确保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是,传统的师生观念在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头脑中还是得不到转变,即总认为教师应高高在上,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服从地位,不能有半点“越轨”行为。这种传统的师生观念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其思维的灵活性,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置了障碍。而要扫除这个障碍,就需要广大的教师和学生都一齐来转变旧的师生观念,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作业要体现创新
创新教育不仅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后的延伸练习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后延伸练习的最主要方式应该是做作业了,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后更好地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仅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那就不可能在这一环节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展能力了。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作业这一环节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呢?我想,可以从作业的布置形式和作业的批改方式入手。作业的布置不一定要局限在课本中的巩固练习,在学生掌握了课堂所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相应的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灵活运用﹑多角度思考的题目,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及理解﹑分析﹑综合﹑能力。
总之,创造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探究,大胆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教学,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